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經皮膽道引流術微穿刺系統,其特征是:它包括一穿刺針(1),該穿刺針(1)中安裝有穿刺針內芯,穿刺針(1)的針頭為前尖后弧形結構或長斜面結構(101);一導絲(2),該導絲(2)用于插入所述的穿刺針(1)中,它的插入穿刺針的一端具有一個小彎頭結構(201);一擴張管(3),該擴張管(3)能順著導絲(2)進入膽管;其前段細于中后段且成弧形結構(301);一外鞘管(4),該外鞘管(4)能洞擴張管(3)插入患者體內。本發明專利技術通過對穿刺針、導絲、擴張管的改進有利于穿刺和治療的順利進行。和治療的順利進行。和治療的順利進行。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經皮膽道引流術(PTCD)微穿刺系統
[0001]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醫療器械,尤其是一種穿刺器械,具體地說是一種經皮膽道引流術(PTCD)微穿刺系統。
技術介紹
[0002]眾所周知,經皮肝穿刺膽道引流術(PTCD)是指在影像設備引導下經皮經肝穿刺膽管并置入引流管,使膽汁流向體外或十二指腸的一系列技術。其中穿刺時需選擇穿刺靶點,一般選擇直順的膽管分支,不宜靠近肝門。病人屏氣后穿刺, 至靶點后,拔出針芯,邊抽邊退針,抽到膽汁時,表明針尖在膽道內,送入導絲,退出穿刺針,再經導絲插入擴張管與和外鞘管,退出導絲和擴張管,保留外鞘管,經外鞘管插入導管做各種治療。
[0003]目前經皮經肝膽管引流術(PTCD)穿刺系統主要存在以下6個問題:1. 原穿刺針的斜面過短,穿刺時容易以成角方向產生偏移,需退出后反復重新穿刺,增加手術難度,增加并發癥; 短小的針孔迫使導絲向前,即使導絲有大弧彎曲,導絲仍向前行,易于穿透對側膽管壁,到膽道外甚至進入血管,使穿剌失敗,造成并發癥; 細短的針孔不易抽吸粘稠的膽汁,常因抽吸困難,沒有抽出,而誤失良機。
[0004]2. 現有導絲為平直導絲和大弧形導絲,它們伸出穿刺針時不會自動彎入膽道,易向前刺入膽管的對側壁,而穿出膽管內,后以必須改變的形態。
[0005]3. 原來穿刺系統無法檢驗插入的導絲是否在膽道內。
[0006]4. 原來穿刺系統的擴張管較粗,如隨上述導絲插入, 可能進到膽管外,使手術失敗。
[0007]5. 穿刺時所使用的穿刺針、穿刺針內芯、金屬支撐管、擴張管、鞘管、細導絲、粗導絲等,器械多,操作繁,容是發生并發癥。
[0008]6. 原來穿刺系統無外鞘管,在隨后放入引流管等操作時,對病人造成的痛苦很大。
技術實現思路
[0009]本專利技術的目的是針對現有的穿刺系統存在的易造成病人損傷和引流失敗的問題,設計一種穿刺方便,不會刺穿膽管、引流成功率高的經皮膽道引流術(PTCD)微穿刺系統。
[0010]本專利技術的技術方案是:一種經皮膽道引流術微穿刺系統,其特征是:它包括:一穿刺針1,該穿刺針1中安裝有穿刺針內芯,穿刺針1的針頭為能使穿刺方向不易偏位的前尖后弧形結構或長斜面結構101,并有利于導絲在插入穿刺針后,到達針頭的近端時能自動轉彎,彎入膽管內;從而避免導絲向前,穿出膽管;一導絲2,該導絲2用于插入所述的穿刺針1中,用于為后續的器械進入人體提供引導,并在穿刺針撥出人體外后繼續留在人體內;該導絲2插入穿刺針的一端具有一個小彎頭結構201,該小彎頭結構在露出穿刺針1時自動轉彎,在離開穿刺針時有第二個彎曲,有利于
在旋轉導絲時指向膽道內病變造成的狹窄通道, 也能通過旋轉導絲驗證其是否在膽管內;一擴張管3,該擴張管3能順著導絲2進入膽管,抽出導絲后,再注入對比劑,進一步證實導絲在膽管內;該擴張管3的前段細于中后段且成弧形結構301;一外鞘管4,該外鞘管4能洞擴張管3插入患者體內,并在手術結束時利用外鞘管與擴張管推入明膠海綿封堵穿刺傷口,防止膽瘺、血瘺并發癥。
[0011]所述的小彎頭結構201的彎曲半徑為2毫米,長度為1/4~1/3圓周長度;小彎頭結構有利于導絲穿出穿刺針時不易穿出膽管壁,且回撤時阻力小,易操作,不會損壞導絲,距離弧形頭2
?
3cm處有較大弧度弧形,弧度155
°?
165
°
,便于導絲探查并進入病變狹窄段; 旋轉導絲時觀察其形態即可明確是否在膽管內。
[0012]所述的擴張管采用三段式結構,前段長度2cm,頭端弧形,質軟,不會損傷膽管,中段為2cm的變徑結構,逐漸增粗達5F,后段長18cm,質硬,外徑為5F;內徑可進0.018導絲;擴張管尾部無魯爾接頭,2cm處直徑緩慢變小,便于外鞘套入。
[0013]所述的擴張管中段上設有一個側孔302所述的擴張管4與外鞘管等長處有一便于將其折斷的環形凹槽。
[0014]所述的外鞘管4長10cm,外鞘管內徑5
?
6F。外鞘管用作手術通道,減少患者痛苦,方便醫生操作。
[0015]本專利技術的有益效果:1.在進行穿刺時,先將穿刺針和穿刺針內芯連接后一起進行穿刺。穿刺到靶點后退出穿刺針內芯,此時可通過抽取膽汁來確認穿刺針位置正確,本專利技術的穿刺針斜面大,膽汁容易被抽到。
[0016]2.注入對比劑證實,確認穿刺針尖在膽管內。
[0017]3.將弧形導絲從穿刺針尾部插入,當弧形導絲快到達穿刺針頭部時,旋轉送入導絲,導絲弧形頭容易從長斜面的穿刺針近端彈出,并立即彎入膽道。而不會繼續向前穿出膽管壁。
[0018]4.退出穿刺針,留置導絲。通過導絲的導引置入細頭擴張管,其前端弧形彎曲的細軟部分可順利彎入膽管內。
[0019]5.撤出弧形導絲,通過細頭擴張管注入對比劑,再次證實細頭擴張管到達所需位置。再次將弧形導絲穿入細頭擴張管內。
[0020]6.細頭擴張管順導絲直接通過本身的擴張段引入口徑較粗的外鞘管,即可省去換管的手術操作。到達靶位后,退出細頭擴張管,留置導絲與外鞘管,用作手術通道,通過留置的外鞘管手術可減少患者痛苦,方便醫生操作。
[0021]7.側孔導管通過細導絲以快速交換方式插入,作繼續治療使用。
[0022]手術結束后可將細頭擴張管環形凹槽處折斷,通過外鞘管分段推入明膠海綿封堵穿刺通道,防止漏膽或漏血。
[0023]本專利技術采用獨特設計穿刺針, 前尖后弧形結構或長斜面形結構,增加穿刺銳利度,避免以往穿刺針、穿刺時引起偏斜而穿刺不準的缺點。配合短弧形頭導絲,使導絲從穿刺針針尖的近端即可穿出, 并自動彎入膽道,避免以往器械中的直(或大弧形)導絲在從穿刺針針尖穿出時繼續向前, 造成從對側膽管壁穿出膽道的缺點。本專利技術獨創的細頭、弧形結構擴張管便于擴張管的前端通過狹窄的直角形膽道壁穿刺通道彎入膽道,并可在無明顯
創傷下通過注入對比劑驗證導絲進入的部位是否準確, 避免后續手術的盲目性引起嚴重并發癥。本專利技術減少了以往使用的操作器械,簡化手術步驟。利用同一個擴張管置入外鞘管,可用作手術通道,減少病人痛苦,方便醫生操作,同時可用于手術結束時封堵穿刺傷口。本專利技術通過增加一根膽道專用帶側孔導管,擴大了本器械原有功能,代替了以往用過長的血管性導管操作,本專利技術可用于經皮經肝膽管引流術和經皮經腎腎盂引流術中。
附圖說明
[0024]圖1是本專利技術的穿刺針的結構示意圖。
[0025]圖2是本專利技術的導絲的結構示意圖。
[0026]圖3是本專利技術的擴張管的結構示意圖。
[0027]圖4是本專利技術的外鞘管的結構示意圖。
[0028]圖5是本專利技術使用狀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9]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專利技術作進一步的說明。
[0030]如圖1
?
5所示。
[0031]一種經皮膽道引流術微穿刺系統,由五部分組成:一.穿刺針1、二.穿刺針內芯、三.小彎頭細導絲2、四.細頭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經皮膽道引流術微穿刺系統,其特征是:它包括:一穿刺針(1),該穿刺針(1)中安裝有穿刺針內芯,穿刺針(1)的針頭為能使穿刺方向不易偏位的前尖后弧形結構或長斜面結構(101),并有利于導絲在插入穿刺針后,到達針頭的近端時能自動轉彎,彎入膽管內;從而避免導絲向前,穿出膽管;一導絲(2),該導絲(2)用于插入所述的穿刺針(1)中,用于為后續的器械進入人體提供引導,并在穿刺針撥出人體外后繼續留在人體內;該導絲(2)插入穿刺針的一端具有一個小彎頭結構(201),該小彎頭結構在露出穿刺針(1)時自動轉彎,在離開穿刺針時有第二個彎曲,有利于在旋轉導絲時指向膽道內病變造成的狹窄通道, 也能通過旋轉導絲驗證其是否在膽管內;一擴張管(3),該擴張管(3)能順著導絲(2)進入膽管,抽出導絲后,再注入對比劑,進一步證實導絲在膽管內;該擴張管(3)的前段細于中后段且成弧形結構(301);一外鞘管(4),該外鞘管(4)能進入擴張管(3)插入患者體內,并在手術結束時利用外鞘管與擴張管推入明膠海綿封堵穿刺傷口,防止膽瘺、血瘺并發癥。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經皮膽道引流術微穿刺系統,其特征是:所述的小彎頭結構(201)的彎曲半徑為2毫米,長度為1/...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李麟蓀,金道明,常永煥,
申請(專利權)人:安徽碩金醫療設備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