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振動致動器包括一個驅動部分、一個由該驅動部分驅動的振動器、一個襯墊、一個外板元件,該驅動部分包括一個置于磁路空腔中的線圈,襯墊的端部支承振動器的外緣部分,外板元件用來蓋住襯墊的另一端部。一個由該振動器、襯墊和外板確定的封閉空間構成了一個基于Helmholtz原理的聲學空間。將該振動致動器安裝在移動通信終端的殼體上。(*該技術在2020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國外來華專利技術】
本專利技術涉及振動致動器,更詳細地說,涉及安裝在移動通信終端如便攜式電話上、用以實現產生鈴聲、語言和振動功能的振動致動器。已有技術如日本未經審查的公開專利(JP-A)No.H10-165892公開了一種用于尋呼機上的振動致動器。傳統的振動致動器包括由一個永久磁鐵,一個軛鐵和一個板構成的磁路。所述磁路由一個阻尼器和一個支承橡膠塊支承,所述橡膠塊具有柔性結構,并與安裝在支承基座上的爪形突起固定。在這種結構中,磁路可以上下靈活運動。傳統振動致動器的結構使得磁路能夠響應供給線圈15的驅動電流,而沿其軸線方向上下運動。從而通過線圈的外緣部分和支承基座將振動傳到外部。在傳統的振動致動器中,在產生聲音的情況下,機構外殼的振動主要作為聲源,其缺點在于,根據殼體的設計和其厚度,輸出聲壓級不足,難以對頻率特性進行任意設置。另外,還有一個問題,即傳統的安裝方式致使產品配置復雜,其原因在于振動致動器的產品配置隨著振動致動器的安裝模式的不同而變化。本專利技術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振動致動器,使得無論外殼的設計和厚度如何,所述振動致動器都能對頻率特性進行任意設置,同時保持輸出高聲壓級。本專利技術的另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振動致動器,所述振動致動器能夠以一種產品配置實現多種安裝模式,并且在獲得卓越的聲學特性的條件下減小其尺寸。本專利技術的另一個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包括前述振動致動器的移動通信終端。根據本專利技術的一個方面,提供了一種振動致動器,所述振動致動器包括一個驅動部分、一個由所述驅動部分驅動的振動器、一個與所述振動器分隔的外板元件和一個襯墊,其中驅動部分包括一個帶磁隙的磁路,并且在所述磁隙中放置有一個線圈,襯墊放置在振動器與外板元件之間,其一端支承著振動器的外邊緣部分,而其相反的另一端支承著外板元件。襯墊是一個管狀元件,這樣由振動器、襯墊和外板元件確定了一個封閉的空間,形成了一個根據Helmholtz共振原理的聲學空間。根據本專利技術的另一個方面,提供了一種移動通信終端,所述終端具有一個殼體,并在此殼體中裝有一個振動致動器,所述振動致動器包括一個驅動部分,一個由所述驅動部分驅動的振動器,一個與所述振動器相隔開的外板,和一個襯墊,所述驅動部分包括一個帶磁隙的磁路,并且在磁路中放置有一個線圈,襯墊放置在振動器與外板元件之間,其一端支承著振動器的外邊緣部分,而其相反的另一端支承著外板元件。襯墊是一個管狀元件,這樣由振動器、襯墊和外板元件確定了一個封閉的空間,從而形成了一個根據Helmholtz共振原理的聲學空間。在本專利技術中,可以通過改變振動器的直徑、襯墊的高度、殼體或外板元件的直徑,對封閉空間的容積進行任意設置。同樣,通孔的面積可以通過改變其形狀/數量而任意設定。附圖說明圖1是現有技術的振動致動器的一個實例的橫截面視圖;圖2是本專利技術第一實施例的振動致動器的橫截面視圖;圖3是本專利技術第二實施例的振動致動器的橫截面視圖;圖4是本專利技術第三實施例的振動致動器的橫截面視圖;圖5是本專利技術第四實施例的振動致動器的橫截面視圖;圖6是用于移動通信終端的本專利技術的第五實施例的振動致動器的橫截面視圖;圖7是安裝在圖6所示的移動通信終端上的本專利技術第六實施例的振動致動器的結構的橫截面視圖;圖8是帶有本專利技術第六實施例的振動致動器的移動通信終端的結構的橫截面視圖;圖9是本專利技術第七實施例的振動致動器的橫截面視圖;和圖10是圖9的振動致動器的平面圖。首先,在描述本專利技術的優選實施例之前,為了能較好地理解本專利技術,下面將參考圖1對現有技術的振動致動器進行說明。參考圖1,用于尋呼機的傳統振動致動器11包括一永久磁鐵13、一個軛鐵15和一個板17,以建立一個磁路19。通過一個阻尼器21和一個支承橡膠塊27支承磁路19,使所述磁路可靈活地上、下運動,橡膠塊27具有柔性結構,設置在支承基座23上并與爪形突起25固定。另外,中心軸33將軛鐵15、永久磁鐵13和板17連接到阻尼器21上,同時采用一個彈性材料元件35來防止軛鐵15與支承基座23直接碰撞。再者,線圈29位于磁路19的空腔中,所述線圈圍繞著永久磁鐵13和板17,并且處于軛鐵15的內部。在這種傳統振動致動器11的結構中,當給線圈29提供了一個驅動電流時,磁路19沿其軸向上下運動,這樣,通過阻尼器21的外緣部分31和支承基座23,線圈29將振動傳到外部。以下將參考圖2到圖8,對本專利技術的實施例進行描述。在以下的描述中,與傳統技術相對應的元件都標以相同的標號。根據圖2所示的本專利技術的第一實施例,致動器37安裝在一個移動通信終端內,例如便攜式電話機中。在所述致動器37中,盤形永久磁鐵13位于軛鐵15和板17之間,從而形成磁路19。中心軸33具有類似螺栓的形狀,它通過阻尼器21的中心孔21a,并進入到磁路19的中心孔17a、13a和15a中。換句話說,中心軸33將磁路19和阻尼器21共軸地定位。阻尼器21由金屬或樹脂制成,并帶有一組螺線以便柔性地支承磁路19。支承座23由樹脂、金屬或橡膠制成。彈性材料35被置于軛鐵15和支承基座23之間,并被粘接在支承基座23上,以阻止磁路19與支承基座23碰撞而產生聲音。驅動部分39包括磁路19,線圈29和與所述線圈29連接的阻尼器21。另外,膜片41固定在支承基座23上,并且膜片41的外徑大于支承基座23的外徑。所述膜片片41與彈性材料35一起構成了振動器45。在膜片41的外緣部分,管形襯墊43與膜片41成為一個整體,形成了一個傳遞振動的部分,所述襯墊43由管狀的樹脂或橡膠制成。所述襯墊的一端與膜片41連接。膜片41和襯墊43的組合形成了一個杯形結構。襯墊43的另一端部與由金屬或樹脂制成的殼體(設備的機身)49連接。殼體49形成了個一外板結構并具有發聲孔47。附帶說說,膜片41和襯墊43也可以相互連成整體結構。另外,膜片41和襯墊43并不總是要求成為圓形結構。而且,由膜片41、襯墊43和殼體49確定和圍繞的封閉空間51必須是氣密的空間,除了發聲孔47之外,不允許外部空氣從其它地方進、出此空間。在本專利技術第一實施例的振動致動器中,當將驅動電流加到線圈29上時,由于被阻尼器21柔性地支承的磁路19的反應,線圈29、與所述線圈29成為一體的阻尼器外緣部分31和支承基座23就會振動,這種振動引起膜片41振動。在此情況下,在已有技術中,殼體49的設計和厚度對頻率特性的任意設置有很大的影響。另一方面,根據本專利技術的第一實施例,在約500到1500HZ的音頻帶中,膜片41實現了一種平滑的頻率特性,同時由于根據Helmholtz原理而在封閉空間中產生的共振效果,在響鈴音的約2500HZ的頻帶附近實現了高聲壓級,所述封閉空間由膜片41、襯墊43和殼體49以及發聲孔47包圍。在圖3所示的根據本專利技術的第二實施例的振動致動器53中,提供了一個由樹脂制成的防護器55,所述防護器將從支承基座23的外緣部分到驅動部分的外緣部分的區域蓋起來。其它的結構與圖2所示的根據本專利技術的第一實施例中的振動致動器相似。在圖3中,致動器53安裝在一個移動通信終端如一部便攜式電話中。磁路19的構成方式是將盤形永久磁鐵13置于軛鐵13和板17之間。一個類似螺栓結構的中心軸33通過阻尼器21的中心孔21a,進入到磁路19的中心孔17a、13a和15a中。換句話說,中心軸3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振動致動器(37、53、57、61、63)包括:一個驅動部分(39),所述驅動部分包括一個具有磁隙的磁路(19)和置于所述磁隙中的一個線圈(29);一個由所說驅動裝置驅動的振動器(45);一個與所說振動器(45)隔開的外板元 件(49、59、65、91);和一個襯墊(43),所述襯墊被設置在所說振動器(45)和所說外板元件(49、59、65、91)之間,其一個端部支承著所說振動器(45)的外緣部分,其另一個相反的端部支承著所說外板元件(49、59、65、91 ),其中所說襯墊(43)是一個管狀元件,這樣由所說振動器(45),所說襯墊(43)和所說外板元件(49、59、65、91)確定了一個封閉的空間(51),以便形成一個基于Helmholtz共振動原理的聲學空間。
【技術特征摘要】
【國外來華專利技術】...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鈴木史裕,
申請(專利權)人:NEC東金株式會社,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JP[日本]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