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了一種冷風機,涉及制冷設備技術領域,冷風機包括殼體及、第一冷卻管及風扇,殼體的兩側分別開設有進風柵與出風柵,殼體上設有進液管與出液管,第一冷卻管的兩端為第一連通管,兩個第一連通管之間,第一間隔管與第一分流管組間隔設置,第一分流管組包括至少兩條并列設置的第一分流管,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通過將第一冷卻管設置為多個第一間隔管,及多個第一分流管組間隔連接而成,第一分流管組包括至少兩組并列的第一分流管,使制冷液在第一冷卻管內流動時,可分流后再進行匯流,再進行分流,避免換熱時第一分流管內制冷液蒸發過快或不足,有利于制冷液快速穩定蒸發,提升冷風機的制冷效率、換熱效率。換熱效率。換熱效率。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冷風機
[0001]本技術涉及制冷設備
,具體而言,涉及一種冷風機。
技術介紹
[0002]冷風機具有制冷效果,當冷風機運行時,腔體內產生負壓,使得設備外的空氣進入腔內,此時冷風機的排管中的液體在蒸發過程中帶走空氣中的熱量,將排管產生的冷氣送到冷庫中,通過空氣不停地的換熱,達到制冷的效果。但冷風機內部的空間有限,其內排管數量有限,其換熱面積有限,冷風機的制冷效率低。
技術實現思路
[0003]本技術所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提升冷風機制冷效率。
[0004]為此,本技術提供了一種冷風機,包括殼體及連接在所述殼體內部的第一冷卻管與風扇,所述殼體的兩側分別開設有進風柵與出風柵,所述殼體上還設有進液管與出液管,所述第一冷卻管的兩端分別與所述進液管及所述出液管連接,所述第一冷卻管包括連通的兩段第一連通管、多段第一分流管組及多段第一間隔管,所述第一冷卻管的兩端均為所述第一連通管,在兩段所述第一連通管之間,多段所述第一間隔管與多段所述第一分流管組間隔設置,所述第一分流管組包括至少兩條并列設置的第一分流管,所述風扇用于驅動空氣從所述進風柵進入所述殼體,從所述出風柵離開所述殼體。
[0005]可選地,所述第一冷卻管還包括多個第一散熱片,多個所述第一散熱片均布套設在所述第一連通管上。
[0006]可選地,所述第一冷卻管還包括多個第二散熱片,多個所述第二散熱片均布套設在所述第一分流管組上。
[0007]可選地,所述冷風機還包括設置在所述殼體內的第二冷卻管,所述第二冷卻管的兩端分別與所述進液管及所述出液管連接。
[0008]可選地,所述冷風機還包括分液器,所述分液器包括一個入口與兩個出口,所述進液管與所述入口連接,所述兩個出口分別連接所述第一冷卻管及所述第二冷卻管。
[0009]可選地,所述第二冷卻管包括連通的兩段第二連通管、多段第二分流管組及多段第二間隔管,所述第二冷卻管的兩端均為所述第二連通管,在兩段所述第二連通管之間,多段所述第二間隔管與多段所述第二分流管組間隔設置,所述第二分流管組包括至少兩條并列設置的第二分流管。
[0010]可選地,所述第二冷卻管還包括多個第三散熱片,多個所述第三散熱片均布套設在所述第二連通管上。
[0011]可選地,所述第二冷卻管還包括多個第四散熱片,多個所述第四散熱片均布套設在所述第二分流管上。
[0012]可選地,多個所述第一散熱片與多個所述第三散熱片交錯設置,多個所述第二散熱片與多個所述第四散熱片交錯設置。
[0013]可選地,還包括連接在殼體內側的導風板,所述風扇包括第一風扇與第二風扇,所述導風板連接在所述出風柵內側的中部,所述第一風扇與所述第二風扇均設置在所述出風柵的內側,且分別設置在所述導風板的兩側。
[0014]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技術所述的冷風機的有益效果是:
[0015]本技術通過設置殼體,在殼體表面設置進液管與出液管,設置在殼體內部的第一冷卻管兩端分別與進液管、出液管連接,制冷液可從進液管進入冷風機,經第一冷卻管后,從出液管離開冷風機,在殼體內表面開設進風柵、出風柵,在殼體內設置風扇,風扇轉動時,空氣從進風柵進入冷風機,經過第一冷卻管,第一冷卻管中的制冷液受熱蒸發,空氣降溫冷卻,冷卻后的空氣由出風柵排出冷風機,達到冷風機的制冷效果,將第一冷卻管設置為由連通的兩個第一連通管,多個第一分流管組及多個第一間隔管間隔連接組合而成,第一冷卻管的兩端為兩個第一連通管,兩個第一連通管之間為間隔設置的多個第一分流管組及多個第一間隔管,第一連通管、第一分流管組及第一間隔管均為管狀結構,且靠近進液管的第一連通管一端與進液管連通,另一端依次連通多組第一分流管組和第一間隔管、靠近出液管的第一連通管、出液管,工作時,冷卻液可先進入靠近進液管的第一連通管,再流入第一分流管組,再流入第一間隔管,之后在后續的第一分流管組和第一間隔管之間交替流動,直至進入靠近出液管的第一連通管,第一分流管組包括至少兩組并列設置的第一分流管,例如,一個第一分流管組可包括三個并列設置的第一分流管,使得第一冷卻管內的制冷液可在進入第一分流管組時,分散進入三個第一分流管中,在從三個第一分流管中流出,匯合進入第一間隔管中,如此循環,直至制冷液流出第一冷卻管,通過設置多個第一分流管,增加第一冷卻管的換熱面積,提升冷風機的制冷效率、換熱效率,制冷液在第一冷卻管中流動時,可分流后再進行匯流,匯流后再進行分流,避免換熱時第一分流管中制冷液蒸發過快或蒸發不足,有利于制冷液快速且穩定地蒸發,便于提升冷風機的制冷效率、換熱效率。
附圖說明
[0016]圖1為本技術實施例所述的冷風機的結構示意圖之一;
[0017]圖2為本技術實施例所述的冷風機的結構示意圖之二;
[0018]圖3為本技術實施例所述的冷風機的結構示意圖之三;
[0019]圖4為本技術實施例所述的第一冷卻管與第二冷卻管的結構示意圖之一;
[0020]圖5為本技術實施例所述的第一冷卻管與第二冷卻管的結構示意圖之二。
[0021]附圖標記說明:
[0022]1?
殼體;11
?
進風柵;12
?
出風柵;13
?
進液管;14
?
出液管;15
?
導風板;2
?
分液器;31
?
第一連通管;312
?
第一散熱片;32
?
第一分流管組;321
?
第一分流管;322
?
第二散熱片;33
?
第二分流管組;331
?
第二分流管;332
?
第四散熱片;34
?
第一間隔管;35
?
第二連通管;352
?
第三散熱片;36
?
第二間隔管;41
?
第一風扇;42
?
第二風扇。
具體實施方式
[0023]為使本技術的上述目的、特征和優點能夠更為明顯易懂,下面結合附圖對本技術的具體實施例做詳細的說明。
[0024]需要說明的是,在本公開的描述中,采用了“上”、“下”、“左”、“右”、“頂”、“底”、
“
前”、“后”、“內”和“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公開,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控,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公開保護范圍的限制。
[0025]術語“第一”、“第二”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或者隱含指明所指示的技術特征的數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隱含地包括至少一個該特征。
[0026]而且,雖然在本公開中參照了特定的實施例來描述本技術,但是應該理解的是,這些實施例僅僅是本技術的原理和應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冷風機,其特征在于,包括殼體(1)及連接在所述殼體(1)內部的第一冷卻管與風扇,所述殼體(1)的兩側分別開設有進風柵(11)與出風柵(12),所述殼體(1)上還設有進液管(13)與出液管(14),所述第一冷卻管的兩端分別與所述進液管(13)及所述出液管(14)連接,所述第一冷卻管包括連通的兩段第一連通管(31)、多段第一分流管組(32)及多段第一間隔管(34),所述第一冷卻管的兩端均為所述第一連通管(31),在兩段所述第一連通管(31)之間,多段所述第一間隔管(34)與多段所述第一分流管組(32)間隔設置,所述第一分流管組(32)包括至少兩條并列設置的第一分流管(321),所述風扇用于驅動空氣從所述進風柵(11)進入所述殼體(1),從所述出風柵(12)離開所述殼體(1)。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冷風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冷卻管還包括多個第一散熱片(312),多個所述第一散熱片(312)均布套設在所述第一連通管(31)上。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冷風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冷卻管還包括多個第二散熱片(322),多個所述第二散熱片(322)均布套設在所述第一分流管組(32)上。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冷風機,其特征在于,還包括設置在所述殼體(1)內的第二冷卻管,所述第二冷卻管的兩端分別與所述進液管(13)及所述出液管(14)連接。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冷風機,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分液器(2),所述分液器(2)包括一個入口與兩個出口...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李峰子,陳必如,甄夢想,張冠蘭,劉長雨,凌宇翔,
申請(專利權)人:中科美菱低溫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