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涂布背輥自動擦拭裝置,包括涂布背輥,所述涂布背輥上側設置壓塊,所述壓塊下端安裝呈U形的擦拭布且壓塊延伸入擦拭布內,所述擦拭布下端貼合在涂布背輥上部外端,所述壓塊上端中部安裝升降設備的活動部,所述升降設備的固定部上端安裝螺母座,所述升降設備的固定部上側設置橫向布置的絲桿,所述絲桿貫穿螺母座且絲桿與螺母座通過滾動螺母副連接,所述絲桿左右兩端均轉動連接軸承座,一個所述軸承座朝外端安裝驅動設備的固定部,所述驅動設備的活動部與絲桿連接,該設計達到對涂布背輥進行自動清潔的目的,實現不停機就可擦拭作業,工作效率和安全性好。工作效率和安全性好。工作效率和安全性好。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涂布背輥自動擦拭裝置
[0001]本技術是涂布背輥自動擦拭裝置,屬于涂布
技術介紹
[0002]刮刀、擠出等涂布方式,對涂頭背輥潔凈度要求高,由于材料、生產環境等因素影響,背輥隨著生產時間的進行,容易出現附著異物造成涂布面有凹凸點,從而出現外觀異常,需要定期對涂布背輥進行擦拭清理,而現有擦拭方式一般是先進行停機操作,再通過在無塵布上沾溶劑、水,人工對涂布背輥表面進行擦拭,而停機會形成時間浪費,由于涂布背輥的安裝空間較為緊湊,并且涂布背輥寬度從500~2000mm不等,使涂布背輥寬度較大,會造成擦拭不便,當涂布背輥寬度超過1000mm時,中間擦拭較為困難,且擦拭時,對人員的安全存在很大隱患。
技術實現思路
[0003]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本技術目的是提供涂布背輥自動擦拭裝置,以解決上述
技術介紹
中提出的問題,本技術達到對涂布背輥進行自動清潔的目的,工作效率和安全性好。
[0004]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是通過如下的技術方案來實現:涂布背輥自動擦拭裝置,包括涂布背輥,所述涂布背輥上側設置壓塊,所述壓塊下端安裝呈U形的擦拭布且壓塊延伸入擦拭布內,所述擦拭布下端貼合在涂布背輥上部外端,所述壓塊上端中部安裝升降設備的活動部,所述升降設備的固定部上端安裝螺母座,所述升降設備的固定部上側設置橫向布置的絲桿,所述絲桿貫穿螺母座且絲桿與螺母座通過滾動螺母副連接,所述絲桿左右兩端均轉動連接軸承座,一個所述軸承座朝外端安裝驅動設備的固定部,所述驅動設備的活動部與絲桿連接。
[0005]進一步地,兩個所述軸承座之間安裝第一導向件且第一導向件位于絲桿下側,所述第一導向件貫穿螺母座且第一導向件與螺母座滑動連接。
[0006]進一步地,所述壓塊下端安裝三角塊且三角塊貼合在擦拭布內壁上,所述三角塊的尖角朝下布置且三角塊與壓塊一體化成型結構。
[0007]進一步地,所述壓塊前后兩端均設置U型壓板,且壓塊延伸至U型壓板內,所述壓塊與U型壓板的橫向部之間設置擦拭布的豎向部。
[0008]進一步地,所述壓塊左右兩端均安裝縱向布置的U型固定板,兩個所述U型壓板的相應一側的縱向部均延伸入相應一側的U型固定板內,所述U型固定板朝外端面向內凹陷形成通槽且通槽貫穿U型固定板豎向部,所述U型壓板的兩個縱向部均安裝活動板且活動板貫穿通槽,所述通槽內兩個活動板之間設置彈性件。
[0009]進一步地,所述U型壓板的橫向部朝內端等距安裝多個橫向布置的壓條,所述壓塊前后兩端面均向內凹陷形成多個凹槽,所述凹槽設置在壓條正內側。
[0010]本技術的有益效果:
[0011]1、利用氣缸,使壓塊以及擦拭布下移,并使涂布背輥會對擦拭布下部進行頂壓,可調整擦拭布與涂布背輥外表接觸面積,再利用電機以及絲桿,使螺母座、氣缸以及壓塊左右移動,從而使擦拭布沿著涂布背輥外表左右移動,可對涂布背輥的外表進行擦拭,達到對涂布背輥進行自動清潔的目的,實現不停機就可擦拭作業,工作效率和安全性好。
[0012]2、先利用三角塊對擦拭布漲緊,使涂布背輥與擦拭布下端凸起部緊密貼合,使擦拭布與涂布背輥之間具有很好的貼合效果,擦拭效果好。
[0013]3、使兩個活動板向外移動,使U型壓板以及壓條向外移動,再將折成U形的擦拭布的豎向部放置到壓塊與壓條之間,并在彈簧的彈性力作用下,使活動板、U型壓板以及壓條向內移動,從而將擦拭布壓入凹槽內,實現擦拭布與壓塊之間便捷拆裝,便于組裝和更換。
附圖說明
[0014]通過閱讀參照以下附圖對非限制性實施例所作的詳細描述,本技術的其它特征、目的和優點將會變得更明顯:
[0015]圖1為本技術涂布背輥自動擦拭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0016]圖2為本技術涂布背輥自動擦拭裝置中氣缸、擦拭布、涂布背輥以及壓塊的裝配圖;
[0017]圖3為圖2中A
?
A向剖視圖;
[0018]圖4為圖2中B
?
B向剖視圖;
[0019]圖5為本技術涂布背輥自動擦拭裝置中U型壓板的立體圖;
[0020]圖6為本技術涂布背輥自動擦拭裝置中U型固定板的立體圖。
[0021]圖中:1
?
絲桿、2
?
螺母座、3
?
電機、4
?
軸承座、5
?
氣缸、6
?
擦拭布、7
?
涂布背輥、8
?
壓塊、61
?
三角塊、62
?
U型壓板、63
?
U型固定板、64
?
活動板、65
?
彈簧、66
?
通槽、621
?
壓條。
具體實施方式
[0022]為使本技術實現的技術手段、創作特征、達成目的與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結合具體實施方式,進一步闡述本技術。
[0023]請參閱圖1、圖2和圖3,本技術提供一種技術方案:涂布背輥自動擦拭裝置,包括涂布背輥7,涂布背輥7上側設置呈矩形結構的壓塊8,通過壓塊8為擦拭布6等部件提供安裝載體,壓塊8下端安裝呈U形的擦拭布6且壓塊8延伸入擦拭布6內,利用擦拭布6對涂布背輥7表面進行擦拭清理,此外擦拭布6也可采用擦拭紙張,壓塊8下端安裝三角塊61且三角塊61貼合在擦拭布6內壁上,通過三角塊61對擦拭布6進行漲緊,三角塊61的尖角朝下布置且三角塊61與壓塊8一體化成型結構,一體化成型結構的設計,便于生產。
[0024]具體地,先將擦拭布6折成U形,然后將U形的擦拭布6套裝到壓塊8下部,并使三角塊61與擦拭布6貼合,在工作時,先使擦拭布6下移,使涂布背輥7與擦拭布6下端凸起部緊密貼合,使擦拭布6與涂布背輥7之間具有很好的貼合效果,擦拭效果好。
[0025]如圖2、圖3、圖4、圖5和圖6所示,擦拭布6下端貼合在涂布背輥7上部外端,壓塊8前后兩端均設置U型壓板62,且壓塊8延伸至U型壓板62內,通過U型壓板62將擦拭布6的活動部限制安裝在壓塊8上,壓塊8與U型壓板62的橫向部之間設置擦拭布6的豎向部,U型壓板62的橫向部朝內端等距安裝多個橫向布置的呈矩形結構的壓條621,通過壓條621增加摩擦系
數,壓塊8前后兩端面均向內凹陷形成多個呈矩形結構的凹槽,凹槽設置在壓條621正內側,壓條621與凹槽配合使用,增加對擦拭布6的夾持質量,壓塊8左右兩端均安裝縱向布置的U型固定板63,利用U型固定板63使U型壓板62與壓塊8之間限制安裝,兩個U型壓板62的相應一側的縱向部均延伸入相應一側的U型固定板63內,U型固定板63朝外端面向內凹陷形成呈矩形結構的通槽66且通槽66貫穿U型固定板63豎向部,利用通槽66為活動板64提供活動通道,U型壓板62的兩個縱向部均安裝呈矩形結構的活動板64且活動板64貫穿通槽66,利用活動板64方便對U型壓板62進行移動操作,通槽66內兩個活動板64之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1.涂布背輥自動擦拭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涂布背輥(7),所述涂布背輥(7)上側設置壓塊(8),所述壓塊(8)下端安裝呈U形的擦拭布(6)且壓塊(8)延伸入擦拭布(6)內,所述擦拭布(6)下端貼合在涂布背輥(7)上端,所述壓塊(8)上端中部安裝升降設備的活動部,所述升降設備的固定部上端安裝螺母座(2),所述升降設備的固定部上側設置橫向布置的絲桿(1),所述絲桿(1)貫穿螺母座(2)且絲桿(1)與螺母座(2)通過滾動螺母副連接,所述絲桿(1)左右兩端均轉動連接軸承座(4),一個所述軸承座(4)朝外端安裝驅動設備的固定部,所述驅動設備的活動部與絲桿(1)連接。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涂布背輥自動擦拭裝置,其特征在于:兩個所述軸承座(4)之間安裝第一導向件且第一導向件位于絲桿(1)下側,所述第一導向件貫穿螺母座(2)且第一導向件與螺母座(2)滑動連接。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涂布背輥自動擦拭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壓塊(8)下端安裝三角塊(61)且三角塊(61)貼合在擦拭布(6)內壁上,所述三角塊(61)的尖角朝下...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郭華春,韓朝慶,胥寶明,
申請(專利權)人:蘇州世諾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