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一種基于河道水利的河道生態保護裝置,包括生態浮床架,其中:生態浮床架是采用長方矩形制成的殼體,生態浮床架的內部空心區域為浮床放置凹陷區域,生態浮床架的下方表面開設有相通漏孔,相通漏孔開設有多個,生態浮床架的中心矩形區域未開設有相通漏孔,生態浮床架的下方設置有漂浮球。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最下方設置有配重限制錨,配重限制錨可以大幅度的限制本保護裝置的漂流,當保護裝置出現漂流的時候,配重限制錨就會扎入到河床淤泥內,移動的幅度越大,配重限制錨固定的深度就會越深,直到將保護裝置直接固定住。直到將保護裝置直接固定住。直到將保護裝置直接固定住。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基于河道水利的河道生態保護裝置
[0001]本技術屬于河道生態保護
,尤其涉及一種基于河道水利的河道生態保護裝置。
技術介紹
[0002]生態河道治理是指在河道陸域控制線內,在滿足防洪、排澇及引水等河道基本功能的基礎上,通過人工修復措施促進河道水生態系統恢復,構建健康、穩定的河道水生態系統的活動。
[0003]其中是處理水質富營養化的一種重要且有效的生態修復技術,生態浮床技術是利用農藝學中無土栽培技術,把高等水生植物或改良的陸生草本、木本植物,以浮床作為載體,種植到富營養化水體水面,通過植物根部的吸收、吸附作用和物種競爭相克機理,削減富營養化水體中的氮、磷及有機物質,從而凈化水質和美化景觀。目前的生態浮床多采用。
[0004]現有基于河道水利的河道生態保護裝置具有以下的缺陷或是問題:現在的浮床直接將整個水面覆蓋,造成水底草類無法進行光合作用,進而造成河道水內氧氣不足,很可能會造成魚類窒息死亡的情況出現;且當風力推動河水流動時候,河水也會帶動浮床進行移動,該移動會造成浮床之間發生碰撞或是浮床與外界物體發生碰撞的情況出現。
[0005]因此,專利技術一種基于河道水利的河道生態保護裝置顯得非常必要。
技術實現思路
[0006]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技術提供一種基于河道水利的河道生態保護裝置,包括生態浮床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態浮床架是采用長方矩形制成的殼體,生態浮床架的內部空心區域為浮床放置凹陷區域,生態浮床架的下方表面開設有相通漏孔,相通漏孔開設有多個,生態浮床架的中心矩形區域未開設有相通漏孔,生態浮床架的下方設置有漂浮球,生態浮床架的內部開設有漂浮空心腔,生態浮床架的內部放置有生態浮床。
[0007]所述生態浮床架上安嵌有間距磁石,間距磁石一共安裝有四個,間距磁石分別安嵌在生態浮床架四側表面中心位置;生態浮床架的下方焊接安裝有漂浮限制繩組。
[0008]所述漂浮限制繩組包括主銜接體,副銜接體,收納腔,固定孔,銜接桿,銜接孔,限制臺,加固螺栓和銜接環繩,主銜接體和副銜接體設置的結構相同,主銜接體的中心內部開設有收納腔,主銜接體上還開設有固定孔,固定孔貫穿收納腔。
[0009]所述副銜接體上同樣開設有收納腔和固定孔,收納腔的內部安置有銜接桿,銜接桿的上下兩端分別設置在主銜接體和副銜接體內部的收納腔內,銜接桿的上下兩端分別開設有銜接孔。
[0010]所述固定孔與銜接孔在同一水平線上;銜接桿的中心上設置有限制臺,限制臺的上下表面分別與主銜接體和副銜接體的內側表面接觸;加固螺栓通過固定孔和銜接孔貫穿固定主銜接體、副銜接體和銜接桿,主銜接體和副銜接體的外側表面焊接有銜接環繩。
[0011]所述漂浮限制繩組的固定在配重固定板,配重固定板的一端上開設有銜接通孔,
漂浮限制繩組通過銜接通孔與配重固定板相連,配重固定板的另一端焊接有配重限制錨,配重限制錨是采用三角形錨制成的。
[0012]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技術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3]1.本技術的最下方設置有配重限制錨,配重限制錨可以大幅度的限制本保護裝置的漂流,當保護裝置出現漂流的時候,配重限制錨就會扎入到河床淤泥內,移動的幅度越大,配重限制錨固定的深度就會越深,直到將保護裝置直接固定住。
[0014]2.本技術間距磁石的設置,則是為了保護裝置之間具有一定的間距,可以讓陽光照射到河水內,避免河水底部的草類無法進行光合作用的問題,可以進一步避免河水生態受到影響。
[0015]3.本技術漂浮限制繩組的設置,則是可以更好的避免保護裝置上的配重限制錨無法與河水底部接觸,或是配重限制錨上的繩索過長而造成保護裝置出現下沉的情況出現。
附圖說明
[0016]圖1是本技術銜接環繩的結構示意圖。
[0017]圖2是本技術的加固螺栓結構示意圖。
[0018]圖3是本技術的漂浮限制繩組結構示意圖。
[0019]圖中:
[0020]生態浮床架1,浮床放置凹陷區域2,相通漏孔3,漂浮限制繩組5,間距磁石4,主銜接體51,副銜接體52,收納腔53,固定孔54,銜接桿55,銜接孔56,限制臺57,加固螺栓58,銜接環繩59,配重固定板6,銜接通孔7,配重限制錨8。
具體實施方式
[0021]為了使本
的人員更好地理解本技術方案,下面將對本技術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技術一部分的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技術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應當屬于本技術保護的范圍。
[0022]在實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術語“上”、“下”、“內”、“外”“前端”、“后端”、“兩端”、“一端”、“另一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技術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技術的限制。此外,術語“第一”、“第二”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在技術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確的規定和限定,術語“安裝”、“設置有”、“連接”等,應做廣義理解,例如“連接”,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一體地連接;可以是機械連接,也可以是電連接;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可以是兩個元件內部的連通。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技術中的具體含義。
[0023]如附圖1至附圖3所示:
[0024]本技術提供的一種基于河道水利的河道生態保護裝置,包括生態浮床架1,浮
床放置凹陷區域2,相通漏孔3,漂浮限制繩組5,間距磁石4,配重固定板6,銜接通孔7和配重限制錨8,其中:生態浮床架1是采用長方矩形制成的殼體,生態浮床架1的內部空心區域為浮床放置凹陷區域2,生態浮床架1的下方表面開設有相通漏孔3,相通漏孔3開設有多個,生態浮床架1的中心矩形區域未開設有相通漏孔3,生態浮床架1的下方設置有漂浮球,生態浮床架1的內部開設有漂浮空心腔,生態浮床架1的內部放置有生態浮床,間距磁石4一共安裝有四個,間距磁石4分別安嵌在生態浮床架1四側表面中心位置;生態浮床架1的下方焊接安裝有漂浮限制繩組5,漂浮限制繩組5包括主銜接體51,副銜接體52,收納腔53,固定孔54,銜接桿55,銜接孔56,限制臺57,加固螺栓58和銜接環繩59,主銜接體51和副銜接體52設置的結構相同,主銜接體51的中心內部開設有收納腔53,主銜接體51上還開設有固定孔54,固定孔54 貫穿收納腔53,多余的漂浮限制繩組5安裝在本保護裝置的時候,該漂浮限制繩組5的上下兩端分別設置有副銜接體52。
[0025]實施例一:
[0026]副銜接體52上同樣開設有收納腔53和固定孔54,收納腔53的內部安置有銜接桿55,銜接桿55的上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基于河道水利的河道生態保護裝置,包括生態浮床架(1),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態浮床架(1)是采用長方矩形制成的殼體,生態浮床架(1)的內部空心區域為浮床放置凹陷區域(2),生態浮床架(1)的下方表面開設有相通漏孔(3),相通漏孔(3)開設有多個;所述生態浮床架(1)的中心矩形區域未開設有相通漏孔(3),生態浮床架(1)的下方設置有漂浮球,生態浮床架(1)的內部開設有漂浮空心腔,生態浮床架(1)的內部放置有生態浮床。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河道水利的河道生態保護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態浮床架(1)上安嵌有間距磁石(4),間距磁石(4)一共安裝有四個,間距磁石(4)分別安嵌在生態浮床架(1)四側表面中心位置;生態浮床架(1)的下方焊接安裝有漂浮限制繩組(5)。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河道水利的河道生態保護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漂浮限制繩組(5)包括主銜接體(51),副銜接體(52),收納腔(53),固定孔(54),銜接桿(55),銜接孔(56),限制臺(57),加固螺栓(58)和銜接環繩(59),主銜接體(51)和副銜接體(52)設置的結構相同,主銜接體(51)的中心內部開設有收納腔(53),主銜接體(51)上還開設有固定孔(54),固定孔(54)...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楊冰,
申請(專利權)人:楊冰,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