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提供了一種頻率特性可切換型緩沖回路。該回路可以具有放大部分2,作為放大部分2的輸出負載的并聯共振回路3,連接在放大部分2的輸入點與基準電位點之間的頻率陷波回路6,以及選擇生成第一切換電壓或第二切換電壓用的頻率切換電壓生成回路11~14,頻率陷波回路6由二極管6↓[2]和電容器6↓[1]形成的串聯回路構成。(*該技術在2020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頻率特性可切換型緩沖回路,特別涉及對所選擇供給出的、其頻率為第一頻率和第二頻率的各個信號具有比較高的頻率選擇特性,從而可以在對未選擇的頻率信號分量實施充分衰減的狀態下,輸出所選擇的頻率信號分量的頻率特性可切換型緩沖回路。在世界各國使用的移動通信系統中,英國、德國、意大利、法國以及亞洲一些國家采用的是數字式蜂窩系統(DCSDigitalCellular System),即由1982年開始實施的數字便攜式電話的歐洲統一標準方式,而在歐洲、美洲、非洲和亞洲的一些國家采用的是全球移動通信系統(GSMGlobal System for MobileCommunications)。按照數字式蜂窩系統通信方式(DCS)運行的系統,是一種按照使基地局的頻率為1805兆赫茲至1880兆赫茲、移動局的頻率為1710兆赫茲至1785兆赫茲、便攜式電話機中的電壓控制振蕩信號產生回路(VCO)的振蕩頻率為1700兆赫茲的方式對頻率實施劃分,使用的頻道數目為374個,調諧方式為高斯最小漂移鍵控方式(GMSKGaussian Minimum Shift Keying)的移動通信系統。按照全球移動通信系統通信方式(GSM)運行的系統,是一種按照使基地局的頻率為925兆赫茲至960兆赫茲、移動局的頻率為880兆赫茲至915兆赫茲、便攜式電話機中的電壓控制振蕩信號產生回路(VCO)的振蕩頻率為900兆赫茲的方式對頻率實施劃分,使用的頻道數目為124個,調諧方式為高斯最小漂移鍵控方式(GMSKGaussian Minimum Shift Keying)的移動通信系統。這兩種移動通信系統,即按照DCS和GSM運行的移動通信系統,是運行方式不同的兩種移動通信系統,所以當需要加入至按照DCS和GSM運行的這兩種移動通信系統中時,就需要配置可以按照DCS運行而實施移動通信的便攜式電話機,以及可以按照GSM運行而實施移動通信的便攜式電話機共兩部便攜式電話機。正如上所述,按照DCS和GSM運行的移動通信系統,其調諧方式均為高斯最小漂移鍵控方式(GMSK),而僅僅是按比例分割使用的頻率有所不同,所以已經有人提出過下述技術解決方案,即在便攜式電話機中設置由能夠在位于1700兆赫茲頻帶的第一頻率處實施振蕩的第一電壓控制振蕩信號產生回路和能夠在位于900兆赫茲頻帶的第二頻率處實施振蕩的第二電壓控制振蕩信號產生回路共兩個電壓控制振蕩信號產生回路,以及對它們實施切換用的切換回路構成的切換型振蕩信號產生回路,并且通過對該切換型振蕩信號產生回路中的切換回路實施控制的方式,分別使用這兩個電壓控制振蕩信號產生回路,從而可以在按照DCS和GSM運行的移動通信系統中使用的便攜式電話機。這種可以在按照DCS和GSM運行的移動通信系統中使用的便攜式電話機,在將其應用在按照DCS運行的移動通信系統中時,可以通過切換回路將第一電壓控制振蕩信號產生回路切換至能夠動作狀態,將第二電壓控制振蕩信號產生回路切換至不能動作狀態,從而可以獲得出由第一電壓控制振蕩信號產生回路輸出的振蕩信號,而在將其應用在按照GSM運行的移動通信系統中時,又可以通過切換回路將第二電壓控制振蕩信號產生回路切換至能夠動作狀態,將第一電壓控制振蕩信號產生回路切換至不能動作狀態,從而可以獲得出由第二電壓控制振蕩信號產生回路輸出的振蕩信號。而且,其頻率為第一頻率的振蕩信號或其頻率為第二頻率的振蕩信號,是在通過頻率特性可切換型緩沖回路實施選擇放大之后,供給至應用回路的。可以按照這種方式使用的頻率特性可切換型緩沖回路,具有并聯共振回路(頻率選擇回路),當第一電壓控制振蕩信號產生回路處于動作狀態或第二電壓控制振蕩信號產生回路處于動作狀態時,可以分別向并聯共振回路供給出第一切換電壓或第二切換電壓,進而可以對其頻率選擇特性實施切換。而且,該并聯共振回路在供給有第一切換電壓時,選擇輸出其頻率為第一頻率的振蕩信號,而在供給有第二切換電壓時,選擇輸出其頻率為第二頻率的振蕩信號。圖6為表示可以在按照DCS和GSM運行的移動通信系統中使用的、屬于在先技術中的頻率特性可切換型緩沖回路的一個實例用的示意性回路構成圖。正如圖6所示,在先技術中的這種頻率特性可切換型緩沖回路50,可以具有晶體管51,并聯共振回路(頻率選擇回路)52,結合型電容器53、54,基極偏置電阻器55、56,發射極電阻器57,旁路電容器58,單回路雙接觸點型切換開關59,切換電壓設定用電阻器60、61,旁路電容器62,緩沖電阻器63,信號輸入端子64,信號輸出端子65以及電源端子66,而且這些回路元件51至66按照圖6所示的方式實施連接。并聯共振回路52具有第一電感器521、第二電感器522、第一電容器523、第二電容器524、第三電容器525和開關二極管526,而且這些回路元件521至526按照圖6所示的方式實施連接。正如圖6所示,在位于頻率特性可切換型緩沖回路50的前側位置處,還設置有可以在第一頻率、在這一實施形式中為位于1700兆赫茲頻帶中的頻率處實施振蕩的第一電壓控制振蕩信號產生回路67,可以在第二頻率、在這一實施形式中為位于900兆赫茲頻帶中的頻率處實施振蕩的第二電壓控制振蕩信號產生回路68,以及電源69和單回路雙接觸點型切換開關70,而且這些回路元件67至70按照圖6所示的方式實施連接。對于這種場合,切換開關59和切換開關70可以通過如后所述的控制信號而實施連動切換。具有如上所述結構構成的、屬于在先技術中的一種頻率特性可切換型緩沖回路50,按照下述的方式動作。對于將便攜式電話機使用在按照DCS運行的移動通信系統中的場合,在由控制部(圖中未示出)輸出的第一控制信號的作用下,切換開關59和切換開關70上的各個可動接觸點將由圖6所示的實線位置處被切換至虛線位置處。通過這一切換動作,可以使第一電壓控制振蕩信號產生回路67與電源69相連接而處于動作狀態,從而可以由第一電壓控制振蕩信號產生回路67輸出頻率為第一頻率(位于1700兆赫茲頻帶中的頻率)的信號,并且使第二電壓控制振蕩信號產生回路68與電源69相分離而處于非動作狀態。而且,通過將切換開關59上的可動接觸點切換至虛線位置處的方式,還可以向并聯共振回路52供給作為正向電壓的第一切換電壓,從而可以按照如下所述的方式,使并聯共振回路52在第一頻率(位于1700兆赫茲頻帶中的頻率)下產生并聯共振。在這時,由第一電壓控制振蕩信號產生回路67輸出的第一頻率信號(其頻率位于1700兆赫茲頻帶中的信號),被供給至信號輸入端子64,當該信號由發射極接地連接型晶體管51實施放大時,作為晶體管51的集電極負載連接著的、在第一頻率(位于1700兆赫茲頻帶中的頻率)下形成并聯共振的并聯共振回路52,僅僅對其頻率為第一頻率(位于1700兆赫茲頻帶中的頻率)的信號實施選擇放大,而放大后的、其頻率為第一頻率(位于1700兆赫茲頻帶中的頻率)的信號,可通過信號輸出端子65供給至應用回路。對于將便攜式電話機使用在按照GSM運行的移動通信系統中的場合,在由同一控制部輸出的第二控制信號的作用下,切換開關59和切換開關70上的各個可動接觸點將被切換至如圖6中的實線所示的位置處。通過這種切換動作,可以使第二電壓控制振蕩信號產生回路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頻率特性可切換型緩沖回路,其特征在于具有放大部分,作為所述放大部分輸出負載的并聯共振回路,連接在所述放大部分的輸入點與基準電位點之間的頻率陷波回路,以及選擇生成第一切換電壓或第二切換電壓用的頻率切換電壓生成回路,而且所述并聯共振回路在供給所述第一切換電壓時在第一頻率下形成并聯共振,在供給所述第二切換電壓時在與所述第一頻率不同的第二頻率下形成并聯共振,所述頻率陷波回路由二極管和電容器形成的串聯回路構成,而且所述頻率陷波回路在供給有所述第一切換電壓時在所述第二頻率下形成串聯共振,在供給有所述第二切換電壓時在所述第一頻率下形成串聯共振。
【技術特征摘要】
...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能味浩樹,馬場敏喜,
申請(專利權)人:阿爾卑斯電氣株式會社,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JP[日本]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