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隧道承載領域,具體為一種上軟下硬地層大跨隧道疊合承載拱結構,包括拱形板,拱形板的內壁兩側均固定安裝有支板,支板的外側壁固定連接有第一支柱,第一支柱的外端固定連接有第一壓力傳感器且第一壓力傳感器固定于拱形板的內壁,兩個支板之間安裝有橫板,橫板的頂部兩側均固定安裝有第二支柱,第二支柱的外端固定連接有第二壓力傳感器。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通過第一支柱、第二支柱和拱形板連接處分別安裝有第一壓力傳感器和第二壓力傳感器,從而能夠對拱形板不同的位置進行檢測,當出現局部塌陷時,第一壓力傳感器以及第二壓力傳感器反饋的壓力數值大于閾值,從而控制器啟動報警器警示工作人員及時處理,避免局部塌陷無法及時發現。及時發現。及時發現。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上軟下硬地層大跨隧道疊合承載拱結構
[0001]本技術涉及隧道承載領域,具體為一種上軟下硬地層大跨隧道疊合承載拱結構。
技術介紹
[0002]大跨度的隧道在施工的過程中,需要對隧道內腔頂部進行支撐,從而需要使用拱形的承載結構對其進行支撐,從而避免出現坍塌危險的情況發生。
[0003]現有在對隧道內腔頂部進行支撐的拱形結構在實際使用的過程中,通過支柱以及支板對拱形板進行支撐,但是在支撐過程中不具備監測的功能,均為剛性支撐,從而在局部出現坍塌的時候,無法及時的發現,從而存在潛在的安全隱患。因此,我們提出一種上軟下硬地層大跨隧道疊合承載拱結構。
技術實現思路
[0004]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上軟下硬地層大跨隧道疊合承載拱結構,解決了
技術介紹
中所提出的問題。
[0005]為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提供如下技術方案:一種上軟下硬地層大跨隧道疊合承載拱結構,包括拱形板,所述拱形板的內壁兩側均固定安裝有支板,所述支板的外側壁固定連接有第一支柱,所述第一支柱的外端固定連接有第一壓力傳感器且第一壓力傳感器固定于拱形板的內壁,兩個所述支板之間安裝有橫板,所述橫板的頂部兩側均固定安裝有第二支柱,所述第二支柱的外端固定連接有第二壓力傳感器,所述第二壓力傳感器的外端和拱形板的內壁固定連接,所述支板的內側壁開設有限位滑槽,所述限位滑槽的內腔插接有適配的限位滑塊,所述限位滑塊的底部固定連接有第三壓力傳感器,所述第三壓力傳感器的底部固定連接有液壓缸,所述液壓缸的尾端固定于限位滑槽的內腔底部,所述限位滑塊和橫板的端面固定連接,所述橫板的頂部中間處固定安裝有控制器和報警器。
[0006]作為本技術的一種優選實施方式,所述第一壓力傳感器、第二壓力傳感器的信號輸出端均和控制器的信號輸入端連接,所述控制器的信號輸出端和報警器的信號輸入端連接。
[0007]作為本技術的一種優選實施方式,所述第三壓力傳感器的信號輸出端和控制器的信號輸入端連接,所述控制器的信號輸出端與液壓缸的信號輸入端連接。
[0008]作為本技術的一種優選實施方式,所述支板的尾端固定安裝有穩固樁。
[0009]作為本技術的一種優選實施方式,所述第一支柱和支板連接處以及第二支柱和橫板連接處均固定安裝有加強筋。
[0010]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技術的有益效果如下:
[0011]本申請技術方案的上軟下硬地層大跨隧道疊合承載拱結構,通過第一支柱、第二支柱和拱形板連接處分別安裝有第一壓力傳感器和第二壓力傳感器,從而能夠對拱形板不同的位置進行檢測,當出現局部塌陷時,第一壓力傳感器以及第二壓力傳感器反饋的壓力
數值大于閾值,從而控制器啟動報警器警示工作人員及時處理,避免局部塌陷無法及時發現;
[0012]通過第三壓力傳感器能夠監測塌陷的情況,當塌陷持續加重時,控制器會啟動液壓缸帶動橫板抬升,使得能夠進一步的抵緊第二支柱,從而使得抵緊拱形板,從而使得起到臨時穩固的效果,避免塌陷持續加重造成瞬間整體坍塌的危險情況。
附圖說明
[0013]通過閱讀參照以下附圖對非限制性實施例所作的詳細描述,本技術的其它特征、目的和優點將會變得更明顯:
[0014]圖1為本技術上軟下硬地層大跨隧道疊合承載拱結構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0015]圖2為本技術上軟下硬地層大跨隧道疊合承載拱結構的支板內側壁結構示意圖。
[0016]圖中:1、拱形板;2、支板;3、橫板;4、第一支柱;5、第一壓力傳感器;6、第二支柱;7、第二壓力傳感器;8、控制器;9、報警器;10、穩固樁;11、限位滑槽;12、限位滑塊;13、液壓缸;14、第三壓力傳感器。
具體實施方式
[0017]請參閱圖1
?
2,本技術提供一種技術方案:一種上軟下硬地層大跨隧道疊合承載拱結構,包括拱形板1,拱形板1的內壁兩側均固定安裝有支板2;
[0018]本技術方案中,支板2的外側壁固定連接有第一支柱4,第一支柱4的外端固定連接有第一壓力傳感器5且第一壓力傳感器5固定于拱形板1的內壁,兩個支板2之間安裝有橫板3,橫板3的頂部兩側均固定安裝有第二支柱6,第二支柱6的外端固定連接有第二壓力傳感器7,第二壓力傳感器7的外端和拱形板1的內壁固定連接;
[0019]在這種技術方案中,第一支柱4和第二支柱6外端的第一壓力傳感器5和第二壓力傳感器7能夠對支撐點的壓力進行監測;
[0020]本技術方案中,支板2的內側壁開設有限位滑槽11,限位滑槽11的內腔插接有適配的限位滑塊12,限位滑塊12的底部固定連接有第三壓力傳感器14,第三壓力傳感器14的底部固定連接有液壓缸13,液壓缸13的尾端固定于限位滑槽11的內腔底部,限位滑塊12和橫板3的端面固定連接,橫板3的頂部中間處固定安裝有控制器8和報警器9,第一壓力傳感器5、第二壓力傳感器7的信號輸出端均和控制器8的信號輸入端連接,控制器8的信號輸出端和報警器9的信號輸入端連接,第三壓力傳感器14的信號輸出端和控制器8的信號輸入端連接,控制器8的信號輸出端與液壓缸13的信號輸入端連接;
[0021]在這種技術方案中,當出現局部塌陷時,此時對應的第一壓力傳感器5或者第二壓力傳感器7反饋的壓力數值超出閾值,此時控制器8會啟動報警器9使得警示工作人員進行及時處理,避免出現危險情況,同時在頂部中間處出現塌陷時,不僅僅能夠警示,同時在出現持續塌陷時,第二壓力傳感器7反饋的數值不斷變大,并且存在對應的中間處的第二支柱6會發生彎曲,此時第三壓力傳感器14監測的數值達到閾值后,會啟動液壓缸13帶動橫板3抬升,從而使得彎曲后的第二支柱6抵緊拱形板,從而保證對持續塌陷的位置進一步抵緊。
[0022]在有的技術方案中,支板2的尾端固定安裝有穩固樁10。
[0023]在這種技術方案中,穩固樁10的設置,使得能夠支板2支撐穩固度高。
[0024]在有的技術方案中,第一支柱4和支板2連接處以及第二支柱6和橫板3連接處均固定安裝有加強筋。
[0025]在這種技術方案中,加強筋的設置,使得連接穩固度高,進一步提升了支撐強度。
[0026]工作原理:在對大跨度隧道內腔頂部進行支撐時,使得拱形板1貼合于隧道內腔頂部,然后支板2底部的穩固樁10穿過軟土層固定于硬地層上,從而使得整體支撐穩固,在支撐的過程中,第一支柱4和第二支柱6外端的第一壓力傳感器5和第二壓力傳感器7能夠對支撐點的壓力進行監測,當出現局部塌陷時,此時對應的第一壓力傳感器5或者第二壓力傳感器7反饋的壓力數值超出閾值,此時控制器8會啟動報警器9使得警示工作人員進行及時處理,避免出現危險情況,同時在頂部中間處出現塌陷時,不僅僅能夠警示,同時在出現持續塌陷時,第二壓力傳感器7反饋的數值不斷變大,并且存在對應的中間處的第二支柱6會發生彎曲,此時第三壓力傳感器14監測的數值達到閾值后,會啟動液壓缸13帶動橫板3抬升,從而使得彎曲后的第二支柱6抵緊拱形板,從而保證對持續塌陷的位置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上軟下硬地層大跨隧道疊合承載拱結構,包括拱形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拱形板(1)的內壁兩側均固定安裝有支板(2);所述支板(2)的外側壁固定連接有第一支柱(4),所述第一支柱(4)的外端固定連接有第一壓力傳感器(5)且第一壓力傳感器(5)固定于拱形板(1)的內壁;兩個所述支板(2)之間安裝有橫板(3),所述橫板(3)的頂部兩側均固定安裝有第二支柱(6),所述第二支柱(6)的外端固定連接有第二壓力傳感器(7),所述第二壓力傳感器(7)的外端和拱形板(1)的內壁固定連接;所述支板(2)的內側壁開設有限位滑槽(11),所述限位滑槽(11)的內腔插接有適配的限位滑塊(12),所述限位滑塊(12)的底部固定連接有第三壓力傳感器(14),所述第三壓力傳感器(14)的底部固定連接有液壓缸(13),所述液壓缸(13)的尾端固定于限位滑槽(11)的內腔底部,所述限位滑塊(12)和橫板(3)的端面固定連接...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薛廣赫,
申請(專利權)人:江蘇中源工程管理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