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了一種剪刃間隙調節裝置,包括機架、上刀座、與所述上刀座固定連接的上刀刃、設置于所述機架上的下刀刃、轉動設置于所述機架上的第一轉軸和第二轉軸、設置于所述第一轉軸內側的第一偏心軸、設置于所述第二轉軸內側的第二偏心軸、連接桿,所述第一轉軸與所述第二轉軸左右對稱設置,所述第一偏心軸與所述第二偏心軸左右對稱設置,所述連接桿一端與所述第一偏心軸內側連接,所述連接桿另一端與所述第二偏心軸內側連接,所述上刀座同時與所述第一轉軸和所述第二轉軸連接。該裝置通過轉動第一轉軸,即可在生產線不停機的情況下調整刀刃間隙,節省了停機時間,大幅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勞動強度。降低勞動強度。降低勞動強度。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剪刃間隙調節裝置
[0001]本技術屬于剪切設備
,具體涉及一種剪刃間隙調節裝置。
技術介紹
[0002]帶鋼連續生產線的剪切設備,主要用于帶鋼帶頭和帶尾的剪切,為后續焊接工序做準備。針對不同厚度的帶鋼,需要調整刀刃間隙才能滿足剪切要求。
[0003]現有技術中,設備的刀刃間隙是通過手動調節上刀座上的一排頂緊和拉緊螺栓,來調整上刀刃和下刀刃之間的間隙的,并通過不斷插入塞尺來測量上下刀刃間隙值。這種方法存在以下弊端:第一、必須將生產線停機才能進行刀刃間隙調整;第二、該方法需要通過手動調整上下刀刃間隙,同時還要手動測量刀刃間隙值,過程繁瑣,勞動強度大。另外,整個生產線除了檢修外是不停機連續生產的。因此迫切需要一種設備,可以在不停機狀態下對剪切設備的刀刃間隙進行調整。
技術實現思路
[0004]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本技術提供了一種剪刃間隙調節裝置,該設備的刀刃間隙可以隨時在線調整,方便快捷,摒棄了傳統方法中繁瑣冗長的調節過程。
[0005]為達到上述目的,本技術采用以下技術方案:一種剪刃間隙調節裝置,包括機架、上刀座、與所述上刀座固定連接的上刀刃、設置于所述機架上的下刀刃、轉動設置于所述機架上的第一轉軸和第二轉軸、設置于所述第一轉軸內側的第一偏心軸、設置于所述第二轉軸內側的第二偏心軸、連接桿,所述第一轉軸與所述第二轉軸左右對稱設置,所述第一偏心軸與所述第二偏心軸左右對稱設置,所述連接桿一端與所述第一偏心軸內側連接,所述連接桿另一端與所述第二偏心軸內側連接,所述上刀座同時與所述第一轉軸和所述第二轉軸連接。
[0006]作為優選的,所述下刀刃豎直滑動設置于所述機架上。
[0007]作為優選的,所述調節裝置還包括用于驅動所述第一轉軸轉動的轉動單元。
[0008]作為優選的,所述轉動單元包括擺臂、圓柱狀螺母、絲桿、萬向聯軸器,所述擺臂一端與所述第一轉軸固定連接,所述擺臂另一端設有兩個夾板,所述夾板側壁上設有通孔,兩個所述夾板構成嵌入槽,所述圓柱狀螺母同時貫穿兩個所述夾板的通孔,所述圓柱狀螺母設有與所述絲桿相適配的螺孔,所述絲桿一端通過所述嵌入槽與所述螺孔螺接,所述絲桿另一端與所述萬向聯軸器連接。
[0009]作為優選的,所述轉動單元還包括用于驅動所述絲桿轉動的電機減速機。
[0010]作為優選的,所述調節裝置還包括限位單元,所述限位單元包括設置于所述上刀座一側的調節支架、設置于所述機架上的限位支架,所述調節支架底端與所述限位支架抵觸相接。
[0011]作為優選的,所述限位支架上設有簧座,所述簧座上設有碟簧,所述碟簧頂端與所述調節支架連接。
[0012]作為優選的,所述限位單元還包括頂絲,所述頂絲一端與所述上刀座連接,所述頂絲另一端與所述限位支架抵觸相接。
[0013]作為優選的,所述機架上設有兩個左右對稱的轉軸軸承座,所述轉軸軸承座內設有轉軸軸承,所述第一轉軸和所述第二轉軸分別穿過兩側所述轉軸軸承內部,所述第一偏心軸和所述第二偏心軸外側均套設有偏心軸軸承。
[0014]作為優選的,所述機架側壁上設有與所述第二轉軸軸心處連接的指針,所述機架側壁上還設有與所述指針對應的刻度表。
[0015]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技術的有益效果為:
[0016]1、本技術提供的一種剪刃間隙調節裝置,通過轉動第一轉軸,即可在生產線不停機的情況下調整刀刃間隙,節省了停機時間,大幅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勞動強度,可以避免傳統方法中,調節刀座上多個頂絲和拉絲、不斷插入塞尺來測量上下刀刃間隙值。
[0017]2、本技術提供的一種剪刃間隙調節裝置,通過頂絲的設置可以避免轉軸轉動幅度過大,導致上刀刃和下刀刃相抵觸咬合,通過碟簧的設置,可以避免調節支架長時間處于懸空狀態。
附圖說明
[0018]圖1為本技術實施例提供的一種剪刃間隙調節裝置的側面結構示意圖;
[0019]圖2為本技術實施例提供的一種剪刃間隙調節裝置的正面結構示意圖;
[0020]圖3為本技術實施例提供的一種剪刃間隙調節裝置的轉動裝置相關部分的側面結構示意圖;
[0021]圖4為本技術實施例提供的一種剪刃間隙調節裝置的擺臂的不同角度的結構示意圖;
[0022]圖5為本技術實施例提供的一種剪刃間隙調節裝置的擺臂擺動過程的側面結構示意圖;
[0023]圖6為本技術實施例提供的一種剪刃間隙調節裝置的正面結構示意圖;
[0024]圖7為本技術實施例提供的一種剪刃間隙調節裝置的側面結構示意圖。
[0025]附圖中,各標號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0026]1、機架;2、上刀座;3、上刀刃;4、下刀刃;5、第一偏心軸;6、第二偏心軸;7、第一轉軸;8、第二轉軸;9、連接桿;10、轉動單元;11、轉軸軸承座;12、轉軸軸承;13、偏心軸軸承;14、刻度表;15、指針;20、限位單元;101、擺臂;102、圓柱狀螺母;103、絲桿;104、萬向聯軸器;105、夾板;106、通孔;107、嵌入槽;108、螺孔;109、電機減速機;201、調節支架;202、限位支架;203、簧座;204、碟簧;205、頂絲。
具體實施方式
[0027]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對本技術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以使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更加清楚地理解本技術。
[0028]需要說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確規定和限定,術語中“安裝”、“相連”、“連接”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還可以是一體成型結構。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可以根據具體情況理解該類術語在本專利中的具體含義。
[0029]如圖1
?
2所示,本實施例提供了一種剪刃間隙調節裝置,包括機架1、上刀座2、與所述上刀座2固定連接的上刀刃3、設置于所述機架1上的下刀刃4、轉動設置于所述機架1上的第一轉軸7和第二轉軸8、設置于所述第一轉軸7內側的第一偏心軸5、設置于所述第二轉軸8內側的第二偏心軸6、連接桿9,所述第一轉軸7與所述第二轉軸8左右對稱設置,所述第一偏心軸5與所述第二偏心軸6左右對稱設置,所述連接桿9一端與所述第一偏心軸5內側連接,所述連接桿9另一端與所述第二偏心軸6內側連接,所述上刀座2同時與所述第一轉軸7和所述第二轉軸8連接。其中,所述下刀刃4豎直滑動設置于所述機架1上。
[0030]其中,所述連接桿9與所述第一轉軸7、所述第二轉軸8可以為同軸設置。所述第一轉軸7與所述第一偏心軸5的偏心距離可以為3mm,同理,所述第二轉軸8與所述第二偏心軸6的偏心距離也可以為3mm。
[0031]本實施例提供的調節裝置,通過轉動所述第一轉軸7,即可帶動所述第一偏心軸5以所述第一轉軸7軸心線為圓心進行轉動,進而帶動所述連接桿9轉動,進而帶動所述第二偏心軸6轉動,進而帶動所述第二轉軸8轉動。由于所述第一轉軸7與所述第二轉軸8左右對稱設置,所述第一偏心軸5與所述第二偏心軸6左右對稱設置,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剪刃間隙調節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機架(1)、上刀座(2)、與所述上刀座(2)固定連接的上刀刃(3)、設置于所述機架(1)上的下刀刃(4)、轉動設置于所述機架(1)上的第一轉軸(7)和第二轉軸(8)、設置于所述第一轉軸(7)內側的第一偏心軸(5)、設置于所述第二轉軸(8)內側的第二偏心軸(6)、連接桿(9),所述第一轉軸(7)與所述第二轉軸(8)左右對稱設置,所述第一偏心軸(5)與所述第二偏心軸(6)左右對稱設置,所述連接桿(9)一端與所述第一偏心軸(5)內側連接,所述連接桿(9)另一端與所述第二偏心軸(6)內側連接,所述上刀座(2)同時與所述第一轉軸(7)和所述第二轉軸(8)連接。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剪刃間隙調節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刀刃(4)豎直滑動設置于所述機架(1)上。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剪刃間隙調節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調節裝置還包括用于驅動所述第一轉軸(7)轉動的轉動單元(10)。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剪刃間隙調節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轉動單元(10)包括擺臂(101)、圓柱狀螺母(102)、絲桿(103)、萬向聯軸器(104),所述擺臂(101)一端與所述第一轉軸(7)固定連接,所述擺臂(101)另一端設有兩個夾板(105),所述夾板(105)側壁上設有通孔(106),兩個所述夾板(105)構成嵌入槽(107),所述圓柱狀螺母(102)同時貫穿兩個所述夾板(105)的通孔(106),所述圓柱狀螺母(102)設有與所述絲桿(103)相適配的螺孔(108),所述絲桿(103)一端穿過所述嵌入槽(107)與所述螺孔(108)...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曹樹治,
申請(專利權)人:黃石山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