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電子雷管自動化裝配設備,包括:輸送機構,用于傳輸裝載電子雷管的模具;裝配工作平臺,裝配工作平臺設置于輸送機構傳送方向上,裝配工作平臺包括平臺傳輸滑軌與多個功能性測試裝配機構,功能性測試裝配機構設置于平臺傳輸滑軌的上方;上模機構,上模機構與輸送機構連接,上模機構設置于平臺傳輸滑軌的始端;出模機構,出模機構與輸送機構連接,出模機構設置于平臺傳輸滑軌的末端;入上模機構與出模機構分別設置至少兩個工位,功能性測試裝配機構設置數量與上模機構的工位數量對應。本設備可以對一組模具同時進行功能性測試裝配,增加設備一次的測試裝配數量,提高生產效率。生產效率。生產效率。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電子雷管自動化裝配設備
[0001]本技術涉及電子雷管生產
,尤其涉及一種電子雷管自動化裝配設備。
技術介紹
[0002]高效工業電子雷管自動化裝配線最常見的技術手段是:將群發電子引火元件裝載在載線模具上,通過傳輸鏈將將載線模具傳送至各工藝功能設備工位逐個完成自動化裝配作業,生產效率的高低與群模裝載量成正比關系,但是由于我國工業雷管安全管控標準有特別要求,需要進行產品的唯一性編碼和中包包裝以及裝箱信息關系的綁定,即要求每個中包以及每個包裝箱內的產品編碼信息必須是連續編碼,一般都是以10發為一個中包、裝箱數量也以十的倍數最為普遍;另外載線模具的體積也不宜過大,因此對于自動化裝配線的載線模具的裝載數量有特殊要求,一般設計成2發、5發或10發為一模,才能較好地在中包工位實現10發規格中包和裝箱信息關系綁定的技術要求。
[0003]由于當前的生產規格的要求,不能直接通過增加單個模具一次性的裝載數量,導致電子雷管生產效率比較低。
技術實現思路
[0004]本技術實施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由于當前的生產規格的要求,不能直接通過增加單個模具一次性的裝載數量,導致電子雷管生產效率比較低。
[0005]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技術提供了一種電子雷管自動化裝配設備。
[0006]第一方面,本技術公開了一種電子雷管自動化裝配設備,其包括:
[0007]輸送機構,用于傳輸裝載電子雷管的模具;
[0008]裝配工作平臺,所述裝配工作平臺設置于所述輸送機構傳送方向上,所述裝配工作平臺包括平臺傳輸滑軌與多個功能性測試裝配機構,所述功能性測試裝配機構設置于所述平臺傳輸滑軌的上方;
[0009]上模機構,所述上模機構與所述輸送機構連接,所述上模機構設置于所述平臺傳輸滑軌的始端;
[0010]出模機構,所述出模機構與所述輸送機構連接,所述出模機構設置于所述平臺傳輸滑軌的末端;
[0011]所述入上模機構與所述出模機構分別設置至少兩個工位,所述功能性測試裝配機構設置數量與所述上模機構的工位數量對應。
[0012]優選地,所述輸送機構與所述裝配工作平臺平行,所述輸送機構為雙層輸送,所述輸送機構的上層分別與所述上模機構、所述出模機構連接;
[0013]所述輸送機構的下層用于傳輸空的模具。
[0014]優選地,所述裝配工作平臺包括模具平推組件、兩導軌與工作臺,兩所述導軌與所述工作平臺連接,所述工作平臺上設置所述功能性測試裝配機構,所述模具平推組件與所
述平臺傳輸滑軌滑動連接;
[0015]兩所述導軌分別與所述平臺傳輸滑軌平行設置,兩所述導軌距離與模具的尺寸匹配。
[0016]優選地,所述模具平推機構包括驅動件、多個夾持件、移動板與多個滑動件,所述驅動件與所述移動板連接,所述驅動件與所述工作平臺固定連接,所述滑動件與所述平臺傳輸滑軌連接,所述夾持件與所述滑動件固定連接,多個所述夾持件設置于所述移動板上,多個滑動件設置于所述移動板背離多個所述夾持件的表面;
[0017]所述工作平臺設置開槽,所述夾持件從開槽延伸至工作平臺外部,且抵持在模具的邊緣上。
[0018]優選地,所述輸送機構包括入料傳送組件、出料升降組件、回模組件,所述入料傳送組件設置于所述輸送機構的上層,所述回模組件設置于所述輸送機構的下層,所述出料升降組件設置于所述回模組件的始端;
[0019]所述入料傳送組件、所述出料升降組件、所述回模組件設置于工作臺的側邊,所述入料傳送組件、所述出料升降組件設置于所述回模組件的上方。
[0020]優選地,所述輸送機構包括至少四軌道,所述軌道分兩組按照上下層設置,任一所述軌道平行設置;
[0021]所述回模組件設置一組軌道,所述軌道與模具連接。
[0022]優選地,所述入料傳送組件包括至少兩個定位件與至少兩個抵持件,所述定位件與所述軌道連接,所述定位件設置數量與所述抵持件相同;
[0023]所述定位件設置高度低于或等于所述軌道,所述抵持件設置于所述定位件一端。
[0024]優選地,所述上模機構包括上模推送組件、上模橋架與上模導軌,所述上模橋架與所述工作臺、所述輸送機構連接,所述上模推送組件與所述上模橋架連接,所述上模推送組件用于從所述輸送機構推送模具至所述上模工位;
[0025]所述上模導軌設置于所述上模機構的工位上。
[0026]優選地,所述出模機構包括出模推送組件、出模橋架與出模導軌,所述出模橋架與所述工作臺、所述輸送機構連接,所述出模推送組件與所述出模橋架連接,所述出模推送組件將模具從所述輸送機構推送至所述出模工位;
[0027]所述出模導軌設置在所述出模機構的工位上。
[0028]優選地,所述出料升降組件包括出料升降件與出料托持件,所述出料托持件與所述出料升降件連接,所述出料托持件托持模具;
[0029]所述出料升降件將所述托持件傳送所述回模組件。
[0030]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技術實施例所能達到的技術效果包括:
[0031]1、本設備將多個功能性測試裝配機構串聯再一個裝配工作平臺上,在輸送機構上,將一組模具(至少兩個)同時推至上模機構上,由模具平推組件的推動下,依次經過功能性測試裝配機構,完成后,一組模具同時從出模機構經由輸送機構下模,由此,可以對一組模具同時進行功能性測試裝配,增加設備一次的測試裝配數量,提高生產效率。
[0032]2、裝置可以一次進行至少兩個的模具的電子雷管的裝配,使裝置可以對20發或者更多的電子雷管進行裝配,增加一次的裝配數量,提高裝配線的生產效率,同時,符合生產規格的要求。
附圖說明
[0033]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技術實施例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是本技術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0034]圖1為本技術提供的一種電子雷管自動化裝配設備的結構示意圖一;
[0035]圖2為本技術提供的一種電子雷管自動化裝配設備的結構示意圖二;
[0036]圖3為本技術提供的一種電子雷管自動化裝配設備的結構示意圖三;
[0037]圖4為本技術提供的一種電子雷管自動化裝配設備的平臺傳輸滑軌的結構示意圖。
[0038]附圖標記
[0039]100、電子雷管自動化裝配設備;
[0040]1、輸送機構;11、入料傳送組件;111、定位件;112、抵持件;12、出料升降組件;13、回模組件;14、軌道;
[0041]2、裝配工作平臺;21、平臺傳輸滑軌;22、功能性測試裝配機構;23、模具平推組件;231、驅動件232、夾持件;233、移動板;234、滑動件;24、導軌;25、工作臺;251、開槽;
[0042]3、上模機構;31、上模推送組件;311、上模推送件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電子雷管自動化裝配設備,其特征在于,包括:輸送機構,用于傳輸裝載電子雷管的模具;裝配工作平臺,所述裝配工作平臺設置于所述輸送機構傳送方向上,所述裝配工作平臺包括平臺傳輸滑軌與多個功能性測試裝配機構,所述功能性測試裝配機構設置于所述平臺傳輸滑軌的上方;上模機構,所述上模機構與所述輸送機構連接,所述上模機構設置于所述平臺傳輸滑軌的始端;出模機構,所述出模機構與所述輸送機構連接,所述出模機構設置于所述平臺傳輸滑軌的末端;所述上模機構與所述出模機構分別設置至少兩個工位,所述功能性測試裝配機構設置數量與所述上模機構的工位數量對應。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子雷管自動化裝配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輸送機構與所述裝配工作平臺平行,所述輸送機構為雙層輸送,所述輸送機構的上層分別與所述上模機構、所述出模機構連接;所述輸送機構的下層用于傳輸空的模具。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子雷管自動化裝配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裝配工作平臺包括模具平推組件、兩導軌與工作臺,兩所述導軌與所述工作平臺連接,所述工作平臺上設置所述功能性測試裝配機構,所述模具平推組件與所述平臺傳輸滑軌滑動連接;兩所述導軌分別與所述平臺傳輸滑軌平行設置,兩所述導軌距離與模具的尺寸匹配。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電子雷管自動化裝配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具平推機構包括驅動件、多個夾持件、移動板與多個滑動件,所述驅動件與所述移動板連接,所述驅動件與所述工作平臺固定連接,所述滑動件與所述平臺傳輸滑軌連接,所述夾持件與所述滑動件固定連接,多個所述夾持件設置于所述移動板上,多個滑動件設置于所述移動板背離多個所述夾持件的表面;所述工作臺設置開槽,所述夾持件從開槽延伸至工作臺外部,且抵持在模具的邊緣上。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子雷管自動化裝配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輸送機構包...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湯有富,戴光勇,賴福權,唐江浩,王凱波,曾德鵬,陳慶,
申請(專利權)人:深圳金源恒業科技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