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新型醫用氣密門,涉及醫用設備技術領域,包括墻體,墻體正面一側的內壁固定設有門框,墻體正面的頂端固定設有第一延伸板,第一延伸板的底端滑動連接有門板,第一延伸板和門板之間設有移動組件,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有益效果是:通過門板移動帶動橫板和若干個毛刷移動,若干個毛刷使堆積在導向槽內部的灰塵朝向導向槽內壁的一側移動,同時第二彈簧自身的彈力推動防塵網滑動,當防塵網的一側與門板接觸時,防塵網對導向槽進行防塵,同時灰塵掉落在集塵腔的內壁,緊接著推動滑桿的一端使刮板朝向蓋板移動,刮板移動的過程中將集塵腔內壁的灰塵推出集塵腔的內壁,從而防止導向槽內壁堆積過量灰塵而影響該氣密門啟閉。導向槽內壁堆積過量灰塵而影響該氣密門啟閉。導向槽內壁堆積過量灰塵而影響該氣密門啟閉。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新型醫用氣密門
[0001]本技術涉及一種氣密門,特別涉及一種新型醫用氣密門,屬于醫用設備
技術介紹
[0002]氣密門是集氣密,隔音、保溫、抗壓、防塵、防火、防輻射于一體的平移式套裝門。一般用于醫院、食品廠、工業廠房等對隔音、隔熱、氣密性要求較高的地方。氣密門采用小體積、大功率的直流無碳刷馬達,即使頻繁開閉,也可長期無故障運行。
[0003]其中申請號為“CN202022926185.2”所公開的“一種醫用手術室氣密自動門”也是日益成熟的技術,其“包括機箱和焊接于機箱底部外壁上的門框,所述門框兩側和底部內壁上均開有凹槽,且門框底部的凹槽頂端兩邊內壁上均焊接有限位板,所述門框兩側的凹槽內壁上均嵌裝有“U”形結構的第一密封框,所述門框底部的凹槽內滑動安裝有兩個滑塊,兩個所述滑塊底部外壁上均焊接有連接架,且兩個連接架相對一側外壁上通過軸承連接有滾輪,所述門框內設有門板,且門板底部兩端分別焊接于兩個滑塊頂端外壁上,所述門板兩側外壁上均固定連接有“U”形結構的第二密封框。本技術第一密封框與第二密封框相互卡合,提高了門板兩側的氣密性,外部空氣不會輕易進入到手術室內,進一步的提高了密封性”,但是該裝置在實際使用時還存在以下缺陷。
[0004]1)該氣密門內的門體在封閉時,由于門體需平移活動,導致門板在移動時第二密封框與密封板和密封條之間依舊留有空隙,造成門板封閉時的氣密性較差;
[0005]2)該氣密門長時間使用后,限位板的內部極易堆積大量灰塵,難以清理,進而影響門板的啟閉功能。
技術內容
[0006]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新型醫用氣密門,以解決上述
技術介紹
中提出的封閉時氣密性較差,限位板內堆積的灰塵難以清理的問題。
[0007]為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提供如下技術方案:一種新型醫用氣密門,包括墻體,所述墻體正面一側的內壁固定設有門框,所述墻體正面的頂端固定設有第一延伸板,所述第一延伸板的底端滑動連接有門板,所述第一延伸板和門板之間設有移動組件,所述墻體正面的底端固定設有第二延伸板,所述第二延伸板的頂端活動連接有導向板,所述導向板頂端中部的內壁開設有導向槽,所述導向槽底端一側的內壁設有集塵組件。
[0008]優選的,所述移動組件包括固定板、連接絲桿、第一滑槽、移動座、絲桿螺母和驅動電機,所述固定板固定設置在第一延伸板底端的一側,所述固定板的內壁通過軸承轉動連接有連接絲桿,所述第一滑槽開設在第一延伸板底端的內壁,所述第一滑槽的內壁滑動連接有移動座,所述移動座的內壁固定設有與連接絲桿螺紋連接的絲桿螺母,所述固定板的一側固定設有驅動電機,所述驅動電機的傳動軸與連接絲桿的一端固定連接。
[0009]優選的,所述移動座的底端固定設有吊板,所述吊板的正面和第二延伸板正面的
內壁均固定設有氣缸,兩個所述氣缸的活塞桿分別與門板和導向板固定連接,所述門板的底端固定設有四個導向輪,四個所述導向輪均等距滾動連接在導向槽的內壁。
[0010]優選的,所述集塵組件包括橫板、若干個毛刷、集塵腔、第一彈簧、刮板、滑孔、滑桿和蓋板,所述橫板固定設置在門板一側的底端,所述橫板底端的一側固定設有若干個毛刷,所述集塵腔開設在導向槽底端一側的內壁,所述集塵腔內壁的一側固定設有第一彈簧,所述第一彈簧的一端固定刮板,所述滑孔開設在導向板一側底部的內壁,所述滑孔的內壁滑動連接有滑桿,所述滑桿的一端與刮板固定連接,所述集塵腔內壁的另一側鉸接有蓋板。
[0011]優選的,所述導向板頂端一側的內壁開設有防塵槽,所述防塵槽內壁的一側固定設有第二彈簧,所述第二彈簧的一側固定設有防塵網,所述防塵網
[0012]與防塵槽滑動連接。
[0013]優選的,所述門框正面的內壁開設有密封槽,所述門板的背面固定設有密封膠條,所述密封膠條與密封槽相匹配。
[0014]優選的,所述第一延伸板的正面固定設有開關面板,所述開關面板的表面分別設有驅動電機開關和氣缸開關,所述驅動電機和兩個氣缸分別通過驅動電機開關和氣缸開關與電源電性連接。
[0015]與相關技術相比較,本技術提供的一種新型醫用氣密門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6]1、通過驅動電機啟動帶動連接絲桿轉動,連接絲桿轉動使移動座沿著第一滑槽的內壁滑動,同時門板朝向門框的方向移動,當門板與門框處于同一水平面時,再通過兩個氣缸的活塞桿伸長推動門板和導向板移動,從而實現該氣密門自動化封閉;
[0017]2、通過門板移動帶動橫板和若干個毛刷移動,若干個毛刷使堆積在導向槽內部的灰塵朝向導向槽內壁的一側移動,同時第二彈簧自身的彈力推動防塵網滑動,當防塵網的一側與門板接觸時,防塵網對導向槽進行防塵,移動至導向槽內壁一側的灰塵掉落在集塵腔的內壁,緊接著推動滑桿的一端使刮板朝向蓋板移動,同時第一彈簧拉伸,刮板移動的過程中將集塵腔內壁的灰塵推出集塵腔的內壁,從而防止導向槽內壁堆積過量灰塵而影響該氣密門啟閉;
[0018]3、當門板位于門框內部時,密封膠條卡合在密封槽的內壁,從而進一步提高了該氣密門的密封性。
附圖說明
[0019]圖1為本技術的結構示意圖;
[0020]圖2為本技術的剖面結構示意圖;
[0021]圖3為本技術導向板的剖面結構示意圖;
[0022]圖4為本技術圖3的A處放大結構示意圖。
[0023]圖中:1、墻體;2、門框;3、第一延伸板;4、門板;5、移動組件;6、第二延伸板;7、導向板;8、導向槽;9、集塵組件;10、防塵槽;11、第二彈簧;12、防塵網;13、密封槽;14、密封膠條;15、開關面板;51、固定板;52、連接絲桿;53、第一滑槽;54、移動座;55、絲桿螺母;56、驅動電機;541、吊板;542、氣缸;543、導向輪;91、橫板;92、毛刷;93、集塵腔;94、第一彈簧;95、刮板;96、滑孔;97、滑桿;98、蓋板。
具體實施方式
[0024]下面將結合本技術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技術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技術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技術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技術保護的范圍。
[0025]實施例1:
[0026]請參閱圖1
?
4,本技術提供了一種新型醫用氣密門,包括墻體1,墻體1正面一側的內壁固定設有門框2,墻體1正面的頂端固定設有第一延伸板3,第一延伸板3的底端滑動連接有門板4,第一延伸板3和門板4之間設有移動組件5,墻體1正面的底端固定設有第二延伸板6,第二延伸板6的頂端活動連接有導向板7,導向板7頂端中部的內壁開設有導向槽8,導向槽8底端一側的內壁設有集塵組件9;
[0027]導向板7頂端一側的內壁開設有防塵槽10,防塵槽10內壁的一側固定設有第二彈簧11,第二彈簧11的一側固定設有防塵網12;
[00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新型醫用氣密門,包括墻體(1),其特征在于,所述墻體(1)正面一側的內壁固定設有門框(2),所述墻體(1)正面的頂端固定設有第一延伸板(3),所述第一延伸板(3)的底端滑動連接有門板(4),所述第一延伸板(3)和門板(4)之間設有移動組件(5),所述墻體(1)正面的底端固定設有第二延伸板(6),所述第二延伸板(6)的頂端活動連接有導向板(7),所述導向板(7)頂端中部的內壁開設有導向槽(8),所述導向槽(8)底端一側的內壁設有集塵組件(9)。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新型醫用氣密門,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動組件(5)包括固定板(51)、連接絲桿(52)、第一滑槽(53)、移動座(54)、絲桿螺母(55)和驅動電機(56),所述固定板(51)固定設置在第一延伸板(3)底端的一側,所述固定板(51)的內壁通過軸承轉動連接有連接絲桿(52),所述第一滑槽(53)開設在第一延伸板(3)底端的內壁,所述第一滑槽(53)的內壁滑動連接有移動座(54),所述移動座(54)的內壁固定設有與連接絲桿(52)螺紋連接的絲桿螺母(55),所述固定板(51)的一側固定設有驅動電機(56),所述驅動電機(56)的傳動軸與連接絲桿(52)的一端固定連接。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新型醫用氣密門,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動座(54)的底端固定設有吊板(541),所述吊板(541)的正面和第二延伸板(6)正面的內壁均固定設有氣缸(542),兩個所述氣缸(542)的活塞桿分別與門板(4)和導向板(7)固定連接,所述門板(4)的底端固定設有四個導向輪(543),四個所述導向輪(543)均等距滾動...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郝繼南,欒懷文,郝浩列,王星群,趙曉彬,
申請(專利權)人:山東正悅醫學科技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