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屬于農用機械技術領域,具體為一種水稻種子生產烘干機,包括機架、料倉和排料管,所述排料管末端下方安裝有第一導向板,所述第一導向板端部開設有凹槽,且所述凹槽內壁對稱開設有軸孔,所述第一導向板一側安裝有第二導向板,所述第二導向板端部一體成型有凸臺,且所述凸臺兩側外壁均一體成型有轉軸,所述轉軸與軸孔插接相連,所述第一導向板與第二導向板上表面均安裝有殼體,所述殼體上方活動連接有連接座,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通過第一導向板與第二導向板之間的夾角逐漸減小,從而對輸送的物料拋物線的距離進行改變,從而使水稻種子均勻的鋪設在車斗中,省去了人工整平的繁瑣操作,從而降低了人工的勞動強度。從而降低了人工的勞動強度。從而降低了人工的勞動強度。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水稻種子生產烘干機
[0001]本技術涉及農用機械
,具體為一種水稻種子生產烘干機。
技術介紹
[0002]水稻烘干機設備是一款用來烘干水稻的設備,這種烘干機設備從誕生以來,就受到許多用戶的喜歡,以前使用傳統糧食烘干機設備農戶都拋棄了傳統的烘干機設備,因為傳統的糧食烘干機設備,在烘干的時候耗時耗力,而且烘干的時候還會有污染進行排出,所以農戶都逐漸使用了這種水稻烘干機設備來進行烘干水稻。
[0003]現有的移動式水稻種子烘干機在對烘干的種子排放的過程中,通過運輸車輛停靠在排料管的下方,由于在接料過程中,谷堆逐漸增高,需要人工借助工具對谷堆進行整平,從而使車輛的料斗中均勻的裝載水稻,操作十分的麻煩,而且增加了人工的勞動強度,為解決上述問題,本申請中提出一種水稻種子生產烘干機。
技術實現思路
[0004](一)技術目的
[0005]為解決
技術介紹
中存在的技術問題,本技術提出一種水稻種子生產烘干機,具有通過第一導向板與第二導向板之間的夾角逐漸減小,從而對輸送的物料拋物線的距離進行改變,從而使水稻種子均勻的鋪設在車斗中,省去了人工整平的繁瑣操作,從而降低了人工的勞動強度的特點。
[0006](二)技術方案
[0007]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技術提供了一種水稻種子生產烘干機,包括機架、料倉和排料管,所述排料管末端下方安裝有第一導向板,所述第一導向板端部開設有凹槽,且所述凹槽內壁對稱開設有軸孔,所述第一導向板一側安裝有第二導向板,所述第二導向板端部一體成型有凸臺,且所述凸臺兩側外壁均一體成型有轉軸,所述轉軸與軸孔插接相連,所述第一導向板與第二導向板上表面均安裝有殼體,所述殼體上方活動連接有連接座,所述連接座內側固定連接有連接軸,所述連接座底部焊接有立柱,所述殼體內部活動連接有滑塊,且滑塊頂部與立柱底端固定連接,所述排料管末端兩側均轉動連接有雙作用氣缸,且雙作用氣缸的活動端與連接軸轉動相連。
[0008]優選的,所述第一導向板與第二導向板均與排料管末端出口相對應,且第一導向板與第二導向板均呈角度設置。
[0009]優選的,所述轉軸外徑與軸孔內徑相適配。
[0010]優選的,所述殼體上表面開設有一字孔,且一字孔尺寸與立柱外徑相匹配。
[0011]優選的,所述滑塊底部安裝有滾輪,且滾輪與殼體內腔底部相抵接。
[0012]優選的,所述排料管末端兩側外壁均對稱焊接有連接耳,且連接耳與雙作用氣缸相鉸接。
[0013]本技術的上述技術方案具有如下有益的技術效果:
[0014]1、本技術,第一導向板與第二導向板初始位置之間的夾角為鈍角,當排料管在排料過程中,將物料排放在第一導向板與第二導向板上,通過第一導向板與第二導向板將物料向兩個方向分流,通過雙作用氣缸的活動端逐漸的收縮,從而使對稱設置的兩個連接座配合殼體相向運動,從而使第一導向板與第二導向板之間的夾角逐漸減小,從而對輸送的物料拋物線的距離進行改變,從而使水稻種子均勻的鋪設在車斗中,省去了人工整平的繁瑣操作,從而降低了人工的勞動強度。
[0015]2、本技術,當滑塊在移動過程中,通過滾輪貼合殼體內腔底部滾動,從而可有效的降低滑塊在移動過程中的阻力,進而防止滑塊磨損,延長了滑塊的使用壽命。
附圖說明
[0016]圖1為本技術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0017]圖2為本技術的第一導向板結構示意圖;
[0018]圖3為本技術的第二導向板結構示意圖;
[0019]圖4為本技術的殼體外部結構示意圖;
[0020]圖5為本技術的殼體內部剖面結構示意圖。
[0021]附圖標記:
[0022]1、機架;101、料倉;102、排料管;
[0023]2、第一導向板;201、軸孔;
[0024]3、第二導向板;301、轉軸;
[0025]4、殼體;401、連接座;402、連接軸;403、立柱;404、一字孔;405、滑塊;406、滾輪;
[0026]5、連接耳;501、雙作用氣缸。
具體實施方式
[0027]為使本技術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明了,下面結合具體實施方式并參照附圖,對本技術進一步詳細說明。應該理解,這些描述只是示例性的,而并非要限制本技術的范圍。此外,在以下說明中,省略了對公知結構和技術的描述,以避免不必要地混淆本技術的概念。
[0028]圖1為本技術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0029]如圖1-5所示,本技術提出的一種水稻種子生產烘干機,包括機架1、料倉101和排料管102,所述排料管102末端下方安裝有第一導向板2,所述第一導向板2端部開設有凹槽,且所述凹槽內壁對稱開設有軸孔201,所述第一導向板2一側安裝有第二導向板3,所述第二導向板3端部一體成型有凸臺,且所述凸臺兩側外壁均一體成型有轉軸301,所述轉軸301與軸孔201插接相連,所述第一導向板2與第二導向板3上表面均安裝有殼體4,所述殼體4上方活動連接有連接座401,所述連接座401內側固定連接有連接軸402,所述連接座401底部焊接有立柱403,所述殼體4內部活動連接有滑塊405,且滑塊405頂部與立柱403底端固定連接,所述排料管102末端兩側均轉動連接有雙作用氣缸501,且雙作用氣缸501的活動端與連接軸402轉動相連;
[0030]通過駕駛人員駕駛運輸車輛停靠在排料管102的下方,同時使車斗中部位置與排料管102相對應,第一導向板2與第二導向板3初始位置之間的夾角為鈍角,當排料管102在
排料過程中,將物料排放在第一導向板2與第二導向板3上,通過第一導向板2與第二導向板3將物料向兩個方向分流,通過雙作用氣缸501外接氣動控制設置,從而控制雙作用氣缸501的活動端逐漸的收縮,從而使對稱設置的兩個連接座401配合殼體4相向運動,從而使第一導向板2與第二導向板3之間的夾角逐漸減小,從而對輸送的物料拋物線的距離進行改變,從而使水稻種子均勻的鋪設在車斗中。
[0031]在本實施例中,如圖1所示,所述第一導向板2與第二導向板3均與排料管102末端出口相對應,且第一導向板2與第二導向板3均呈角度設置;
[0032]需要說明的是,有利于對從排料管102排出的水稻種子進行導向,將物料向兩個方向分流。
[0033]在本實施例中,如圖1、圖2、圖3所示,所述轉軸301外徑與軸孔201內徑相適配;
[0034]需要說明的是,保證了第一導向板2與第二導向板3相互配合運動時的穩定性。
[0035]在本實施例中,如圖4、圖5所示,所述殼體4上表面開設有一字孔404,且一字孔404尺寸與立柱403外徑相匹配;
[0036]需要說明的是,通過立柱403配合一字孔404移動,對滑塊405在移動過程中起到很好的導向作用。
[0037]在本實施例中,如圖5所示,所述滑塊405底部安裝有滾輪406,且滾輪406與殼體4內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水稻種子生產烘干機,包括機架(1)、料倉(101)和排料管(102),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料管(102)末端下方安裝有第一導向板(2),所述第一導向板(2)端部開設有凹槽,且所述凹槽內壁對稱開設有軸孔(201),所述第一導向板(2)一側安裝有第二導向板(3),所述第二導向板(3)端部一體成型有凸臺,且所述凸臺兩側外壁均一體成型有轉軸(301),所述轉軸(301)與軸孔(201)插接相連,所述第一導向板(2)與第二導向板(3)上表面均安裝有殼體(4),所述殼體(4)上方活動連接有連接座(401),所述連接座(401)內側固定連接有連接軸(402),所述連接座(401)底部焊接有立柱(403),所述殼體(4)內部活動連接有滑塊(405),且滑塊(405)頂部與立柱(403)底端固定連接,所述排料管(102)末端兩側均轉動連接有雙作用氣缸(501),且雙作用氣缸(501)的活動端與連...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王春梅,王冬梅,
申請(專利權)人:王春梅,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