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全程跟隨式架空乘人裝置機尾斷軸保護裝置,包括兩個U型框架和固定連接于兩個U型框架之間的連接橫支撐,兩個U型框架平行且間隔設置,連接橫支撐兩端固定連接于兩個U型框架的底部的中心位置,兩個U型框架的上表面各設置有多個用于與機尾相連的螺栓通孔,每個螺栓通孔內均設置有與螺栓通孔配合的螺栓緊固件,兩個U型框架之間間隔的距離L大于機尾輪的輪軸的直徑,機尾斷軸保護裝置的寬度略小于機尾輪的外徑且機尾輪的外邊緣的最后端超出機尾斷軸保護裝置的后端面。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全程跟隨式架空乘人裝置機尾斷軸保護裝置,可避免機尾輪脫落傷人、使用安全。使用安全。使用安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全程跟隨式架空乘人裝置機尾斷軸保護裝置
[0001]本技術涉及機尾斷軸保護裝置,具體涉及一種用于礦井架空乘人裝置的機尾斷軸保護裝置。
技術介紹
[0002]架空乘人裝置是礦井斜巷或平巷用于輸送人員上下井的常用裝置,為保護乘坐人員的安全,通常在機尾設置斷軸保護裝置。現有的斷軸保護裝置,包括上車架、下車架及二者之間的加固拉撐柱,但由于其下車架寬度太小,當機尾輪的輪軸斷裂時,機尾輪并不能完全保證落在下車架上,且上車架、下車架的連接部分很窄,脫離的機尾輪會向前方墜落,使得仍然存在因機尾輪脫落而傷人的安全風險。因此,急需一種可避免機尾輪脫落傷人、使用安全的機尾斷軸保護裝置。
技術實現思路
[0003]本技術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可避免機尾輪脫落傷人、使用安全的全程跟隨式架空乘人裝置機尾斷軸保護裝置。
[0004]本技術全程跟隨式架空乘人裝置機尾斷軸保護裝置,包括兩個U型框架和固定連接于兩個U型框架之間的連接橫支撐,兩個U型框架平行且間隔設置,連接橫支撐兩端固定連接于兩個U型框架的底部的中心位置,兩個所述U型框架的上表面各設置有多個用于與機尾相連的螺栓通孔,每個螺栓通孔內均設置有與螺栓通孔配合的螺栓緊固件,兩個所述U型框架之間間隔的距離L大于機尾輪的輪軸的直徑,機尾斷軸保護裝置的寬度略小于機尾輪的外徑且機尾輪的外邊緣的最后端超出機尾斷軸保護裝置的后端面。
[0005]本技術全程跟隨式架空乘人裝置機尾斷軸保護裝置,其中,每個所述U型框架上各設置有兩個所述螺栓通孔,兩個所述螺栓通孔的軸線之間的距離為120mm。
[0006]本技術全程跟隨式架空乘人裝置機尾斷軸保護裝置,其中,兩個所述U型框架對稱設置。
[0007]本技術全程跟隨式架空乘人裝置機尾斷軸保護裝置,其中,所述螺栓通孔的直徑為20mm。
[0008]本技術全程跟隨式架空乘人裝置機尾斷軸保護裝置,其中,兩個所述U型框架上的螺栓通孔對稱設置。
[0009]本技術全程跟隨式架空乘人裝置機尾斷軸保護裝置,其中,每個所述U型框架的底部上平面均開設有凹槽。
[0010]本技術全程跟隨式架空乘人裝置機尾斷軸保護裝置,其中,每個所述U型框架包括上下對應設置的上槽鋼、下槽鋼和連接于二者之間的中間連接槽鋼,所述連接橫支撐采用12號普通槽鋼。
[0011]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技術全程跟隨式架空乘人裝置機尾斷軸保護裝置,包括兩個U型框架和固定連接于兩個U型框架之間的連接橫支撐,連接橫支撐兩端固定連接于兩
個U型框架的底部的中心位置,兩個所述U型框架的上表面各設置有多個用于與機尾相連的螺栓通孔,每個螺栓通孔內均設置有與螺栓通孔配合的螺栓緊固件,方便將本裝置與機尾連接,且由于機尾斷軸保護裝置的寬度略小于機尾輪的外徑、二者尺寸相差不大,機尾輪的輪軸斷裂時,兩個U型框架的下部和連接橫支撐可以托住脫落的機尾輪,且兩個U型框架的前端面可以阻擋脫離的機尾輪向前墜落,可避免機尾輪脫落傷人,使用安全。
[0012]下面結合附圖對本技術全程跟隨式架空乘人裝置機尾斷軸保護裝置作進一步說明。
附圖說明
[0013]圖1為本技術全程跟隨式架空乘人裝置機尾斷軸保護裝置的主視圖;
[0014]圖2為本技術全程跟隨式架空乘人裝置機尾斷軸保護裝置的俯視圖;
[0015]圖3為本技術全程跟隨式架空乘人裝置機尾斷軸保護裝置的左視圖;
[0016]圖4為本技術全程跟隨式架空乘人裝置機尾斷軸保護裝置的使用狀態的主視圖;
[0017]圖5為本技術全程跟隨式架空乘人裝置機尾斷軸保護裝置的使用狀態的俯視圖,為方便展示機尾輪的位置,其中未示出機尾與本裝置的連接關系;
[0018]圖6為本技術全程跟隨式架空乘人裝置機尾斷軸保護裝置的使用狀態的左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9]如圖1
?
3所示,本技術全程跟隨式架空乘人裝置機尾斷軸保護裝置,包括兩個U型框架1和固定連接于兩個U型框架1之間的連接橫支撐2,兩個U型框架1平行且間隔設置,連接橫支撐2兩端固定連接于兩個U型框架1的底部的中心位置,兩個U型框架1的上表面各設置有多個用于與機尾1
’
相連的螺栓通孔11,每個螺栓通孔11內均設置有與螺栓通孔11配合的螺栓緊固件,兩個U型框架1之間間隔的距離L大于機尾輪11
’
的輪軸111
’
的直徑(見圖4、5),機尾斷軸保護裝置的寬度W略小于機尾輪11
’
的外徑(見圖5),二者尺寸相差不大,保證輪軸斷裂時,兩個U型框架1的底部可以托住機尾輪11
’
,機尾輪11
’
的外邊緣的最后端超出機尾斷軸保護裝置的后端面,是為了避免干涉鋼絲繩12
’
的運動。
[0020]兩個U型框架1上的螺栓通孔11對稱設置。如圖2所示,每個U型框架1上各設置有兩個螺栓通孔11,兩個螺栓通孔11的軸線之間的距離為120mm。螺栓通孔11的直徑為20mm,螺栓緊固件采用M20螺栓。U型框架的上表面與下表面之間的距離L1為360mm,
[0021]兩個U型框架1對稱設置。每個U型框架1的底部上平面均開設有凹槽12。
[0022]每個U型框架1包括上下對應設置的上槽鋼15、下槽鋼16和連接于二者之間的中間連接槽鋼17(見圖1),三者之間可焊接成U形、近似U形或開口矩形,連接橫支撐2采用12號普通槽鋼。使用槽鋼,取材方便,且省去了開設凹槽的工序,造價低廉。
[0023]本技術實質上是一個限位框架,可以阻擋脫離的機尾輪向前方墜落,避免機尾脫離傷人的風險。圖6中箭頭指示方向為前方。
[0024]使用時,利用螺栓緊固件將本裝置固定連接在機尾1
’
上,由于本裝置固定在機尾上,且機尾斷軸保護裝置的寬度略小于機尾輪的外徑、二者尺寸相差不大,機尾輪11
’
的輪
軸111
’
斷裂時,兩個U型框架1的下部14和連接橫支撐2可以托住脫落的機尾輪11
’
,且兩個U型框架的前部13可以阻擋脫離的機尾輪向前墜落,可避免機尾輪脫落傷人,使用安全。
[0025]本技術全程跟隨式架空乘人裝置機尾斷軸保護裝置中,由于兩個U型框架平行且間隔設置且兩個所述U型框架之間間隔的距離L大于機尾輪的輪軸的直徑,配備的安全人員可從該間隔及時發現輪軸是否斷裂,如果斷裂能立即采取斷電措施。
[0026]本技術全程跟隨式架空乘人裝置機尾斷軸保護裝置,安裝時無需改變現有架空乘人裝置的結構,本裝置可拆卸并可重復使用,節約成本。
[0027]以上所述的實施例僅僅是對本技術的優選實施方式進行描述,并非對本技術的范圍進行限定,在不脫離本技術設計精神的前提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對本技術的技術方案作出的各種變形和改進,均應落入本技術權利要求書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全程跟隨式架空乘人裝置機尾斷軸保護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兩個U型框架(1)和固定連接于兩個U型框架(1)之間的連接橫支撐(2),兩個U型框架(1)平行且間隔設置,連接橫支撐(2)兩端固定連接于兩個U型框架(1)的底部的中心位置,兩個所述U型框架(1)的上表面各設置有多個用于與機尾(1
’
)相連的螺栓通孔(11),每個螺栓通孔(11)內均設置有與螺栓通孔(11)配合的螺栓緊固件,兩個所述U型框架(1)之間間隔的距離L大于機尾輪(11
’
)的輪軸(111
’
)的直徑,機尾斷軸保護裝置的寬度略小于機尾輪(11
’
)的外徑且機尾輪(11
’
)的外邊緣的最后端超出機尾斷軸保護裝置的后端面。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全程跟隨式架空乘人裝置機尾斷軸保護裝置,其特征在于:每...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黃友勝,王國普,丁鋒,華睿,
申請(專利權)人:中煤新集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