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油氣管道智能內檢測器可變徑輔助通過裝置
[0001]本專利技術屬于管道檢測領域,特別涉及一種油氣管道智能內檢測器可變徑輔助通過裝置。
技術介紹
[0002]“管道內檢測器”,又被行業內成為“管道醫生”,借助先進無損檢測技術、管道機器人技術、數據挖掘技術,快速長距離掃描管道缺陷,基于缺陷數據評價管道健康狀態,繪制管道地圖,為繪制管道地圖,為管道安全運營及數字化建設提供保障。管道內檢測技術可以確定管道的腐蝕和裂紋缺陷,保障管道的長效運行?,F有的油氣管道智能內檢測器都是通過牽引鋼絲繩進行牽引,牽引鋼絲繩一旦發生斷裂會導致智能內檢測器留在管路內無法正常工作。
技術實現思路
[0003]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本專利技術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油氣管道智能內檢測器可變徑輔助通過裝置。
[0004]專利技術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油氣管道智能內檢測器可變徑輔助通過裝置,其技術要點是,包括主殼體支架和至少兩個連接單元,所述的連接單元包括副殼體支架,所述的副殼體支架通過用于改變連接單元通徑長度的可變徑連接件與主殼體支架連接;所述的副殼體支架與輔助輪支架一端固定連接,所述輔助輪支架另一端通過定位擋板軸承安裝在輔助輪支架上,在輔助輪支架的兩側分別裝有為輔助輪的位移進行補償的第一彈簧和第二彈簧,第一彈簧壓緊在輔助輪支架的一側與副殼體支架之間,第二彈簧壓緊在輔助輪支架的另一側與副殼體支架之間,用于在輔助輪沿油氣管道內壁移動的過程中隨時調整角度以適應管道方向。
[0005]上述方案中,可變徑輔助通過裝置的主殼體支架通過 ...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油氣管道智能內檢測器可變徑輔助通過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主殼體支架(9)和至少兩個連接單元,所述的連接單元包括副殼體支架(6),所述的副殼體支架(6) 通過用于改變連接單元通徑長度的可變徑連接件(7)與主殼體支架(9)連接;所述的副殼體支架(6)與輔助輪支架(2)一端固定連接,所述輔助輪支架(2)另一端通過定位擋板軸承(3)安裝在輔助輪支架(2)上,在輔助輪支架(2)的兩側分別裝有為輔助輪(4)的位移進行補償的第一彈簧(1)和第二彈簧(2),第一彈簧(1)壓緊在輔助輪支架(2)的一側與副殼體支架(6)之間,第二彈簧(5)壓緊在輔助輪支架(2)的另一側與副殼體支架(6)之間,用于在輔助輪(4)沿油氣管道內壁移動的過程中隨時調整角度以適應管道方向。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油氣管道智能內檢測器可變徑輔助通過裝置,其特征在于,可變徑輔助通過裝置(18)的主殼體支架(9)通過力傳感器連接裝置(12)與油氣管道智能內檢測器(17)相連。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油氣管道智能內檢測器可變徑輔助通過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力傳感器連接裝置包括力值傳感器(12
?
2),力值傳感器(12
?
2)一端連接第一接頭(12
?
1),力值傳感器(12
?
2)另一端通過第二接頭(12
?
3)連接第三接頭(12
?
4)。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油氣管道智能內檢測器可變徑輔助通過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接頭(12
?
3)包括帶外螺紋的與力值傳感器(12
?
2)一端相連的連接端(12
?3?
1)、螺栓頭(12
?3?
2)和旋轉接頭(12
?3?
3),旋轉接頭(12
?3?
3)插入第二接頭(12
?
4)的定位槽(12
?4?
1)內并在定位槽(12
?4?
1)內旋轉定位后由螺栓固定。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油氣管道智能內檢測器可變徑輔助通過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可變徑連接件(7)包括可變徑連接頭(7
?
1),可變徑連接頭(7
?
1)通過第一微調件(7
?
2)與第二微調件(7
?
3)套接,并通過插入位于第二微調件(7
?
3)連接孔內的固定縮頸裝置(7
?
5)進行固定,所述的連接孔依次沿第二微調件(7...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李中宇,周國運,朱海博,付明東,宋洋,時會強,
申請(專利權)人:沈陽國儀檢測技術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