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軸承套圈雙機加工裝置,屬于軸承加工技術領域,其包括底座,所述底座上固定連接有輸送板,所述底座下設置有清理結構,所述底座上設有第一加工區和第二加工區,所述第二加工區內卡接有清理結構,所述輸送板下設置有調節結構,所述第二支撐板與連接板相卡接,所述連接板上固定連接有彈簧。該軸承套圈雙機加工裝置,通過設置第一加工區、第二加工區、輸送板和調節結構,該雙機加工裝置通過第一齒輪、弧形齒輪和彈簧之間的快速配合,使得第一移動板和第二移動板能夠實現間隙式上下移動的功能,使得該雙機加工裝置便于對批量上料的軸承套圈進行間歇式加工,避免了軸承套圈在上料的過程中發生堆積或重疊的現象。承套圈在上料的過程中發生堆積或重疊的現象。承套圈在上料的過程中發生堆積或重疊的現象。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軸承套圈雙機加工裝置
[0001]本技術屬于軸承加工
,具體為一種軸承套圈雙機加工裝置。
技術介紹
[0002]軸承套圈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軸套,軸套的作用主要是保護主軸不受磨損,軸套與密封件共同組成泵殼與軸之間的密封,而軸承套圈需要通過雙機加工裝置對其進行多工序的加工處理,目前的雙機加工裝置難以對批量上料的軸承套圈進行間歇式加工,軸承套圈在上料的過程中易在傳送部分發生堆積或重疊的現象,需要后續對堆積的軸承套圈進行梳理,從而降低了雙機加工裝置的工作效率。
技術實現思路
[0003]為了克服上述缺陷,本技術提供了一種軸承套圈雙機加工裝置,解決了目前的雙機加工裝置難以對批量上料的軸承套圈進行間歇式加工,軸承套圈在上料的過程中易在傳送部分發生堆積或重疊的現象,需要后續對堆積的軸承套圈進行梳理,從而降低了雙機加工裝置工作效率的問題。
[0004]為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提供如下技術方案:一種軸承套圈雙機加工裝置,包括底座,所述底座上固定連接有輸送板,所述底座下設置有清理結構,所述底座上設有第一加工區和第二加工區,所述第二加工區內卡接有清理結構,所述輸送板下設置有調節結構,所述調節結構包括支撐桿,所述支撐桿固定連接在輸送板下,所述支撐桿內卡接有第一齒輪,所述第一齒輪與弧形齒輪嚙合,所述支撐桿內設置有第一移動板和第二移動板,所述第一移動板滑動連接在輸送板內,所述第二移動板滑動連接在輸送板內,所述第一齒輪的一端固定連接在連接板內,所述連接板卡接在固定套內,所述固定套固定連接在支撐桿內,所述第二移動板的一側固定連接有第一支撐板,所述第一支撐板與連接板相卡接,所述第一移動板的一側固定連接有第二支撐板,所述第二支撐板與連接板相卡接,所述連接板上固定連接有彈簧,所述彈簧固定連接在支撐桿內。
[0005]作為本技術的進一步方案:所述底座上固定連接有凹型板,所述凹型板內滑動連接有升降器,所述升降器下設置有夾持組件。
[0006]作為本技術的進一步方案:所述清理結構包括存儲箱,所述存儲箱固定連接在底座下。
[0007]作為本技術的進一步方案:所述存儲箱內卡接有過濾板,所述過濾板的一側與連接管對應的一端相連通。
[0008]作為本技術的進一步方案:所述連接管卡接在第二加工區內,所述連接管的另一端與噴灑口相連通。
[0009]作為本技術的進一步方案:所述第一加工區內設置有斜板,所述底座上開設有斜槽。
[0010]作為本技術的進一步方案:所述底座上固定連接有限位板,所述限位板外滑
動連接有打磨器。
[0011]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技術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2]1、該軸承套圈雙機加工裝置,通過設置第一加工區、第二加工區、輸送板和調節結構,軸承套圈通過輸送板進行運輸時,通過外置控制器帶動弧形齒輪進行轉動,第一齒輪在轉動時則會帶動連接板以固定套為中心進行旋轉,而后連接板則會帶動第一移動板向上移動,使得軸承套圈在調節結構內進行間隙式輸送,該雙機加工裝置通過第一齒輪、弧形齒輪和彈簧之間的快速配合,使得第一移動板和第二移動板能夠實現間隙式上下移動的功能,使得該雙機加工裝置便于對批量上料的軸承套圈進行間歇式加工,避免了軸承套圈在上料的過程中發生堆積或重疊的現象,從而無需要后續對堆積的軸承套圈進行梳理,有效的提高了該雙機加工裝置的工作效率。
[0013]2、該軸承套圈雙機加工裝置,通過設置清理結構,該雙機加工裝置內的第一加工區和第二加工區在對軸承套圈進行加工時,連接管則會通過外置水泵將存儲箱底部的水輸送給噴灑口,而后噴灑口則會對軸承套圈進行沖洗,使得該雙機加工裝置在對軸承套圈進行加工時能夠對其表面的碎屑進行清理,避免了碎屑堆積在軸承套圈的表面而導致軸承套圈發生損壞的現象,有效的保障了軸承套圈加工后的質量。
[0014]3、該軸承套圈雙機加工裝置,通過設置斜板,當該雙機加工裝置內的第一加工區和第二加工區在對軸承套圈進行加工時,軸承套圈的碎屑被水沖洗后會順著斜板流到存儲箱內,從而避免了第一加工區和第二加工區底部出現碎屑堆積的現象,有效的保障了第一加工區和第二加工區底部的清潔度。
附圖說明
[0015]圖1為本技術立體的結構示意圖;
[0016]圖2為本技術第一加工區立體的剖面結構示意圖;
[0017]圖3為本技術輸送板立體的結構示意圖;
[0018]圖4為本技術支撐桿立體的剖面結構示意圖;
[0019]圖中:1底座、2第一加工區、3第二加工區、4輸送板、5升降器、6凹型板、7夾持組件、8調節結構、801支撐桿、802第一齒輪、803弧形齒輪、804第一移動板、805第二移動板、806連接板、807固定套、808第一支撐板、809第二支撐板、810彈簧、9清理結構、901存儲箱、902過濾板、903連接管、904噴灑口、10斜板、11斜槽、12限位板、13打磨器。
具體實施方式
[0020]下面結合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專利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詳細地說明。
[0021]如圖1
?
4所示,本技術提供一種技術方案:一種軸承套圈雙機加工裝置,包括底座1,底座1上固定連接有輸送板4,底座1上固定連接有凹型板6,凹型板6內滑動連接有升降器5,升降器5下設置有夾持組件7,底座1下設置有清理結構9,底座1上設有第一加工區2和第二加工區3,第一加工區2內設置有斜板10,底座1上開設有斜槽11,通過設置斜板10,當該雙機加工裝置在對軸承套圈進行加工時,軸承套圈的碎屑被水沖洗后會順著斜板10流到存儲箱901內,從而避免了第一加工區2和第二加工區3底部出現碎屑堆積的現象,有效的保障了第一加工區2和第二加工區3底部的清潔度;
[0022]底座1上固定連接有限位板12,限位板12外滑動連接有打磨器13,第二加工區3內卡接有清理結構9,清理結構9包括存儲箱901,存儲箱901固定連接在底座1下,存儲箱901內卡接有過濾板902,通過設置過濾板902,當該雙機加工裝置在對軸承套圈進行加工時,軸承套圈的廢屑會被水沖洗到存儲箱901內,而過濾板902則會對碎屑和水進行過濾處理,便于后續對過濾板902內的碎屑集中進行處理;
[0023]過濾板902的一側與連接管903對應的一端相連通,連接管903卡接在第二加工區3內,連接管903的另一端與噴灑口904相連通,通過設置連接管903,存儲箱901底部的水通過連接管903能夠快速的輸送給噴灑口904,而連接管903也能夠將過濾后的水進行循環利用,避免出現資源浪費的現象;
[0024]輸送板4下設置有調節結構8,調節結構8包括支撐桿801,支撐桿801固定連接在輸送板4下,支撐桿801內卡接有第一齒輪802,第一齒輪802與弧形齒輪803嚙合,支撐桿801內設置有第一移動板804和第二移動板805,通過設置第一齒輪802和弧形齒輪803,當弧形齒輪803在轉動時則會帶動第一齒輪802進行旋轉,而后第一移動板80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軸承套圈雙機加工裝置,包括底座(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上固定連接有輸送板(4),所述底座(1)下設置有清理結構(9),所述底座(1)上設有第一加工區(2)和第二加工區(3),所述第二加工區(3)內卡接有清理結構(9),所述輸送板(4)下設置有調節結構(8),所述調節結構(8)包括支撐桿(801),所述支撐桿(801)固定連接在輸送板(4)下,所述支撐桿(801)內卡接有第一齒輪(802),所述第一齒輪(802)與弧形齒輪(803)嚙合,所述支撐桿(801)內設置有第一移動板(804)和第二移動板(805),所述第一移動板(804)滑動連接在輸送板(4)內,所述第二移動板(805)滑動連接在輸送板(4)內,所述第一齒輪(802)的一端固定連接在連接板(806)內,所述連接板(806)卡接在固定套(807)內,所述固定套(807)固定連接在支撐桿(801)內,所述第二移動板(805)的一側固定連接有第一支撐板(808),所述第一支撐板(808)與連接板(806)相卡接,所述第一移動板(804)的一側固定連接有第二支撐板(809),所述第二支撐板(809)與連接板(806)相卡接,所述連接板(806)上固定...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葛文超,應進,李志海,周富陽,高銀山,
申請(專利權)人:瓦房店中曉精密軸承制造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