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瓶子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瓶蓋與瓶身連接結構,包括瓶身以及瓶蓋;所述瓶身的頂部設有瓶口;所述瓶口的外壁設有外螺紋;所述瓶蓋的內壁設有與外螺紋配合的內螺紋;所述瓶口內設有與瓶身連通的第一通道;所述瓶口的頂部設有內塞;所述瓶蓋從底部至頂部依次設有開口部、連接部以及抵接部;所述內螺紋設于連接部;所述內塞的外周環設有凸棱;所述凸棱用于與抵接部抵接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通過轉動瓶蓋使得內螺紋與外螺紋完成螺合之后,此時內塞的凸棱與瓶蓋的抵接部過盈配合,從而使得瓶蓋與瓶身連接更加穩固,防止液體露出以及小孩誤開。誤開。誤開。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瓶蓋與瓶身連接結構
[0001]本技術涉及瓶子
,具體涉及一種瓶蓋與瓶身連接結構。
技術介紹
[0002]目前疏通劑、醬油瓶、黃酒瓶等液體瓶的瓶子與瓶蓋之間的結構主要采用的是,在瓶子的開口處設置外螺紋,在瓶蓋的內壁設置內螺紋,從而將瓶子與瓶蓋螺紋連接后,將瓶子與瓶蓋進行固定。
[0003]這種瓶子存在一種問題是,由于瓶子與瓶蓋單純地采用螺紋連接,使得瓶子與瓶蓋之間容置打開,因此對小孩子存在誤開的風險。
技術實現思路
[0004]本技術的目的是針對現有技術中的上述不足,提供了一種瓶蓋與瓶身連接結構,使得瓶子與瓶蓋連接穩固。
[0005]本技術的目的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一種瓶蓋與瓶身連接結構,包括瓶身以及瓶蓋;所述瓶身的頂部設有瓶口;所述瓶口的外壁設有外螺紋;所述瓶蓋的內壁設有與外螺紋配合的內螺紋;所述瓶口內設有與瓶身連通的第一通道;所述瓶口的頂部設有內塞;
[0006]所述瓶蓋從底部至頂部依次設有開口部、連接部以及抵接部;所述內螺紋設于連接部;所述內塞的外周環設有凸棱;所述凸棱用于與抵接部抵接。
[0007]本技術進一步設置為,所述內塞包括內圈部以及設于內圈部外周的外圈部;所述內圈部內設有與第一通道連通的第二通道;所述瓶口的頂部設有連接環;所述連接環設于內圈部與外圈部之間;所述凸棱環設于所述外圈部的外周。
[0008]本技術進一步設置為,所述瓶蓋設有用于堵塞第二通道的堵頭。
[0009]本技術進一步設置為,所述連接環的外壁設有卡塊;所述外圈部的內部設有與卡塊卡接的卡勾。
[0010]本技術進一步設置為,所述瓶蓋內設有抵靠柱;所述抵靠柱用于與內壁的頂部抵靠。
[0011]本技術進一步設置為,所述開口部的厚度小于抵接部的厚度。
[0012]本技術進一步設置為,所述瓶蓋的外周設有防滑紋。
[0013]本技術進一步設置為,所述瓶口的底部設有固定環;所述固定環用于與瓶身抵靠。
[0014]本技術的有益效果:本技術通過轉動瓶蓋使得內螺紋與外螺紋完成螺合之后,此時內塞的凸棱與瓶蓋的抵接部過盈配合,從而使得瓶蓋與瓶身連接更加穩固,防止液體露出以及小孩誤開。
附圖說明
[0015]利用附圖對技術作進一步說明,但附圖中的實施例不構成對本技術的任
何限制,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以下附圖獲得其它的附圖。
[0016]圖1是本技術的結構示意圖;
[0017]圖2是本技術的結構分解圖;
[0018]圖3是本技術瓶蓋與瓶口配合的截面圖;
[0019]其中:1、瓶身;2、瓶蓋;21、開口部;22、連接部;23、抵接部;24、堵頭;3、瓶口;31、外螺紋;32、第一通道;33、連接環;34、卡塊;35、固定環;4、內塞;41、凸棱;42、內圈部;43、外圈部;44、第二通道;45、卡勾;5、抵靠柱;6、防滑紋。
具體實施方式
[0020]結合以下實施例對本技術作進一步描述。
[0021]由圖1至圖3可知,本實施例所述的一種瓶蓋2與瓶身1連接結構,包括瓶身1以及瓶蓋2;所述瓶身1的頂部設有瓶口3;所述瓶口3的外壁設有外螺紋31;所述瓶蓋2的內壁設有與外螺紋31配合的內螺紋;所述瓶口3內設有與瓶身1連通的第一通道32;所述瓶口3的頂部設有內塞4;
[0022]所述瓶蓋2從底部至頂部依次設有開口部21、連接部22以及抵接部23;所述內螺紋設于連接部22;所述內塞4的外周環設有凸棱41;所述凸棱41用于與抵接部23抵接。
[0023]具體地,本實施例所述的瓶蓋2與瓶身1連接結構,在需要將瓶蓋2與瓶子的瓶口3進行連接的時候,首先將瓶蓋2的開口部21與穿過內塞4的凸棱41,使得瓶蓋2的連接部22的內螺紋與凸棱41接觸,由于內螺紋為螺旋傾斜設置,而凸棱41呈水平設置,故用戶只需要施加一定的力,即可以使得瓶蓋2的連接部22的內螺紋通過凸棱41后到達瓶口3的外螺紋31處,然后轉動瓶蓋2使得內螺紋與外螺紋31完成螺合之后,此時內塞4的凸棱41與瓶蓋2的抵接部23過盈配合,從而使得瓶蓋2與瓶身1連接更加穩固,防止液體露出以及小孩誤開。
[0024]本實施例所述的一種瓶蓋2與瓶身1連接結構,所述內塞4包括內圈部42以及設于內圈部42外周的外圈部43;所述內圈部42內設有與第一通道32連通的第二通道44;所述瓶口3的頂部設有連接環33;所述連接環33設于內圈部42與外圈部43之間;所述凸棱41環設于所述外圈部43的外周。
[0025]具體地,本實施例通過上述設置,便于將內塞4與瓶口3進行固定,同時便于將二者進行拆卸。
[0026]本實施例所述的一種瓶蓋2與瓶身1連接結構,所述瓶蓋2設有用于堵塞第二通道44的堵頭24。通過上述設置能夠有效地防止液體露出。
[0027]本實施例所述的一種瓶蓋2與瓶身1連接結構,所述連接環33的外壁設有卡塊34;所述外圈部43的內部設有與卡塊34卡接的卡勾45。通過上述設置,便于將內塞4與瓶口3進行固定。
[0028]本實施例所述的一種瓶蓋2與瓶身1連接結構,所述瓶蓋2內設有抵靠柱5;所述抵靠柱5用于與內壁的頂部抵靠。通過上述設置進一步使得瓶蓋2與瓶身1連接穩固。
[0029]本實施例所述的一種瓶蓋2與瓶身1連接結構,所述開口部21的厚度小于抵接部23的厚度。通過上述設置,使得瓶蓋2的開口部21經過內塞4的凸棱41的時候,不會被內塞4的凸棱41阻擋。
[0030]本實施例所述的一種瓶蓋2與瓶身1連接結構,所述瓶蓋2的外周設有防滑紋6。通過上述設置起到防滑的作用。
[0031]本實施例所述的一種瓶蓋2與瓶身1連接結構,所述瓶口3的底部設有固定環35;所述固定環35用于與瓶身1抵靠。通過上述設置便于瓶口3與瓶身1進行拆裝。
[0032]最后應當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技術的技術方案,而非對本技術保護范圍的限制,盡管參照較佳實施例對本技術作了詳細地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可以對本技術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換,而不脫離本技術技術方案的實質和范圍。
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瓶蓋(2)與瓶身(1)連接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瓶身(1)以及瓶蓋(2);所述瓶身(1)的頂部設有瓶口(3);所述瓶口(3)的外壁設有外螺紋(31);所述瓶蓋(2)的內壁設有與外螺紋(31)配合的內螺紋;所述瓶口(3)內設有與瓶身(1)連通的第一通道(32);所述瓶口(3)的頂部設有內塞(4);所述瓶蓋(2)從底部至頂部依次設有開口部(21)、連接部(22)以及抵接部(23);所述內螺紋設于連接部(22);所述內塞(4)的外周環設有凸棱(41);所述凸棱(41)用于與抵接部(23)抵接。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瓶蓋(2)與瓶身(1)連接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內塞(4)包括內圈部(42)以及設于內圈部(42)外周的外圈部(43);所述內圈部(42)內設有與第一通道(32)連通的第二通道(44);所述瓶口(3)的頂部設有連接環(33);所述連接環(33)設于內圈部(42)與外圈部(43)之間;所述凸棱(41)環設于所述外圈部(43)的...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鄧子光,
申請(專利權)人:東莞市紅色塑膠科技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