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市政工程用高效排水機構,包括土地、壓力塊和清淤筒,所述土地的表面開設有與清淤筒相配合使用的放置槽,所述放置槽內腔的左部開設有第一排水槽,所述放置槽內腔的底部開設有第二排水槽,所述清淤筒放置于放置槽的內部,所述清淤筒的左側通過開設開口固定連接有濾網,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市政排水技術領域。該市政工程用高效排水機構,通過在放置槽的內部安裝有與排水槽相配合使用的清淤筒,使污水在流經清淤筒排出的時,通過濾網的作用將淤泥以及細小垃圾物阻攔并儲存在清淤筒內部,從而有效的避免了排水槽被堵塞的情況發生,使進水能夠高效排出,同時因為清淤筒將污漬存儲在一起。將污漬存儲在一起。將污漬存儲在一起。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市政工程用高效排水機構
[0001]本技術涉及市政排水
,具體為一種市政工程用高效排水機構。
技術介紹
[0002]市政工程是指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在我國,市政基礎設施是指在城市區、鎮(鄉)規劃建設范圍內設置、基于政府責任和義務為居民提供有償或無償公共產品和服務的各種建筑物、構筑物、設備等。城市生活配套的各種公共基礎設施建設都屬于市政工程范疇,比如常見的城市道路、橋梁、地鐵、地下管線、隧道、河道、軌道交通、污水處理、垃圾處理處置等工程,又比如與生活緊密相關的各種管線:雨水,污水,給水,中水,電力,電信,熱力,燃氣等,還有廣場,城市綠化等的建設,都屬于市政工程范疇,其中工程用路面排水尤為重要。
[0003]現有的路面排水機構大多為井式排水,井式排水機構雖然能夠對積水起到一定的排水作用,但是其本身還具有很多較為明顯的缺陷,比如此類結構隨著使用時間的增長其內部必然會聚集大量的淤泥以及細小垃圾物,一旦發生暴雨天氣,其內部的污漬會將排水通道堵塞,導致積水不能及時排走,如果排水不及時會導致路面積水,影響交通和行人,嚴重時可能會讓路面滲水從而發生坍塌的風險,而遇到此類情況時,大多會有專門的工作人員穿戴潛水服下到井里進行人工清淤,此時的狀況已經使清淤工作的難度急劇升高,增加了工作人員的工作難度。
技術實現思路
[0004]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技術提供了一種市政工程用高效排水機構,解決了排水機構因為長時間使用污漬堵塞導致積水無法排走,同時工作人員對排水機構清淤工作難以進行的問題。
[0005]為實現以上目的,本技術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予以實現:一種市政工程用高效排水機構,包括土地、壓力塊和清淤筒,所述土地的表面開設有與清淤筒相配合使用的放置槽,所述放置槽內腔的左部開設有第一排水槽,所述放置槽內腔的底部開設有第二排水槽,所述清淤筒放置于放置槽的內部,所述清淤筒的左側通過開設開口固定連接有濾網,且濾網與第一排水槽相配合使用,所述放置槽的頂部固定安裝有與清淤筒相配合使用的導水蓋,所述導水蓋的頂部開設有網口,所述導水蓋的兩側通過固定塊固定安裝有把手,所述清淤筒頂部的右側開設有承放槽,所述土地的內腔且位于放置槽的右部開設有裝置槽。
[0006]優選的,所述裝置槽內腔的后部通過軸承件轉動連接有齒輪筒,所述裝置槽內腔的兩側均開設有滑動槽,所述滑動槽的內部滑動安裝有滑塊,兩個所述滑塊相對的一面均固定連接有與齒輪筒相嚙合的齒輪條,位于左側所述齒條左側的下部固定連接有L型桿。
[0007]優選的,所述L型桿的一端貫穿裝置槽與放置槽并延伸至放置槽的內部,所述L型桿延伸至放置槽內部的一端插接于承放槽的內部,所述放置槽內腔的左部和裝置槽內腔的右側開設有與L型桿相配合使用的活動口。
[0008]優選的,所述壓力塊位于裝置槽的內腔,位于右側所述齒條的底部和壓力塊的底部均固定連接有固定環,兩個所述固定環之間固定連接有索繩。
[0009]優選的,所述裝置槽內腔頂部的右側固定安裝有與齒條相配合使用的觸發按鈕。
[0010]優選的,所述土地頂部的兩側通口開設開口固定安裝有防水警示燈,且防水警示燈與觸發按鈕相配合使用。
[0011]有益效果
[0012]本技術提供了一種市政工程用高效排水機構。與現有的技術相比具備以下有益效果:
[0013](1)、該市政工程用高效排水機構,通過在放置槽的內部安裝有與排水槽相配合使用的清淤筒,使污水在流經清淤筒排出的時,通過濾網的作用將淤泥以及細小垃圾物阻攔并儲存在清淤筒內部,從而有效的避免了排水槽被堵塞的情況發生,使進水能夠高效排出,同時因為清淤筒將污漬存儲在一起,方便了工作人員對排水機構的清理,有效降低了清淤工作的難度。
[0014](2)、該市政工程用高效排水機構,通過在清淤筒的頂部插接L型桿,以及齒輪條與齒輪筒的聯動,使清淤筒內的污漬存儲過多時,能夠及時的按壓觸發按鈕使警示燈亮起,從而引起工作人員的注意并對清淤筒進行清理,保證了排水了高效性。
附圖說明
[0015]圖1為本技術的結構剖視圖;
[0016]圖2為本技術圖1中A處的局部放大圖;
[0017]圖3為本技術圖1中B處的局部放大圖;
[0018]圖4為本技術土地、導水管和防水警示燈結構的俯視圖;
[0019]圖5為本技術清淤筒和濾網結構的側視圖。
[0020]圖中:1、土地;2、壓力塊;3、清淤筒;4、放置槽;5、第一排水槽;6、第二排水槽;7、濾網;8、導水蓋;9、網口;10、把手;11、承放槽;12、裝置槽;13、齒輪筒;14、滑動槽;15、滑塊;16、齒輪條;17、觸發按鈕;18、L型桿;19、活動口;20、固定環;21、索繩;22、防水警示燈。
具體實施方式
[0021]下面將結合本技術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技術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技術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技術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技術保護的范圍。
[0022]請參閱圖1
?
5,本技術提供一種技術方案:一種市政工程用高效排水機構,包括土地1、壓力塊2和清淤筒3,土地1的表面開設有與清淤筒3相配合使用的放置槽4,放置槽4內腔的左部開設有第一排水槽5,放置槽4內腔的底部開設有第二排水槽6,清淤筒3放置于放置槽4的內部,清淤筒3的左側通過開設開口固定連接有濾網7,且濾網7與第一排水槽5相配合使用,放置槽4的頂部固定安裝有與清淤筒3相配合使用的導水蓋8,導水蓋8的頂部開設有網口9,導水蓋8的兩側通過固定塊固定安裝有把手10,清淤筒3頂部的右側開設有承放槽11,土地1的內腔且位于放置槽4的右部開設有裝置槽12,裝置槽12內腔的后部通過軸承
件轉動連接有齒輪筒13,裝置槽12內腔的兩側均開設有滑動槽14,滑動槽14的內部滑動安裝有滑塊15,兩個滑塊15相對的一面均固定連接有與齒輪筒13相嚙合的齒輪條16,位于左側齒輪條16左側的下部固定連接有L型桿18,L型桿18的一端貫穿裝置槽12與放置槽4并延伸至放置槽4的內部,L型桿18延伸至放置槽4內部的一端插接于承放槽11的內部,放置槽4內腔的左部和裝置槽12內腔的右側開設有與L型桿18相配合使用的活動口19,壓力塊2位于裝置槽12的內腔,位于右側齒輪條16的底部和壓力塊2的底部均固定連接有固定環20,兩個固定環20之間固定連接有索繩21,裝置槽12內腔頂部的右側固定安裝有與齒輪條16相配合使用的觸發按鈕17,土地1頂部的兩側通口開設開口固定安裝有防水警示燈22,且防水警示燈22與觸發按鈕17相配合使用。
[0023]同時本說明書中未作詳細描述的內容均屬于本領域技術人員公知的現有技術。
[0024]使用時,工作人員將清淤筒3放入放置槽4的內部,使濾網7的一面對著第一排水槽5,并將承放槽11插接在L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市政工程用高效排水機構,包括土地(1)、壓力塊(2)和清淤筒(3),其特征在于:所述土地(1)的表面開設有與清淤筒(3)相配合使用的放置槽(4),所述放置槽(4)內腔的左部開設有第一排水槽(5),所述放置槽(4)內腔的底部開設有第二排水槽(6),所述清淤筒(3)放置于放置槽(4)的內部,所述清淤筒(3)的左側通過開設開口固定連接有濾網(7),且濾網(7)與第一排水槽(5)相配合使用,所述放置槽(4)的頂部固定安裝有與清淤筒(3)相配合使用的導水蓋(8),所述導水蓋(8)的頂部開設有網口(9),所述導水蓋(8)的兩側通過固定塊固定安裝有把手(10),所述清淤筒(3)頂部的右側開設有承放槽(11),所述土地(1)的內腔且位于放置槽(4)的右部開設有裝置槽(12)。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市政工程用高效排水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裝置槽(12)內腔的后部通過軸承件轉動連接有齒輪筒(13),所述裝置槽(12)內腔的兩側均開設有滑動槽(14),所述滑動槽(14)的內部滑動安裝有滑塊(15),兩個所述滑塊(15)相對的一面均固定連接有與齒輪筒(13)相嚙合的齒輪條...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周細英,
申請(專利權)人:壽縣源豐建筑裝飾工程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