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專利技術屬于生物質熱解氣化污水處理技術領域,公開了一種用于生物質熱解氣洗滌水的二級溶氣四相分離渦流氣浮塔,包括殼體,還包括排氣口、錐形斗、一級溶氣水進水口、重油排放口、凈水排放口、輕油排放口、渦流形成組件、二級溶氣水進水口、環(huán)形分布器、集油罐、一級分離筒體和二級分離筒體。本發(fā)明專利技術通過二級氣浮,實現(xiàn)油相與水相、液相與氣相、輕油相與重油相、輕油相與水相的四相高效分離,從而提高洗滌水的浮選分離效果,進而實現(xiàn)洗滌凈水的循環(huán)使用。進而實現(xiàn)洗滌凈水的循環(huán)使用。進而實現(xiàn)洗滌凈水的循環(huán)使用。
【技術實現(xiàn)步驟摘要】
用于生物質熱解氣洗滌水的二級溶氣四相分離渦流氣浮塔
[0001]本專利技術屬于生物質熱解氣化污水處理
,涉及一種用于生物質熱解氣洗滌水的二級溶氣四相分離渦流氣浮塔。
技術介紹
[0002]在生物質熱解氣化處理時熱解氣中含有大量油相組分、各種有機酸組分、各種可燃氣體組分、炭灰粉塵等,這些組分通常需要回收利用,而這些組分通常會混合在一起難以分離。如果采用一般冷凝裝置直接冷卻熱解氣,熱解氣中的油相組分會粘結在設備在設備表面,然后油相組分不斷堆積最終堵死設備的氣體流通空間。如果清水洗滌生物質熱解氣,熱解氣中的有機酸溶于水中形成木醋液;油相不溶于水,可燃氣體被洗滌后回用燃燒。然而由于油相混合著輕油、重油等組分,輕質油相組分較易被分離,而重油組分密度跟水接近,無法實現(xiàn)較好的油水分離效果,造成水中含油率高,洗滌水無法循環(huán)使用,進而造成工藝水處理難度提升以及水耗增加。
[0003]傳統(tǒng)溶氣渦流氣浮裝置利用安裝在筒體側向的一對管線噴射出的水流對流形成渦旋效果,但這樣溶氣水與污水的混合效果較差,微氣泡與油相的接觸概率降低,各相分離效果不理想。
[0004]因此,研發(fā)一種適合的分離設備,以實現(xiàn)生物質熱解氣洗滌水的輕油相、重油相、水相、氣相的較好地離。
技術實現(xiàn)思路
[0005]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用于生物質熱解氣洗滌水的二級溶氣四相分離渦流氣浮塔,通過二級氣浮,實現(xiàn)油相與水相、液相與氣相、輕油相與重油相、輕油相與水相的四相高效分離,從而提高洗滌水的浮選分離效果。
[0006]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專利技術采用以下技術方案:本專利技術提供一種用于生物質熱解氣洗滌水的二級溶氣四相分離渦流氣浮塔,包括殼體,還包括排氣口、錐形斗、一級溶氣水進水口、重油排放口、凈水排放口、輕油排放口、渦流形成組件、二級溶氣水進水口、環(huán)形分布器、集油罐、一級分離筒體和二級分離筒體;所述排氣口設置在殼體上端,錐形斗設置在殼體下端;所述一級溶氣水進水口設置在殼體與錐形斗相接處,一級溶氣水進水口與位于一級分離筒體內部的渦流形成組件連通;所述一級分離筒體與二級分離筒體的下部連接,一級分離筒體下方與錐形斗固定,一級分離筒體與二級分離筒體與殼體之間有間隙;所述二級溶氣水進水口設置在殼體中部,并與環(huán)繞在二級分離筒體外部的環(huán)形分布器連通;所述集油罐位于二級分離筒體內且上端與殼體固定,集油罐下端連接輕油排放口;
所述凈水排放口和輕油排放口設置在殼體下部,凈水排放口位于輕油排放口上部;所述重油排放口設置在錐形斗下方。
[0007]在一個技術方案中,所述渦流形成組件包括多個弧形出水管和筋板,每個所述出水管一端為喇叭狀噴嘴,每段出水管通過筋板首尾相接形成環(huán)形。
[0008]在一個技術方案中,在所述錐形斗內部設置重油收集器,錐形內固定十字交叉板,所述十字交叉板穿過重油收集器且一端與錐形斗固定。
[0009]在一個技術方案中,所述重油收集器的橫截面為長窄下寬的梯形。
[0010]在一個技術方案中,所述一級分離筒體的上端向內收縮,所述二級分離筒體的上端向外擴。
[0011]在一個技術方案中,所述集油罐上端外側對稱連接多個支撐板,所述支撐板一端與殼體固定。
[0012]在一個技術方案中,所述錐形斗上還設置有沖洗口。
[0013]相比現(xiàn)有技術,本專利技術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專利技術通過設置一級分離筒體以及渦流形成組件,在一級分離筒體處,利用渦流一級分離筒體處實現(xiàn)輕油相與重油相的分離;通過設置二級分離筒體和環(huán)形分布器,使上部洗滌水中未被分離的重油再次由于擾動而下降,實現(xiàn)洗滌水的深度處理;通過設置集油罐,上升的輕油相與水相由于密度差異而自然分層,隨著輕油相的增多而溢入集油罐,實現(xiàn)輕油相和水相的分離。本專利技術通過二級氣浮,實現(xiàn)油相與水相、液相與氣相、輕油相與重油相、輕油相與水相的四相高效分離,從而提高洗滌水的浮選分離效果,進而實現(xiàn)洗滌凈水的循環(huán)使用。
附圖說明
[0014]圖1為本專利技術渦流氣浮塔的立體示意圖。
[0015]圖2為本專利技術渦流氣浮塔的主視結構示意圖。
[0016]圖3為圖2中A
?
A向剖視結構示意圖。
[0017]圖4為本專利技術渦流氣浮塔的的一級分離筒體和二級分離筒體結構示意圖。
[0018]圖5為本專利技術渦流氣浮塔的集油罐的結構示意圖。
[0019]圖6為本專利技術渦流氣浮塔的渦流形成組件的結構示意圖。
[0020]附圖中標記:1為殼體,2為排氣口,3為錐形斗,4為一級溶氣水進水口,5為沖洗口,6為重油排放口,7為凈水排放口,8為輕油排放口,9為渦流形成組件,9
?
1為噴嘴,9
?
2為出水管,9
?
3為筋板,10為二級溶氣水進水口,11為環(huán)形分布器,12為支撐板,13為集油罐,15為重油收集器,16為一級分離筒體,17為二級分離筒體,18為十字交叉板。
具體實施方式
[0021]以下實施例用于說明本專利技術,但不用來限定本專利技術的保護范圍。若未特別指明,實施例中所用技術手段為本領域技術人員所熟知的常規(guī)手段。
[0022]實施例一如圖1~圖3所示,一種用于生物質熱解氣洗滌水的二級溶氣四相分離渦流氣浮塔,
包括殼體1,還包括排氣口2、錐形斗3、一級溶氣水進水口4、重油排放口6、凈水排放口7、輕油排放口8、渦流形成組件9、二級溶氣水進水口10、環(huán)形分布器11、集油罐13、一級分離筒體16和二級分離筒體17。
[0023]排氣口2設置在殼體1上端,錐形斗3設置在殼體1下端;一級溶氣水進水口4設置在殼體1與錐形斗3相接處,一級溶氣水進水口4與位于一級分離筒體16內部的渦流形成組件9連通。如圖6所示,在本實例中渦流形成組件9包括多個弧形出水管9
?
2和筋板9
?
3,每個出水管9
?
2一端為喇叭狀噴嘴9
?
1,每段出水管9
?
2通過四個筋板9
?
3首尾相接形成環(huán)形,每個筋板9
?
3之間存在間隙。這樣在分離操作開始前,生物質熱解氣化的洗滌水先從一級溶氣水進水口4進入氣浮塔內,然后一級溶氣水再經(jīng)一級溶氣水進水口4進入出水管9
?
2至喇叭狀噴嘴9
?
1處,噴嘴9
?
1處形成吸力,從噴嘴9
?
1與筋板9
?
3之間的間隙處吸入洗滌水,然后洗滌水與不斷通入的溶氣水混合形成噴射混合水流,進而在一級分離筒體16內部形成渦流場,洗滌水中的微氣泡夾帶著輕油不斷上升,渦流加速重油向下沉在錐形斗3處得到收集,從而在一級分離筒體16處實現(xiàn)輕油相與重油相的渦流浮選分離。
[0024]如圖3所示,本專利技術中一級分離筒體16與二級分離筒體17的下部連接,一級分離筒體16下方與錐形斗3固定,一級分離筒體16與二級分離筒體17與殼體1之間有間隙,以保證洗滌水和輕油相能充滿氣浮塔內部。二級溶氣水進水口10設置在殼本文檔來自技高網(wǎng)...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用于生物質熱解氣洗滌水的二級溶氣四相分離渦流氣浮塔,包括殼體(1),其特征在于,還包括排氣口(2)、錐形斗(3)、一級溶氣水進水口(4)、重油排放口(6)、凈水排放口(7)、輕油排放口(8)、渦流形成組件(9)、二級溶氣水進水口(10)、環(huán)形分布器(11)、集油罐(13)、一級分離筒體(16)和二級分離筒體(17);所述排氣口(2)設置在殼體(1)上端,錐形斗(3)設置在殼體(1)下端;所述一級溶氣水進水口(4)設置在殼體(1)與錐形斗(3)相接處,一級溶氣水進水口(4)與位于一級分離筒體(16)內部的渦流形成組件(9)連通;所述一級分離筒體(16)與二級分離筒體(17)的下部連接,一級分離筒體(16)下方與錐形斗(3)固定,一級分離筒體(16)與二級分離筒體(17)與殼體(1)之間有間隙;所述二級溶氣水進水口(10)設置在殼體(1)中部,并與環(huán)繞在二級分離筒體(17)外部的環(huán)形分布器(11)連通;所述集油罐(13)位于二級分離筒體(17)內且上端與殼體(1)固定,集油罐(13)下端連接輕油排放口(8);所述凈水排放口(7)和輕油排放口(8)設置在殼體(1)下部,凈水排放口(7)位于輕油排放口(8)上部;所述重油排放口(6)設置在錐形斗(3)下方。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生物質熱解氣洗滌水的二級溶氣四相分離渦流氣浮塔,其特征在于,所述渦流形成組件(9)包括多...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fā)人員:李鵬,郭學峰,翟書強,宋康,李偉平,呂慧江,張峰,袁志鵬,
申請(專利權)人:濮陽天地人環(huán)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發(fā)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fā)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