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提供一種工作流體通道片及具有其的換熱器,所述工作流體通道片包括進口、出口、位于所述進口和所述出口之間的換熱區,所述換熱區內設有若干微結構,所述若干微結構沿若干正弦線間隔排布。本發明專利技術通過將所述若干微結構沿若干正弦線間隔排布,形成類似于正弦線形的微結構對工作流體的擾流效果,降低了生產難度。度。度。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工作流體通道片及具有其的換熱器
[0001]本專利技術涉及換熱
,具體涉及一種工作流體通道片及具有其的換熱器。
技術介紹
[0002]換熱器(heat exchanger),是用于在兩種或多種流體之間傳遞熱量的系統,基于熱量從高溫向低溫傳遞的特性,使熱量從熱流體傳遞到冷流體,實現加熱或冷卻物體。
[0003]微通道換熱器是一種新型的換熱器,通過將設置有制冷劑通道的工作流體通道片、設置有工作流體通道的工作流體通道片交替堆疊形成。制冷劑通道、工作流體通道上均設有微結構以對工作流體進行擾流,微結構的形狀越復雜擾流效果越好,但是會增加生產難度,降低生產率。
[0004]有鑒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種新的工作流體通道片及具有其的換熱器。
技術實現思路
[0005]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工作流體通道片及具有其的換熱器。
[0006]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之一,本專利技術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0007]一種工作流體通道片,包括進口、出口、位于所述進口和所述出口之間的換熱區,所述換熱區內設有若干微結構,所述若干微結構沿若干正弦線間隔排布。
[0008]進一步地,沿所述正弦線排布的若干所述微結構沿所述正弦線的延伸方向的間距相同。
[0009]進一步地,相鄰的兩條正弦線上分布的微結構沿所述正弦線的延伸方向錯位排布。
[0010]進一步地,所述進口、所述出口分別位于所述換熱區沿O
?
Y方向的兩側,所述正弦線沿O
?
X方向延伸,若干正弦線自所述進口所在側向所述出口所在側間隔排布。
[0011]進一步地,若干正弦線自所述進口所在側向所述出口所在側的間隔距離相同。
[0012]進一步地,自所述進口所在側向所述出口所在側的方向上,所述換熱區包括湍流區、位于所述湍流區兩側的過渡區,所述湍流區的微結構的設置密度大于所述過渡區的微結構的設置密度。
[0013]進一步地,過渡區內的任一正弦線上分布的微結構的數量比湍流區內任一正弦線上的微結構的數量少;和/或,所述過渡區內相鄰兩個正弦線的間距大于所述湍流區內相鄰兩個正弦線的間距。
[0014]進一步地,所述工作流體通道片包括微結構片和微結構片的墊片,所述微結構片包括所述換熱區和圍繞所述換熱區設置的邊緣區,所述微結構片的墊片位于所述微結構片設置所述微結構的一側,且所述微結構片的墊片位于所述邊緣區,與所述換熱區連通的所述進口、所述出口設置于所述微結構片的墊片上。
[0015]進一步地,所述進口、所述出口沿所述微結構片的墊片的厚度方向貫穿所述微結構片的墊片;且所述進口、所述出口沿所述微結構片的墊片的寬度方向延伸至其內邊緣處。
[0016]一種換熱器,包括所述的若干工作流體通道片,若干所述工作流體通道片以微結構朝同一側的方式堆疊,相鄰兩個所述工作流體通道片之間形成供工作流體流通的工作流體通道,且相鄰的所述工作流體通道片的進口、出口沿水平方向錯位設置。
[0017]本專利技術的有益效果是:本專利技術通過將所述若干微結構沿若干正弦線間隔排布,形成類似于正弦線形的微結構對工作流體的擾流效果,降低了生產難度。
附圖說明
[0018]圖1是本專利技術一實施例中換熱器的結構示意圖;
[0019]圖2是圖2于另一角度的部分分解圖;
[0020]圖3是圖1所示換熱器中若干微結構片和墊片疊加后的示意圖,以透視圖形式顯示疊加后的情況;
[0021]圖4是圖3的局部放大圖;
[0022]圖5是圖1中第一微結構片和第一微結構片的墊片疊加后的示意圖;
[0023]圖6是圖5中第一微結構片的結構示意圖;
[0024]圖7是圖5中第一微結構片的墊片的結構示意圖;
[0025]圖8是圖1中第二微結構片和第二微結構片的墊片疊加后的示意圖;
[0026]圖9是圖8中第二微結構片的結構示意圖;
[0027]圖10是圖8中第二微結構片的墊片的結構示意圖;
[0028]圖11是一較佳實施例中第一片材的結構示意圖;
[0029]圖12是本專利技術另一實施例中若干微結構片和墊片疊加后的示意圖,以透視圖形式顯示疊加后的情況;
[0030]圖13是圖12的局部放大圖;
[0031]圖14是圖12中第一微結構片的結構示意圖;
[0032]圖15是圖12中第一微結構片的墊片的結構示意圖;
[0033]圖16是圖12中第二微結構片的結構示意圖;
[0034]圖17是圖12中第二微結構片的墊片的結構示意圖。
[0035]其中,100
?
換熱器,1
?
工作流體通道片,11
?
第一工作流體通道片,12
?
第二工作流體通道片,13
?
微結構片,131
?
第一微結構片,132
?
第二微結構片,14
??
微結構片的墊片,141
?
第一微結構片的墊片,142
?
第二微結構片的墊片,143
??
內邊緣,144
?
換熱鏤空區,145
?
進口鏤空區,146
?
出口鏤空區,15
?
圍框,16
??
圍擋,2
?
進口,21
?
第一進口,22
?
第二進口,3
?
出口,31
?
第一出口,32
?
第二出口,4
?
換熱區,41
?
第一換熱區,42
?
第二換熱區,43
?
湍流區,44
?
過渡區,5
?
微結構,51
?
第一微結構,511
?
第一邊緣部,52
?
第二微結構,521
?
第二邊緣部,6
??
圍壩,71
?
外構基片,72
?
外構工作流體出入口片,81
?
第一流入腔,82
?
第一流入管,83
?
第一流出腔,84
?
第一流出管,85
?
第二流入腔,86
?
第二流入管接頭,87
??
第二流出腔,88
?
第二流出管接頭,9
?
定位孔,10
?
引流面。
具體實施方式
[0036]以下將結合附圖所示的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專利技術進行詳細描述。但這些實施方式并不限制本專利技術,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根據這些實施方式所做出的結構、方法、或功能上的
變換均包含在本專利技術的保護范圍內。
[0037]在本專利技術的各個圖示中,為了便于圖示說明,結構或部分的某些尺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工作流體通道片,包括進口、出口、位于所述進口和所述出口之間的換熱區,其特征在于,所述換熱區內設有若干微結構,所述若干微結構沿若干正弦線間隔排布。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工作流體通道片,其特征在于,沿所述正弦線排布的若干所述微結構沿所述正弦線的延伸方向的間距相同。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工作流體通道片,其特征在于,相鄰的兩條正弦線上分布的微結構沿所述正弦線的延伸方向錯位排布。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工作流體通道片,其特征在于,所述進口、所述出口分別位于所述換熱區沿O
?
Y方向的兩側,所述正弦線沿O
?
X方向延伸,若干正弦線自所述進口所在側向所述出口所在側間隔排布。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工作流體通道片,其特征在于,若干正弦線自所述進口所在側向所述出口所在側的間隔距離相同。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工作流體通道片,其特征在于:自所述進口所在側向所述出口所在側的方向上,所述換熱區包括湍流區、位于所述湍流區兩側的過渡區,所述湍流區的微結構的設置密度大于所述過渡區的微結構的設置密度。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工...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王凱建,吳佳承,
申請(專利權)人:浙江雪波藍科技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