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海洋災害預警監測用懸浮平臺,屬于海洋災害預警技術領域,包括懸浮座,所述懸浮座上設置有海洋災害監測機構,所述懸浮座包括下懸浮板和貼合在下懸浮板上表面的上安裝板,所述海洋災害監測機構安裝在上安裝板上表面,所述下懸浮板底部使用繩索綁接有固定錨,所述下懸浮板和上安裝板的四角處均設置有連接件;所述連接件包括開設在上安裝板四角處的通槽,所述通槽內居中豎直穿設有連接桿,所述連接桿底端與下懸浮板固定連接,所述連接桿頂端水平固定有頂板。該海洋災害預警監測用懸浮平臺,無需將固定錨從海底收起或依次拆卸監測預警設備,便可實現海洋災害監測機構的送檢作業。的送檢作業。的送檢作業。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海洋災害預警監測用懸浮平臺
[0001]本技術屬于海洋災害預警
,尤其涉及海洋災害預警監測用懸浮平臺。
技術介紹
[0002]海洋災害,是指海洋自然環境發生異常或激烈變化,導致在海上或海岸發生的災害。我國海洋災害的種類有很多,主要的有風暴潮、赤潮、海浪、海岸侵蝕、海霧、海冰、海底地質災害、海水入侵、沿海地面下沉、河口及海灣淤積、外來物種入侵、海上溢油。
[0003]為了盡量避免海浪、海嘯、風暴潮等海洋災害對海岸周邊人全部造成生命財產的傷害以及損失,需要使用監測裝置來監測海洋災害,對即將發生的海洋災害向人們提前預警,從而降低損失,常見的海洋災害預警裝置,采用懸浮平臺漂浮在指定區域的海綿上,并將連接漂浮平臺的固定錨沉入海底進行定位,然后在漂浮平臺上安裝海洋災害監測預警設備,以達到對海洋災害監測預警的目的。然而,在實際監測過程中,為確保監測預警設備穩定有效的執行監測任務,需要定期將監測預警設備送去專業機構進行檢修,但現有的監測設備普遍采用螺栓等結構固定在漂浮平臺上,眾多監測預警設備在海面上依次拆卸、安裝費時費力,而將固定錨從海底提起,將漂浮平臺與監測預警平臺整體送檢,同樣因固定錨下沉較深而費時費力,給海洋災害監測預警設備檢修造成諸多不便,為此,我們提出來海洋災害預警監測用懸浮平臺解決上述問題。
技術實現思路
[0004]本技術的目的是為了解決現有技術中,現有的監測設備普遍采用螺栓等結構固定在漂浮平臺上,眾多監測預警設備在海面上依次拆卸、安裝費時費力,而將固定錨從海底提起,將漂浮平臺與監測預警平臺整體送檢同樣費時費力的問題,而提出的海洋災害預警監測用懸浮平臺。
[0005]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采用了如下技術方案:
[0006]海洋災害預警監測用懸浮平臺,包括懸浮座,所述懸浮座上設置有海洋災害監測機構,所述懸浮座包括下懸浮板和貼合在下懸浮板上表面的上安裝板,所述海洋災害監測機構安裝在上安裝板上表面,所述下懸浮板底部使用繩索綁接有固定錨,所述下懸浮板和上安裝板的四角處均設置有連接件;
[0007]所述連接件包括開設在上安裝板四角處的通槽,所述通槽內居中豎直穿設有連接桿,所述連接桿底端與下懸浮板固定連接,所述連接桿頂端水平固定有頂板,所述連接桿上活動套設有套板,所述套板與頂板均能夠穿過通槽,位于所述套板與頂板之間的連接桿上套裝有彈簧。
[0008]通過上述技術方案,將該裝置運送至指定海域,然后將固定錨沉入海水,使能夠下懸浮板漂浮在海面上,為海洋災害監測機構提供懸浮平臺,海洋災害監測機構即可用于海洋災害的檢測預警;當套板與通槽垂直位于上安裝板上方時,能夠對下懸浮板和上安裝板
限位,使下懸浮板和上安裝板連接,當套板與通槽對齊時,套板與頂板均能夠穿過通槽,此時下懸浮板即可拆離上安裝板。相較于依次拆卸海洋災害監測預警設備或者將固定錨提起的方式,通過上述方式將下懸浮板拆離上安裝板,能夠使海洋災害監測預警設備與下懸浮板一同拆卸送檢,更加方便快捷,且易于后續安裝。
[0009]優選的,所述套板上表面靠近兩端的位置處均設置有提拉環。
[0010]通過上述技術方案,以便于提起套板轉動至與通槽對齊或垂直。
[0011]優選的,所述上安裝板上表面開設有供套板嵌入的第一限位凹槽,所述第一限位凹槽與通槽垂直交叉開設。
[0012]通過上述技術方案,套板與通槽垂直時,嵌入通槽內,能夠盡量避免套板自行轉動至與通槽對齊導致下懸浮板和上安裝板脫落的問題。
[0013]優選的,所述下懸浮板上表面的邊角處均設置有限位凸起,所述上安裝板下表面的邊角處開設有供限位凸起嵌入的第二限位凹槽。
[0014]通過上述技術方案,通過限位凸起與第二限位凹槽的嵌套配合,能夠對下懸浮板和上安裝板相對限位,確保下懸浮板和上安裝板連接時的穩定性。
[0015]優選的,所述海洋災害監測機構包括豎直固定在上安裝板上表面的四根支撐桿,四根所述支撐桿上共同水平套裝有監測臺,所述監測臺上表面安裝有風速計和雷達監測儀。
[0016]通過上述技術方案,利用風速計和雷達監測儀,能夠對海浪、海嘯、風暴潮等海洋災害進行監測。
[0017]優選的,所述監測臺上表面設置有信號收發桿,所述信號收發桿與風速計和雷達監測儀信號連接。
[0018]通過上述技術方案,通過信號收發桿能夠進行遠程信息傳輸以及報警提示,使得海洋災害在發生時人們能夠提前預知并做出準備,降低海洋災害造成的損失。
[0019]優選的,四根所述支撐桿的頂端共同固定有框板,所述框板上表面安裝有太陽能發電板,所述上安裝板上表面安裝有與太陽能發電板電性連接的蓄電池。
[0020]通過上述技術方案,太陽能發電板發電后將電能儲存在蓄電池上,為風速計和雷達監測儀以及信號收發桿提供電能,確保該監測裝置能夠持續運行監測。
[0021]綜上所述,本技術的技術效果和優點:該海洋災害預警監測用懸浮平臺,通過下懸浮板和上安裝板通過信號收發桿連接組成懸浮座,當套板與通槽處于垂直位置時,彈簧彈力推動套板嵌入第一限位凹槽內,此時下懸浮板和上安裝板處于連接狀態,可為海洋災害監測機構提供懸浮平臺,當提起套板脫離第一限位凹槽并轉動至與通槽對齊時,套板和頂板均能夠穿過通槽,此時無需將固定錨從海底收起,便可將上安裝板從下懸浮板上拆離,從而方便對海洋災害監測機構的檢修作業。
[0022]通過風速計和雷達監測儀的設置,當該裝置運送至指定海域,固定錨沉入海水使下懸浮板漂浮在海面上后,利用風速計和雷達監測儀,即可對海浪、海嘯、風暴潮等海洋災害進行監測,并通過信號收發桿進行遠程信息傳輸以及報警提示,使得海洋災害在發生時人們能夠提前預知并做出準備,降低海洋災害造成的損失。得益于太陽能發電板與蓄電池的設置,能夠通過太陽能發電為風速計和雷達監測儀以及信號收發桿提供電能,確保該監測裝置能夠持續運行監測。
附圖說明
[0023]圖1為本技術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0024]圖2為本技術海洋災害監測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0025]圖3為本技術懸浮座的結構示意圖;
[0026]圖4為本技術信號收發桿的結構示意圖;
[0027]圖5為本技術上安裝板的結構示意圖。
[0028]圖中:1、懸浮座;2、海洋災害監測機構;3、下懸浮板;4、上安裝板;5、固定錨;6、支撐桿;7、監測臺;8、框板;9、太陽能發電板;10、風速計;11、雷達監測儀;12、信號收發桿;13、連接件;14、蓄電池;15、限位凸起;16、通孔;17、連接桿;18、頂板;19、套板;20、彈簧;21、提拉環;22、通槽;23、第一限位凹槽;24、第二限位凹槽。
具體實施方式
[0029]下面將結合本技術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技術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技術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
[0030]參照圖1、圖2和圖3,海洋災害預警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1.海洋災害預警監測用懸浮平臺,包括懸浮座(1),所述懸浮座(1)上設置有海洋災害監測機構(2),其特征在于:所述懸浮座(1)包括下懸浮板(3)和貼合在下懸浮板(3)上表面的上安裝板(4),所述海洋災害監測機構(2)安裝在上安裝板(4)上表面,所述下懸浮板(3)底部使用繩索綁接有固定錨(5),所述下懸浮板(3)和上安裝板(4)的四角處均設置有連接件(13);所述連接件(13)包括開設在上安裝板(4)四角處的通槽(22),所述通槽(22)內居中豎直穿設有連接桿(17),所述連接桿(17)底端與下懸浮板(3)固定連接,所述連接桿(17)頂端水平固定有頂板(18),所述連接桿(17)上活動套設有套板(19),所述套板(19)與頂板(18)均能夠穿過通槽(22),位于所述套板(19)與頂板(18)之間的連接桿(17)上套裝有彈簧(20)。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海洋災害預警監測用懸浮平臺,其特征在于:所述套板(19)上表面靠近兩端的位置處均設置有提拉環(21)。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海洋災害預警監測用懸浮平臺,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安裝板(4)上表面開設有供套板(19...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陳廣春,肖頂甲,南天虹,
申請(專利權)人:廣東宇恒空間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