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新型的紡絲油嘴,包括噴油嘴殼體和導槽,導槽,其開設于所述噴油嘴殼體外壁上半部;集中槽,其連接于所述導槽下端;絲槽,其開設于所述導槽外表面;導油組件,其設置于所述噴油嘴殼體內部;所述導油組件包括:導油腔;副油通道,其連接于所述導油腔外壁左上方;流道,其連接于所述副油通道外壁;主油通道,其連接于所述導油腔外壁中部。該新型的紡絲油嘴,每個絲槽間隙處均設置有一個副油通道,而副油通道通向噴油嘴殼體內部的導油腔,這使得導油腔內通入的油體可通過副油通道流向流道處,并由流道處流向絲槽內對每根絲線進行上油處理,這使得每根絲線在集中束縛的過程中均被上油處理,大大提高了絲線的上油加工。工。工。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新型的紡絲油嘴
[0001]本技術涉及紡絲
,具體為一種新型的紡絲油嘴。
技術介紹
[0002]紡絲,為合成數條絲線的制造工程,也就是將絲線在連續高速走動的狀況下集束成型的技術,在現今的技術中,因化學纖維有著很好的加工特性,故被廣泛運用于許多場合,現今的紡絲技術中,都會于集束的過程中導入油劑,來解決單絲與單絲間靜電相斥的問題,還具有使集束更加平滑的效果,因此導入油劑的紡絲油嘴為目前制程中不可或缺的零件之一。
[0003]目前市面上的紡絲速度都相當快速,難以保證每根絲線都均勻被上油處理,從而導致生產加工效果不佳,為此,我們提出一種新型的紡絲油嘴。
技術實現思路
[0004]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新型的紡絲油嘴,以解決上述
技術介紹
中提出的目前市面上的紡絲速度都相當快速,難以保證每根絲線都均勻被上油處理,從而導致生產加工效果不佳的問題。
[0005]為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提供如下技術方案:一種新型的紡絲油嘴,包括:
[0006]噴油嘴殼體;
[0007]還包括:
[0008]導槽,其開設于所述噴油嘴殼體外壁上半部;
[0009]集中槽,其連接于所述導槽下端;
[0010]絲槽,其開設于所述導槽外表面;
[0011]導油組件,其設置于所述噴油嘴殼體內部;
[0012]所述導油組件包括:
[0013]導油腔;
[0014]副油通道,其連接于所述導油腔外壁左上方;
[0015]流道,其連接于所述副油通道外壁;<br/>[0016]主油通道,其連接于所述導油腔外壁中部。
[0017]優選的,所述導槽呈倒三角狀,且導槽的豎直中心線與集中槽的豎直中心線相重合。
[0018]優選的,所述絲槽均勻分布于導槽外表面,且導槽呈傾斜狀。
[0019]優選的,所述導油腔通過副油通道和流道與絲槽之間構成連通狀結構,且副油通道相互間處于同一水平線上。
[0020]優選的,所述流道呈傾斜狀,且流道關于副油通道的豎直中心線呈對稱分布。
[0021]優選的,所述噴油嘴殼體外壁連接有限位板;
[0022]滑槽,其開設于所述限位板下表面;
[0023]磁石,其設置于所述限位板左方。
[0024]優選的,所述限位板通過滑槽與噴油嘴殼體之間構成滑動結構,且限位板的外口尺寸大于集中槽的內口尺寸。
[0025]優選的,所述限位板通過磁石與噴油嘴殼體之間構成磁吸結構,且限位板與磁石之間呈平行分布。
[0026]本技術提供了一種新型的紡絲油嘴,具備以下有益效果:該紡絲油嘴的上油效果更佳,導絲效果更好,能夠對每根絲線進行均勻上油處理,提高了絲線加工效果。
[0027]1、本技術,每個絲槽間隙處均設置有一個副油通道,而副油通道通向噴油嘴殼體內部的導油腔,這使得導油腔內通入的油體可通過副油通道流向流道處,并由流道處流向絲槽內對每根絲線進行上油處理,這使得每根絲線在集中束縛的過程中均被上油處理,大大提高了絲線的上油加工。
[0028]2、本技術,設置的主油通道可進一步將導油腔內的油體倒入集中槽中,以便對集中槽中集中束縛的絲線進行二次上油處理,其過程有效提高了絲線的上油均勻性。
[0029]3、本技術,集中槽外部的殼體表面設置有限位板,便于限位板通過滑槽進行滑動,從而將集中槽外部的開口處封堵,封堵的同時課余乙方的磁石進行吸附固定,從而防止集中束縛的絲線脫離集中槽,有效保證了絲線上油過程的穩定性。
附圖說明
[0030]圖1為本技術一種新型的紡絲油嘴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0031]圖2為本技術一種新型的紡絲油嘴的側視結構示意圖;
[0032]圖3為本技術一種新型的紡絲油嘴的圖2中A處放大結構示意圖。
[0033]圖中:1、噴油嘴殼體;2、導槽;3、集中槽;4、絲槽;5、導油組件;501、導油腔;502、副油通道;503、流道;504、主油通道;6、限位板;7、滑槽;8、磁石。
具體實施方式
[0034]如圖1和圖3所示,一種新型的紡絲油嘴,包括:噴油嘴殼體1;還包括:導槽2,其開設于噴油嘴殼體1外壁上半部;集中槽3,其連接于導槽2下端;絲槽4,其開設于導槽2外表面;導槽2呈倒三角狀,且導槽2的豎直中心線與集中槽3的豎直中心線相重合,設置的呈倒三角狀的導槽2可以使線絲集中導向下單的集中槽3中進行加工處理,絲槽4均勻分布于導槽2外表面,且導槽2呈傾斜狀,而導槽2外壁均勻設置的絲槽4可使每根線絲被限位集中,防止線絲雜亂影響加工效果,導油組件5,其設置于噴油嘴殼體1內部;所述導油組件5包括:導油腔501;副油通道502,其連接于導油腔501外壁左上方;流道503,其連接于副油通道502外壁;導油腔501通過副油通道502和流道503與絲槽4之間構成連通狀結構,且副油通道502相互間處于同一水平線上,每個絲槽4間隙處均設置有一個副油通道502,而副油通道502通向噴油嘴殼體1內部的導油腔501,流道503呈傾斜狀,且流道503關于副油通道502的豎直中心線呈對稱分布;這使得導油腔501內通入的油體可通過副油通道502流向流道503處,并由流道503處流向絲槽4內對每根絲線進行上油處理,這使得每根絲線在集中束縛的過程中均被上油處理,大大提高了絲線的上油加工;主油通道504,其連接于導油腔501外壁中部;設置的主油通道504可進一步將導油腔501內的油體倒入集中槽3中,以便對集中槽3中集中束縛
的絲線進行二次上油處理,其過程有效提高了絲線的上油均勻性;
[0035]如圖2所示,噴油嘴殼體1外壁連接有限位板6;滑槽7,其開設于限位板6下表面;磁石8,其設置于限位板6左方;限位板6通過滑槽7與噴油嘴殼體1之間構成滑動結構,且限位板6的外口尺寸大于集中槽3的內口尺寸;限位板6通過磁石8與噴油嘴殼體1之間構成磁吸結構,且限位板6與磁石8之間呈平行分布,集中槽3外部的殼體表面設置有限位板6,便于限位板6通過滑槽7進行滑動,從而將集中槽3外部的開口處封堵,封堵的同時課余乙方的磁石8進行吸附固定,從而防止集中束縛的絲線脫離集中槽3,有效保證了絲線上油過程的穩定性。
[0036]綜上,該新型的紡絲油嘴,使用時,首先設置的呈倒三角狀的導槽2可以使線絲集中導向下單的集中槽3中進行加工處理,而導槽2外壁均勻設置的絲槽4可使每根線絲被限位集中,防止線絲雜亂影響加工效果,然后每個絲槽4間隙處均設置有一個副油通道502,而副油通道502通向噴油嘴殼體1內部的導油腔501,這使得導油腔501內通入的油體可通過副油通道502流向流道503處,并由流道503處流向絲槽4內對每根絲線進行上油處理,這使得每根絲線在集中束縛的過程中均被上油處理,大大提高了絲線的上油加工,隨后設置的主油通道504可進一步將導油腔501內的油體倒入集中槽3中,以便對集中槽3中集中束縛的絲線進行二次上油處理,其過程有效提高了絲線的上油均勻性,最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新型的紡絲油嘴,包括:噴油嘴殼體(1);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導槽(2),其開設于所述噴油嘴殼體(1)外壁上半部;集中槽(3),其連接于所述導槽(2)下端;絲槽(4),其開設于所述導槽(2)外表面;導油組件(5),其設置于所述噴油嘴殼體(1)內部;所述導油組件(5)包括:導油腔(501);副油通道(502),其連接于所述導油腔(501)外壁左上方;流道(503),其連接于所述副油通道(502)外壁;主油通道(504),其連接于所述導油腔(501)外壁中部。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新型的紡絲油嘴,其特征在于,所述導槽(2)呈倒三角狀,且導槽(2)的豎直中心線與集中槽(3)的豎直中心線相重合。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新型的紡絲油嘴,其特征在于,所述絲槽(4)均勻分布于導槽(2)外表面,且導槽(2)呈傾斜狀。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新型的紡絲油嘴,其特征在于,所述導油腔(501...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宋海祥,
申請(專利權)人:杭州中彩特種纖維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