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放電檢漏裝置技術領域,尤其是一種用于軟袋側面合模線處的檢測裝置,其包括發射極組件和接收極,發射極組件包括安裝架、發射極,發射極設置在安裝架上,發射極與接收極之間為檢測工位,還包括動力傳動組件、安裝板和導軌,導軌沿軟袋輸送方向設置在安裝板上,安裝架匹配設置在導軌上,在動力傳動組件的作用下,安裝架能夠沿導軌來回移動。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使側面后合模線處能夠被檢測兩次,特別是第二次檢測時,發射極與側面后合模線處接觸良好,顯著降低了發射極與側面后合模線接觸不良的可能性,從而有效地提高了軟袋側面合模線處的檢測效率。的檢測效率。的檢測效率。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用于軟袋側面合模線處的檢測裝置
[0001]本技術涉及放電檢漏裝置
,尤其是一種用于軟袋側面合模線處的檢測裝置。
技術介紹
[0002]現有的放電檢漏裝置采用微電流高壓放電檢測的方式,其主要利用待檢品次品與合格品導電特性的差異,其檢測原理為通過設置有高頻電壓電源模塊,高頻電壓電源模塊兩端分別連接有兩個電極(發射極和接收極),待檢軟袋中設置有溶液,待檢軟袋的檢測位置與發射極相連接,待檢軟袋的其他位置與接收極相連接,發射極和接收極均與溶液之間存在一定的電容值,溶液也存在一定的電阻值,當軟袋無泄漏,軟袋完好時,產生一個感應微電流,當軟袋泄漏,電容值會發生變化,使得回路產生較大的微電流,通過高速采集模塊不斷采集感應到的微電流然后與設定值進行比對和分析,就可以將泄漏的軟袋檢測出來。
[0003]軟袋通常是兩片膜焊接而成,焊接處則形成軟袋側面合模線,需要對軟袋側面合模線處是否泄露進行檢測。目前,用于軟袋側面合模線處的檢測裝置包括發射極組件和接收極,發射極組件包括安裝架、發射極,發射極為電刷,發射極設置在安裝架上,發射極與接收極之間為檢測工位,發射極組件與接收極分別與高頻電壓電源模塊相連接,發射極與接收極固定在軟袋輸送線上。軟袋側面合模線處檢測時,軟袋沿軟袋輸送方向移動,并與發射極和接收極相接觸進行檢測,接收極與軟袋的下表面接觸。沿軟袋輸送方向,位于軟袋右側的為側面前合模線,位于軟袋左側的為側面后合模線,由于軟袋中裝有溶液,整個軟袋呈凸字型,電刷與軟袋接觸部分為柔性材料制成,電刷在檢測過程中會呈彎曲狀,導致電刷與側面前合模線處接觸良好,而側面后合模線處接觸不好,存在接觸不良的情況,使得泄漏軟袋不能被檢測到,降低了軟袋側面合模線處的檢測效率。
技術實現思路
[0004]本技術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檢測效率較高的軟袋頭部檢測裝置。
[0005]本技術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用于軟袋側面合模線處的檢測裝置,包括發射極組件和接收極,發射極組件包括安裝架、發射極,發射極設置在安裝架上,發射極與接收極之間為檢測工位,還包括動力傳動組件、安裝板和導軌,導軌沿軟袋輸送方向設置在安裝板上,安裝架匹配設置在導軌上,在動力傳動組件的作用下,安裝架能夠沿導軌來回移動。
[0006]進一步的是,安裝架包括架體和兩根連接桿,發射極包括兩個電刷,架體匹配設置在導軌上,兩根連接桿相互平行設置在架體的上下兩側,一個電刷設置在一根連接桿上,且兩個電刷相對設置。
[0007]進一步的是,電刷垂直于軟袋輸送方向設置,接收極平行于軟袋輸送方向設置。
[0008]進一步的是,動力傳動組件包括電機和曲柄滑塊機構,曲柄滑塊機構包括曲柄、連桿,電機設置在安裝板的一側,電機的輸出軸貫穿安裝板與曲柄相連接,連桿一端與曲柄轉
動連接,連桿另一端與安裝架轉動連接。
[0009]進一步的是,還包括連接供電組件,連接供電組件包括供電塊和滑動接觸塊,滑動接觸塊沿軟袋輸送方向設置,供電塊與滑動接觸塊滑動連接,且供電塊與滑動接觸塊能夠產生來回相對移動。
[0010]進一步的是,供電塊包括塊體、轉動軸和滾輪,轉動軸設置在塊體上,滾輪轉動設置在轉動軸上,滾輪與滑動接觸塊滑動連接。
[0011]本技術的有益效果是:通過設置有動力傳動組件、安裝板和導軌,導軌沿軟袋輸送方向設置在安裝板上,安裝架匹配設置在導軌上,在動力傳動組件的作用下,安裝架能夠沿導軌來回移動,使得發射極能夠沿導軌來回移動。對軟袋側面合模線處進行檢測時,首先高頻電壓電源模塊兩端分別連接發射極組件和接收極,然后控制軟袋沿軟袋輸送方向移動,并與發射極和接收極相接觸進行檢測,接收極與軟袋的下表面接觸,對側面前合模線、側面后合模線處檢測完成后,輸送線使軟袋的側面后合模線位于發射極的前側,最后立即控制動力傳動組件工作,使安裝架帶動發射極沿軟袋輸送方向移動,發射極追蹤(追趕)至側面后合模線處再次對其進行檢測,再次檢測完成后,動力傳動組件帶動安裝架使發射極回到初始位置進行下一個軟袋的檢測。可見,本技術使側面后合模線處能夠被檢測兩次,特別是第二次檢測時,發射極與側面后合模線處接觸良好,顯著降低了發射極與側面后合模線接觸不良的可能性,從而有效地提高了軟袋側面合模線處的檢測效率。
附圖說明
[0012]圖1是本技術檢測時的示意圖;
[0013]圖2是軟袋的示意圖;
[0014]圖中零部件、部位及編號:接收極1、安裝架21、架體211、連接桿212、發射極22、電刷221、滑動接觸塊23、塊體24、轉動軸25、滾輪26、安裝板3、導軌4、軟袋5、側面前合模線51、側面后合模線52、電機61、曲柄62、連桿63。
具體實施方式
[0015]下面結合附圖對本技術作進一步說明。
[0016]如圖1所示,本技術用于軟袋側面合模線處的檢測裝置,包括發射極組件和接收極1,發射極組件包括安裝架21、發射極22,發射極22設置在安裝架21上,發射極22與接收極1之間為檢測工位,還包括動力傳動組件、安裝板3和導軌4,導軌4沿軟袋5輸送方向設置在安裝板3上,導軌4的方向與軟袋5輸送方向相同,安裝架21匹配設置在導軌4上,在動力傳動組件的作用下,安裝架21能夠沿導軌4來回移動。
[0017]如圖2所示,沿軟袋輸送方向,位于軟袋5右側的為側面前合模線51,位于軟袋5左側的為側面后合模線52。
[0018]再如圖1所示,對軟袋側面合模線處進行檢測時,首先高頻電壓電源模塊兩端分別連接發射極組件和接收極1,然后控制軟袋5沿軟袋輸送方向移動(圖1中箭頭所示),并與發射極22和接收極1相接觸進行檢測,接收極1與軟袋5的下表面接觸,對側面前合模線51、側面后合模線52處檢測完成后,輸送線使軟袋5的側面后合模線52位于發射極22的前側,最后立即控制動力傳動組件工作,使安裝架21帶動發射極22沿軟袋5輸送方向移動,發射極22追
蹤(追趕)至側面后合模線52處再次對其進行檢測,再次檢測完成后,動力傳動組件帶動安裝架21使發射極22回到初始位置進行下一個軟袋的檢測。
[0019]為了便于進行檢測,保證檢測效果,再如圖1所示安裝架21包括架體211和兩根連接桿212,發射極22包括兩個電刷221,架體211匹配設置在導軌4上,兩根連接桿212相互平行設置在架體211的上下兩側,一個電刷221設置在一根連接桿212上,且兩個電刷221相對設置。檢測時,軟袋5從兩個電刷221之間穿過,上側電刷221與軟袋5的上表面接觸進行檢測,下側電刷221與軟袋5的下表面接觸進行檢測。更優選的是,電刷垂直于軟袋5輸送方向設置,接收極1平行于軟袋5輸送方向設置。
[0020]為了便于發射極22與高頻電壓電源模塊相連接而通電,再如圖1所示,本技術還設置有連接供電組件,連接供電組件包括供電塊和滑動接觸塊23,滑動接觸塊23沿軟袋5輸送方向設置,供電塊與滑動接觸塊23滑動連接,且供電塊與滑動接觸塊23能夠產生來回相對移動,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1.用于軟袋側面合模線處的檢測裝置,包括發射極組件和接收極(1),發射極組件包括安裝架(21)、發射極(22),發射極(22)設置在安裝架(21)上,發射極(22)與接收極(1)之間為檢測工位,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動力傳動組件、安裝板(3)和導軌(4),導軌(4)沿軟袋(5)輸送方向設置在安裝板(3)上,安裝架(21)匹配設置在導軌(4)上,在動力傳動組件的作用下,安裝架(21)能夠沿導軌(4)來回移動。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軟袋側面合模線處的檢測裝置,其特征在于:安裝架(21)包括架體(211)和兩根連接桿(212),發射極(22)包括兩個電刷(221),架體(211)匹配設置在導軌(4)上,兩根連接桿(212)相互平行設置在架體(211)的上下兩側,一個電刷(221)設置在一根連接桿(212)上,且兩個電刷(221)相對設置。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軟袋側面合模線處的檢測裝置,其特征在于:電刷垂直于軟袋(5)輸送方向設置,接收極(1)平行于軟袋(5)...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李明勇,梁祺,何飛,
申請(專利權)人:成都泓睿科技有限責任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