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帶觸摸控制的智能卡,涉及智能卡技術領域,包括卡體,以及安裝在卡體上端的觸控屏,復位腔的內壁固定連接有復位彈簧,復位桿的一端與卡體固定連接,其另一端與復位彈簧固定連接,第一復位組件和第二復位組件的組成結構相同,防護板的一端與卡體貼合時,復位彈簧呈松弛狀,防護板的一端遠離卡體時,復位彈簧呈緊繃狀,卡體的兩側活動連接有固定機構,在使用智能卡時,首先推動防護板,將防護板的一端推至遠離卡體,將芯片暴露出即可,此時復位彈簧受復位桿拉動呈緊繃狀,在使用結束后,松開防護板,復位彈簧通過自身彈性帶動復位桿迅速復位,使得防護板再次將芯片遮蔽,對芯片進行防護,灰塵不易沾染,且不易磨損。損。損。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帶觸摸控制的智能卡
[0001]本技術涉及智能卡
,具體為一種帶觸摸控制的智能卡。
技術介紹
[0002]智能卡為內嵌有微芯片的塑料卡(通常是一張信用卡的大小)的通稱。一些智能卡包含一個微電子芯片,智能卡需要通過讀寫器進行數據交互,目前,為方便人們的使用,市場上出現一種帶有觸摸控制屏的智能卡。
[0003]然而,現有的帶觸摸控制的智能卡不能將芯片進行保護,使得芯片暴露在空氣中,不僅會沾染灰塵影響使用時速度,且在使用智能卡時,芯片會經常受到磨損,長久如此,芯片極其容易損壞,造成智能卡不能正常使用,實用性差。
[0004]針對上述問題,本技術提出了一種帶觸摸控制的智能卡。
技術實現思路
[0005]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帶觸摸控制的智能卡,卡體的上端活動連接有防護板,防護板的下端設置有芯片,芯片安裝在卡體內腔,防護板一端安裝有第一復位組件和第二復位組件,復位腔的內壁固定連接有復位彈簧,復位桿的一端與卡體固定連接,其另一端與復位彈簧固定連接,第一復位組件和第二復位組件的組成結構相同,防護板的一端與卡體貼合時,復位彈簧呈松弛狀,防護板的一端遠離卡體時,復位彈簧呈緊繃狀,卡體的兩側活動連接有固定機構,壓塊與活動槽活動連接,壓塊的一端固定連接有固定桿,固定桿的外表面貫穿連接有限位彈簧,固定桿的一端固定連接有固定塊,固定塊的一端設置有滑槽,滑槽開設在防護板的側端,固定塊為橡膠材質所制成的構件,且中心為鏤空結構,固定塊的高度大于滑槽的高度,從而解決了
技術介紹
中的問題。
[0006]為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提供如下技術方案:一種帶觸摸控制的智能卡,包括卡體,以及安裝在卡體上端的觸控屏,所述卡體的上端活動連接有防護板,防護板的下端設置有芯片,芯片安裝在卡體內腔,防護板一端安裝有第一復位組件和第二復位組件;
[0007]所述第一復位組件包括復位桿,以及開設在防護板一端的復位腔,復位腔的內壁固定連接有復位彈簧,復位桿的一端與卡體固定連接,其另一端與復位彈簧固定連接。
[0008]優選的,所述第一復位組件和第二復位組件的組成結構相同。
[0009]優選的,所述防護板的一端與卡體貼合時,復位彈簧呈松弛狀。
[0010]優選的,所述防護板的一端遠離卡體時,復位彈簧呈緊繃狀。
[0011]優選的,所述卡體的兩側活動連接有固定機構。
[0012]優選的,所述固定機構包括壓塊,以及開設在卡體一側的活動槽,壓塊與活動槽活動連接,壓塊的一端固定連接有固定桿,固定桿的外表面貫穿連接有限位彈簧,固定桿的一端固定連接有固定塊,固定塊的一端設置有滑槽,滑槽開設在防護板的側端。
[0013]優選的,所述固定塊為橡膠材質所制成的構件,且中心為鏤空結構,固定塊的高度大于滑槽的高度。
[0014]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技術的有益效果如下:
[0015]1、本技術提出的一種帶觸摸控制的智能卡,復位腔的內壁固定連接有復位彈簧,復位桿的一端與卡體固定連接,其另一端與復位彈簧固定連接,第一復位組件和第二復位組件的組成結構相同,防護板的一端與卡體貼合時,復位彈簧呈松弛狀,防護板的一端遠離卡體時,復位彈簧呈緊繃狀,卡體的兩側活動連接有固定機構,在使用智能卡時,首先推動防護板,將防護板的一端推至遠離卡體,將芯片暴露出即可,此時復位彈簧受復位桿拉動呈緊繃狀,在使用結束后,松開防護板,復位彈簧通過自身彈性帶動復位桿迅速復位,使得防護板再次將芯片遮蔽,對芯片進行防護,灰塵不易沾染,且不易磨損。
[0016]2、本技術提出的一種帶觸摸控制的智能卡,壓塊與活動槽活動連接,壓塊的一端固定連接有固定桿,固定桿的外表面貫穿連接有限位彈簧,固定桿的一端固定連接有固定塊,固定塊的一端設置有滑槽,滑槽開設在防護板的側端,固定塊為橡膠材質所制成的構件,且中心為鏤空結構,固定塊的高度大于滑槽的高度,在將防護板推出后,此時下按壓塊,使得壓塊通過固定桿帶動固定塊卡進滑槽,因固定塊為橡膠材質所制成的構件,且中心為鏤空結構,固定塊的高度大于滑槽的高度,故在固定塊卡進滑槽后,固定塊會被擠壓變形,同時通過固定塊的回彈會固定在滑槽內,實現將防護板固定的目的,從而方便使用。
附圖說明
[0017]圖1為本技術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0018]圖2為本技術的防護板打開狀態結構示意圖;
[0019]圖3為本技術的第一復位組件結構示意圖;
[0020]圖4為本技術的固定機構結構示意圖。
[0021]圖中:1、卡體;2、觸控屏;3、防護板;4、芯片;5、第一復位組件;6、第二復位組件;7、固定機構;51、復位桿;52、復位腔;53、復位彈簧;71、壓塊;72、活動槽;73、固定桿;74、限位彈簧;76、固定塊;77、滑槽。
具體實施方式
[0022]下面將結合本技術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技術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技術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技術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技術保護的范圍。
[0023]請參閱圖1
?
3,一種帶觸摸控制的智能卡,包括卡體1,以及安裝在卡體1上端的觸控屏2,卡體1的上端活動連接有防護板3,防護板3的下端設置有芯片4,芯片4安裝在卡體1內腔,防護板3一端安裝有第一復位組件5和第二復位組件6,第一復位組件5包括復位桿51,以及開設在防護板3一端的復位腔52,復位腔52的內壁固定連接有復位彈簧53,復位桿51的一端與卡體1固定連接,其另一端與復位彈簧53固定連接。
[0024]第一復位組件5和第二復位組件6的組成結構相同,防護板3的一端與卡體1貼合時,復位彈簧53呈松弛狀,防護板3的一端遠離卡體1時,復位彈簧53呈緊繃狀,卡體1的兩側活動連接有固定機構7,在使用智能卡時,首先推動防護板3,將防護板3的一端推至遠離卡體1,將芯片4暴露出即可,此時復位彈簧53受復位桿51拉動呈緊繃狀,在使用結束后,松開
防護板3,復位彈簧53通過自身彈性帶動復位桿51迅速復位,使得防護板3再次將芯片4遮蔽,對芯片4進行防護,灰塵不易沾染,且不易磨損。
[0025]為提高使用智能卡時的便捷,圖4為本技術的第二實施例,如圖所示,固定機構7包括壓塊71,以及開設在卡體1一側的活動槽72,壓塊71與活動槽72活動連接,壓塊71的一端固定連接有固定桿73,固定桿73的外表面貫穿連接有限位彈簧74,固定桿73的一端固定連接有固定塊76,固定塊76的一端設置有滑槽77,滑槽77開設在防護板3的側端,固定塊76為橡膠材質所制成的構件,且中心為鏤空結構,固定塊76的高度大于滑槽77的高度,在將防護板3推出后,此時下按壓塊71,使得壓塊71通過固定桿73帶動固定塊76卡進滑槽77,因固定塊76為橡膠材質所制成的構件,且中心為鏤空結構,固定塊76的高度大于滑槽77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帶觸摸控制的智能卡,包括卡體(1),以及安裝在卡體(1)上端的觸控屏(2),其特征在于:所述卡體(1)的上端活動連接有防護板(3),防護板(3)的下端設置有芯片(4),芯片(4)安裝在卡體(1)內腔,防護板(3)一端安裝有第一復位組件(5)和第二復位組件(6);所述第一復位組件(5)包括復位桿(51),以及開設在防護板(3)一端的復位腔(52),復位腔(52)的內壁固定連接有復位彈簧(53),復位桿(51)的一端與卡體(1)固定連接,其另一端與復位彈簧(53)固定連接。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帶觸摸控制的智能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復位組件(5)和第二復位組件(6)的組成結構相同。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帶觸摸控制的智能卡,其特征在于:所述防護板(3)的一端與卡體(1)貼合時,復位彈簧(53)呈松弛狀。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帶觸摸控制...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陳曦,陳真,劉稀,匡宗專,邱金平,陶建波,
申請(專利權)人:深圳金邦智芯科技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