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屬于散熱裝置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有單向流動結構管路的熱超導散熱板及散熱器。包括板體,所述的板體內設有受熱部管路和散熱部管路,所述的受熱部管路的出口端和入口端分別與散熱部管路的入口端和出口端相連,所述的受熱部管路和散熱部管路均為熱超導散熱管路,且受熱部管路和/或散熱部管路單向流通,所述的受熱部管路和散熱部管路內均設有傳熱工質。與現有的技術相比優點在于:1、不僅能夠提高換熱效果,還能夠在同一側不同高度上布置多個電子發熱器件,更降低了制造成本。2、通過特斯拉閥結構,從而增強了工質循環的有序性,降低散熱板內工質的流動阻力,增強散熱板內工質的循環速率,從而提高散熱板的換熱能力上限。限。限。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有單向流動結構管路的熱超導散熱板及散熱器
[0001]本專利技術屬于散熱裝置
,尤其涉及一種有單向流動結構管路的熱超導散熱板及散熱器。
技術介紹
[0002]氣液兩相循環散熱板被廣泛用于5G通信基站,高功率電子器件等場景散熱。例如圖1所示,由于需要在散熱板不同高度布置電子元器件進行換熱,因此需要向換熱板內灌注足量傳熱工質,但會導致存在著下列問題:1.管路上方的冷凝區過小,不能使板內氣液循環速率達到最優,反而降低了效率;2.最下方的電子元器件只能接觸到單相的傳熱工質,不能發揮出氣液相變循環的高導熱性,導致下方電子元器件溫度較高;3.散熱板內灌注傳熱工質量較多,導致成本增加。
[0003]還例如,中國專利文獻公開了一種擾流散熱板[申請號:202023286361.7],兩相蓋合的蓋板,每一所述蓋板分別對應設有凹陷域和與所述凹陷域的邊緣相鄰的平面域,所述凹陷域中設有多個組合成蜂窩狀的凸塊,兩相鄰的所述凸塊之間形成流道,所述凸塊的頂面與所述平面域齊平,所述凸塊的頂部設有貫穿所述蓋板的通孔,起到了空氣擾流的作用,提高了散熱板的散熱效果,同時還減輕了散熱板的重量。
[0004]上述方案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換熱效果,但是其結構復雜,用料較多導致制造難度高,導致了成本的增加,并且其換熱效果仍然不夠理想,工質在腔體內無序流動,不能形成定向循環,還是容易造成局部溫度過高的“干燒”現象。
技術實現思路
[0005]本專利技術的目的是針對上述問題,提供一種能夠提高換熱效果的有單向流動結構管路的熱超導散熱板。
[0006]本專利技術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種散熱器。
[0007]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專利技術采用了下列技術方案:本有單向流動結構管路的熱超導散熱板,其特征在于,包括板體,所述的板體內設有受熱部管路和散熱部管路,所述的受熱部管路的出口端和入口端分別與散熱部管路的入口端和出口端相連,所述的受熱部管路和散熱部管路均為熱超導散熱管路,且受熱部管路和/或散熱部管路單向流通,所述的受熱部管路和散熱部管路內均設有傳熱工質。通過上述結構,從而使得板體1內的工質形成有序的循環,更增強了工質循環的有序性,提高散熱板的換熱能力上限;并且在能夠沿受熱部管路布置電子發熱器件,解決了熱超導散熱板局部溫度過高的“干燒”現象。
[0008]在上述的單向流動結構管路的熱超導散熱板中,所述的受熱部管路單向流通,且受熱部管路位于板體接近電子發熱器件的一側,所述的散熱部管路位于板體遠離電子發熱器件的一側。通過上述結構,能夠使得熱超導散熱板位于散熱部管路一側的不同高度上布置電子發熱器件。
[0009]在上述的單向流動結構管路的熱超導散熱板中,所述的受熱部管路與散熱部管路
相鄰一側的外輪廓結構互相互補且不接觸。通過該結構能夠進一步的提升換熱效率,更能夠提升結構緊湊性,從而在縮小熱超導散熱板的占用空間的同時還能夠保障換熱效率。
[0010]在上述的單向流動結構管路的熱超導散熱板中所述的受熱部管路流向朝上,所述的散熱部管路流向朝下。
[0011]在上述的單向流動結構管路的熱超導散熱板中,所述的受熱部管路包括至少一個第一特斯拉閥。通過特斯拉閥結構,從而降低散熱板內工質的流動阻力,增強散熱板內工質的循環速率。
[0012]在上述的單向流動結構管路的熱超導散熱板中,所述的散熱部管路包括至少一個第二特斯拉閥。通過設置第二特斯拉閥,進一步的保障工質形成有序的循環。
[0013]在上述的單向流動結構管路的熱超導散熱板中,所述的第一特斯拉閥的第一凸起部設置在第二特斯拉閥的第二凹陷部處,第一特斯拉閥的第一凹陷部設置在第二特斯拉閥的第二凸起部處。
[0014]在上述的單向流動結構管路的熱超導散熱板中,所述的第一特斯拉閥和/或第二特斯拉閥包括至少一個特斯拉閥結構。
[0015]在上述的單向流動結構管路的熱超導散熱板中,所述的第一特斯拉閥和/或第二特斯拉閥有多個且沿軸向間隔分布設置。
[0016]在上述的單向流動結構管路的熱超導散熱板中,所述的散熱部管路包括蜂窩狀流道。
[0017]在上述的單向流動結構管路的熱超導散熱板中,所述的散熱部管路包括波折形單流道。
[0018]在上述的單向流動結構管路的熱超導散熱板中,所述的波折形單流道一側的折彎處均接近板體遠離電子發熱器件的一側,波折形單流道另一側各折彎處接近各自對應的第一特斯拉閥的第一凸起部和第二凹陷部。
[0019]在上述的單向流動結構管路的熱超導散熱板中,所述的受熱部管路的出口端通過上管路與散熱部管路的入口端相連,所述的散熱部管路的出口端通過下管路與受熱部管路的入口端相連。
[0020]本散熱器,包括散熱器基板,所述的散熱器基板上設有若干如權利要求1
?
13所述一種有單向流動結構管路的熱超導散熱板。
[0021]在上述的散熱器中,所述的散熱器基板遠離電子發熱器件的一面上開設有若干平行間隔設置的槽道,所述的熱超導散熱板設置在槽道內且一一對應,所述的熱超導散熱板通過機械擠壓、導熱膠粘結或焊接中的任意一種或多種固定方式固定在槽道內。
[0022]與現有的技術相比,本有單向流動結構管路的熱超導散熱板及散熱器的優點在于:1、不僅能夠提高換熱效果,還能夠在同一側不同高度上布置多個電子發熱器件,更降低了制造成本。2、通過特斯拉閥結構,從而增強了工質循環的有序性,降低散熱板內工質的流動阻力,增強散熱板內工質的循環速率,從而提高散熱板的換熱能力上限。3、在有限的體積內實現最大化換熱效率,更減少了安裝所需的空間。
附圖說明
[0023]圖1為現有技術的PCI熱超導散熱板結構示意圖。
[0024]圖2為本專利技術提供的熱超導散熱板的結構示意圖。
[0025]圖3為本專利技術提供的實施例二的結構示意圖。
[0026]圖4為本專利技術提供的實施例三的結構示意圖。
[0027]圖5為本專利技術提供的散熱器的結構示意圖。
[0028]圖6為圖5中A處的放大結構示意圖。
[0029]圖7為本專利技術提供的實施例一的傳熱工質流動方向原理示意圖。
[0030]圖8為本專利技術提供的實施例二的傳熱工質流動方向原理示意圖。
[0031]圖9為本專利技術提供的實施例三的傳熱工質流動方向原理示意圖。
[0032]圖中,板體1、受熱部管路2、散熱部管路3、傳熱工質4、電子發熱器件5、特斯拉閥結構6、上管路7、下管路8、第一特斯拉閥21、第二特斯拉閥31、第一凸起部211、第二凹陷部311、第二凸起部312、第一凹陷部212、散熱器基板9、熱超導散熱板10、槽道91、蜂窩狀流道3a、波折形單流道3b、氣液混合工質41。
具體實施方式
[0033]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專利技術做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0034]實施例一
[0035]如圖2、7所示,本單向流動結構管路的熱超導散熱板,包括板體1,板體1內設有受熱部管路2和散熱部管路3,受熱部管路2流向朝上,散熱部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有單向流動結構管路的熱超導散熱板,其特征在于,包括板體(1),所述的板體(1)內設有受熱部管路(2)和散熱部管路(3),所述的受熱部管路(2)的出口端和入口端分別與散熱部管路(3)的入口端和出口端相連,所述的受熱部管路(2)和散熱部管路(3)均為熱超導散熱管路,且受熱部管路(2)和/或散熱部管路(3)單向流通,所述的受熱部管路(2)和散熱部管路(3)內均設有傳熱工質(4)。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單向流動結構管路的熱超導散熱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受熱部管路(2)單向流通,且受熱部管路(2)位于板體(1)接近電子發熱器件(5)的一側,所述的散熱部管路(3)位于板體(1)遠離電子發熱器件(5)的一側。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單向流動結構管路的熱超導散熱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受熱部管路(2)與散熱部管路(3)相鄰一側的外輪廓結構互相互補且不接觸。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單向流動結構管路的熱超導散熱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受熱部管路(2)流向朝上,所述的散熱部管路(3)流向朝下。5.根據權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單向流動結構管路的熱超導散熱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受熱部管路(2)包括至少一個第一特斯拉閥(21)。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單向流動結構管路的熱超導散熱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散熱部管路(3)包括至少一個第二特斯拉閥(31)。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單向流動結構管路的熱超導散熱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特斯拉閥(21)的第一凸起部(211)設置在第二特斯拉閥(31)的第二凹陷部(311)處,第一特斯拉閥(21)的第一凹陷部(212)設置在第二特斯拉閥(31)的第二凸起部(312)處。8.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單向流動結構管路的熱超導散熱板,其特征在于,...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仝愛星,涂志龍,
申請(專利權)人:浙江嘉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