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膜電極透氣性測試治具及測試系統,其中一種膜電極透氣性測試治具,包括:第一壓板,設置有第一通氣口;第二壓板,設置有第二通氣口,所述第一壓板與所述第二壓板能夠圍成氣腔,所述第一通氣口與所述第二通氣口均與所述氣腔連通,所述第一壓板與第二壓板能夠夾持外部膜電極并且外部膜電極能夠分隔所述氣腔;透氣支撐板,所述第一壓板與所述第二壓板至少其中之一設置有所述透氣支撐板,所述透氣支撐板能夠與外部膜電極相接觸。透氣支撐板與膜電極接觸,以向膜電極提供支撐力,能夠防止膜電極因氣壓差產生較大形變,進而減少膜電極破損幾率,有利于提高氣密性檢測的準確性和可靠性。性檢測的準確性和可靠性。性檢測的準確性和可靠性。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膜電極透氣性測試治具及測試系統
[0001]本技術涉及燃料電池膜電極組件領域,特別涉及一種膜電極透氣性測試治具及測試系統。
技術介紹
[0002]膜電極是燃料電池的核心部件,膜電極的性能是燃料電池的性能基礎。燃料電池工作時,分別在膜電極兩側通入燃料與氧化劑,一般為氫氣與空氣(或氧氣),膜電極需要隔絕燃料與氧化劑,以避免燃料與氧化劑互竄,防止燃料電池性能下降、壽命衰減,因此透氣性是膜電極一個非常關鍵的指標。
[0003]為了對膜電極的透氣性進行測試,現有技術中,一般使用上壓板與下壓板將膜電極夾持,上壓板與膜電極之間形成第一容腔,下壓板與膜電極之間形成第二容腔,向第一容腔中充入氣體,然后檢測第二容腔中的氣體流量,以此實現檢測膜電極透氣性的目的。
[0004]然而,通過上壓板與下壓板夾持膜電極的結構,向第一容腔中充入氣體時,第一容腔與第二容腔的氣壓不平衡,使得膜電極會受力產生較大形變,導致測試過程中出現破損的情況,進而影響測試氣密性的準確性。
技術實現思路
[0005]本技術旨在至少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技術問題之一。為此,本技術提出一種膜電極透氣性測試治具及測試系統,在對膜電極進行氣密性測試時,其能夠支撐保護膜電極,以降低膜電極破損的幾率。
[0006]根據本技術第一方面實施例的一種膜電極透氣性測試治具,包括:第一壓板,設置有第一通氣口;第二壓板,設置有第二通氣口,所述第一壓板與所述第二壓板能夠圍成氣腔,所述第一通氣口與所述第二通氣口均與所述氣腔連通,所述第一壓板與第二壓板能夠夾持外部膜電極并且外部膜電極能夠分隔所述氣腔;透氣支撐板,所述第一壓板與所述第二壓板至少其中之一設置有所述透氣支撐板,所述透氣支撐板能夠與外部膜電極相接觸。
[0007]根據本技術實施例的一種膜電極透氣性測試治具,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第一壓板靠近第二壓板以夾持膜電極,第一壓板與第二壓板形成氣腔并且膜電極分隔氣腔,以此,在第一通氣口與第二通氣口其中之一輸入氣體,另一檢測輸出的氣體流量,即可實現對膜電極進行氣密性檢測的目的,同時在此過程中,透氣支撐板與膜電極接觸,以向膜電極提供支撐力,能夠防止膜電極因氣壓差產生較大形變,進而減少膜電極破損幾率,有利于提高氣密性檢測的準確性和可靠性。
[0008]根據本技術的一些實施例,所述第一壓板以及所述第二壓板均設置有所述透氣支撐板,分別為第一透氣支撐板以及第二透氣支撐板,所述第一壓板與所述第一透氣支撐板之間設置有第一氣體擴散層,所述第二壓板與所述第二透氣支撐板之間設置有第二氣體擴散層。
[0009]根據本技術的一些實施例,所述第一透氣支撐板與所述第一壓板可拆卸地連接以夾持所述第一氣體擴散層;和/或,所述第二透氣支撐板與所述第二壓板可拆卸地連接以夾持所述第二氣體擴散層。
[0010]根據本技術的一些實施例,所述第一壓板與所述第二壓板至少其中之一設置有密封圈,所述密封圈能夠與外部膜電極相抵接。
[0011]根據本技術的一些實施例,所訴第一壓板與所述第二壓板均設置有所述密封圈,所述第一壓板上的所述密封圈與所述第二壓板上的所述密封圈相對應。
[0012]根據本技術的一些實施例,所述第一壓板與所述第二壓板之間設置有定位結構,所述定位結構能夠限制所述第一壓板靠近所述第二壓板時的相對位置。
[0013]根據本技術的一些實施例,所述定位結構包括定位塊以及定位槽,所述定位塊與所述定位槽其中之一設置于所述第一壓板,另一設置于所述第二壓板。
[0014]根據本技術的一些實施例,所述第一壓板與所述第二壓板至少其中之一設置有限位槽,所述限位槽能夠容納外部膜電極。
[0015]根據本技術的一些實施例,還包括第一通氣接頭和/或第二通氣接頭,所述第一通氣接頭與所述第一壓板可拆卸地連接并且所述第一通氣接頭與所述第一通氣口連通,所述第二通氣接頭與所述第二壓板可拆卸地連接并且所述第二通氣接頭與所述第二通氣口連通。
[0016]根據本技術第二方面實施例的測試系統,包括上述的一種膜電極透氣性測試治具,還包括膜電極以及驅動裝置,所述驅動裝置分別與所述第一壓板以及所述第二壓板連接,所述驅動裝置能夠驅使所述第一壓板靠近所述第二壓板以使得所述第一壓板與所述第二壓板夾持所述膜電極。
[0017]根據本技術實施例的測試系統,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驅動裝置驅使第一壓板靠近第二壓板以夾持膜電極,第一壓板與第二壓板形成氣腔并且膜電極分隔氣腔,使得第一通氣口與第二通氣口其中之一通入氣體,另一檢測輸出氣體流量,以此在膜電極一側施加氣壓,檢測膜電極另一側的氣體流量,便可獲知膜電極的透氣性。在透氣性測試過程中,透氣支撐板與膜電極接觸,以以向膜電極提供支撐力,能夠防止膜電極因氣壓差產生較大形變,進而減少膜電極破損幾率,有利于提高氣密性檢測的準確性和可靠性。
[0018]本技術的附加方面和優點將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給出,部分將從下面的描述中變得明顯,或通過本技術的實踐了解到。
附圖說明
[0019]本技術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優點從結合下面附圖對實施例的描述中將變得明顯和容易理解,其中:
[0020]圖1為本技術其中一種實施例的立體分解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1]下面詳細描述本技術的實施例,所述實施例的示例在附圖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終相同或類似的標號表示相同或類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類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過參考附圖描述的實施例是示例性的,僅用于解釋本技術,而不能理解為對本技術的
限制。
[0022]在本技術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技術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技術的限制。
[0023]在本技術的描述中,如果有描述到第一、第二只是用于區分技術特征為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或者隱含指明所指示的技術特征的數量或者隱含指明所指示的技術特征的先后關系。
[0024]本技術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確的限定,設置、安裝、連接等詞語應做廣義理解,所屬
技術人員可以結合技術方案的具體內容合理確定上述詞語在本技術中的具體含義。
[0025]如圖1所示,根據本技術實施例的一種膜電極透氣性測試治具,包括:第一壓板100,設置有第一通氣口110;第二壓板200,設置有第二通氣口210,所述第一壓板100與所述第二壓板200能夠圍成氣腔,所述第一通氣口110與所述第二通氣口210均與所述氣腔連通,所述第一壓板100與第二壓板200能夠夾持外部膜電極900并且外部膜電極900能夠分隔所述氣腔;透氣支撐板300,所述第一壓板100與所述第二壓板200至少其中之一設置有所述透氣支撐板300,所述透氣支撐板300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膜電極透氣性測試治具,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壓板(100),設置有第一通氣口(110);第二壓板(200),設置有第二通氣口(210),所述第一壓板(100)與所述第二壓板(200)能夠圍成氣腔,所述第一通氣口(110)與所述第二通氣口(210)均與所述氣腔連通,所述第一壓板(100)與第二壓板(200)能夠夾持外部膜電極(900)并且外部膜電極(900)能夠分隔所述氣腔;透氣支撐板(300),所述第一壓板(100)與所述第二壓板(200)至少其中之一設置有所述透氣支撐板(300),所述透氣支撐板(300)能夠與外部膜電極(900)相接觸。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膜電極透氣性測試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壓板(100)以及所述第二壓板(200)均設置有所述透氣支撐板(300),分別為第一透氣支撐板(310)以及第二透氣支撐板(320),所述第一壓板(100)與所述第一透氣支撐板(310)之間設置有第一氣體擴散層(400),所述第二壓板(200)與所述第二透氣支撐板(320)之間設置有第二氣體擴散層(500)。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膜電極透氣性測試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氣支撐板(310)與所述第一壓板(100)可拆卸地連接以夾持所述第一氣體擴散層(400);和/或,所述第二透氣支撐板(320)與所述第二壓板(200)可拆卸地連接以夾持所述第二氣體擴散層(500)。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膜電極透氣性測試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壓板(100)與所述第二壓板(200)至少其中之一設置有密封圈(600),所述密封圈(600)能夠與外部膜電極(900)相抵接。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膜電極透氣性測試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訴第一壓板(100)與所述第二壓...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楊海堂,申雪利,葛榮軍,
申請(專利權)人:廣東喜瑪拉雅氫能科技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