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一種圓錐機潤滑裝置,包括固設于機架上的密封圈,密封圈截面呈“U”型,密封圈與設于機架上方的圓錐軀體之間形成潤滑空間,密封圈外側設有通孔,通孔插設有注油管,注油管向外延伸并穿插固定在機架上;機架外側上還固設有注油口,注油口通過注油管與潤滑空間相連通。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通過預設注油口和注油管,使得設備可在運行狀態或不拆圓錐軀體的情況下及時加注黃油,保證接觸部潤滑效果,減少人工維護成本,保證機體的穩定運行。保證機體的穩定運行。保證機體的穩定運行。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圓錐機潤滑裝置
[0001]本技術涉及圓錐機的
,更具體地說,它涉及一種圓錐機潤滑裝置。
技術介紹
[0002]在圓錐破碎機的工作過程中,電動機通過傳動裝置帶動偏心套旋轉,圓錐軀體在偏心軸套的迫動下做旋轉擺動,動錐靠近靜錐的區段即成為破碎腔,物料受到動錐和靜錐的多次擠壓和撞擊而破碎。動錐離開該區段時,該處已破碎至要求粒度的物料在自身重力作用下下落,從錐底排出。
[0003]傳統圓錐機密封環加注潤滑劑需停機并拆除圓錐軀體才能進行加注,每次拆裝圓錐軀體需停產8小時以上,同時,在拆除圓錐軀體后,因現場作業環境惡劣或現場人員專業素質不高,可能導致機體內部進入異物而影響生產安全,減少設備的使用壽命。
技術實現思路
[0004]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圓錐機潤滑裝置。本技術通過預設注油口和注油管,使得設備可在運行狀態或不拆圓錐軀體的情況下及時加注黃油,保證接觸部潤滑效果,減少人工維護成本,保證機體的穩定運行。
[0005]本技術的上述技術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得以實現的:一種圓錐機潤滑裝置,包括固設于機架上的密封圈,所述密封圈截面呈“U”型,所述密封圈與設于機架上方的圓錐軀體之間形成潤滑空間,所述密封圈外側設有通孔,所述通孔插設有注油管,所述注油管向外延伸并穿插固定在所述機架上;所述機架外側上還固設有注油口,所述注油口通過所述注油管與所述潤滑空間相連通。
[0006]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通孔為三個且均勻分布在所述密封圈上,所述注油管上設有三個與所述通孔一一對應的出油口。
[0007]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注油管包括相連通的鋼管和軟膠管,所述鋼管呈環形圍繞設置在所述密封圈的外側,三個所述出油口連通在所述鋼管上;所述軟膠管連通所述注油口和所述鋼管。
[0008]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出油口上設有凸環,所述密封圈內設有與所述凸環相適配的凹槽。
[0009]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鋼管緊貼所述密封圈設置,且所述鋼管外側還包裹有緩沖層。
[0010]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注油口內設有閥門,所述鋼管上對應三個所述出油口均設有電磁閥。
[0011]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密封圈的底側與所述機架之間設有彈性件。
[0012]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密封圈的內側與所述機架之間設有填充層(8)和限位銷。
[0013]綜上所述,本技術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4]1、本技術通過預設注油口和注油管,使得設備可在運行狀態或不拆圓錐軀體的情況下及時加注黃油,保證接觸部潤滑效果,減少人工維護成本,保證機體的穩定運行。
[0015]2、注油位置為三個并繞環形的密封圈均勻分布,即三個注油位置兩兩之間相隔120
°
,這樣即可及時對某個位置進行黃油補充,也能加快補充黃油的時間,同時可讓黃油的注入均勻,即使圓錐軀體運動過程中把密封圈內連通的潤滑空間隔斷,也能通過三個出油口對整個潤滑空間分別注入黃油來保證潤滑效果。
[0016]3、為了進一步固定出油口,除了使出油口與密封圈上的通孔過盈配合外,還可以設置凸環和凹槽的配合,使出油口即使受密封圈形變的力作用而擠壓等情況,也能保證與潤滑空間的連通,不易脫離,從而避免黃油泄漏。
附圖說明
[0017]圖1是本技術一種圓錐機潤滑裝置的主視剖視圖;
[0018]圖2是圖1中A出的放大示意圖;
[0019]圖3是本技術的密封圈的俯視圖。
[0020]圖中:1
?
機架,2
?
圓錐軀體,3
?
密封圈,4
?
注油管,41
?
出油口,42
?
鋼管,43
?
軟膠管,44
?
凸環,45
?
電磁閥,5
?
注油口,6
?
緩沖層,7
?
彈性件,8
?
填充層,9
?
限位銷。
具體實施方式
[0021]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技術進行詳細描述。
[0022]值得注意的是,本文所涉及的“上”“下”等方位詞均相對于附圖視角而定,僅僅只是為了便于描述,不能夠理解為對技術方案的限制。
[0023]如圖1~3所示,一種圓錐機潤滑裝置,包括固設于機架1上的密封圈3,密封圈3截面呈“U”型,密封圈3與設于機架1上方的圓錐軀體2之間形成潤滑空間,密封圈3外側設有通孔,通孔插設有注油管4,注油管4向外延伸并穿插固定在機架1上;機架1外側上還固設有注油口5,注油口5通過注油管4與潤滑空間相連通。本技術通過預設注油口5和注油管4,使得設備可在運行狀態或不拆圓錐軀體2的情況下及時加注黃油,保證接觸部潤滑效果,減少人工維護成本,保證機體的穩定運行。
[0024]在實際生產中,本申請人注意到,圓錐機的運作由于需要圓錐軀體2相對機架1不斷運動,因此需要在圓錐軀體2和機架1之間設置潤滑裝置,一般通過注入黃油來提供潤滑效果,而為了避免黃油泄露或者不能對指定位置進行潤滑,通常會設置密封圈3加以限制黃油的流動位置。然而,在運動過程中,黃油往往會不可避免地從縫隙中泄露,或者揮發等,造成密封圈3內的黃油量損失,影響潤滑效果。而每次補充黃油又需要停機拆除圓錐軀體2才能完成添加,因此,為了減少停機頻率,也是會在黃油損失到一定程度時才停機操作的。而由于密封圈3一般是固定在機架1上不動的,因此,本技術可以通過預設注油管4和注油口5,在保證密封的情況下,能夠直接對密封圈3內形成的潤滑空間及時加注黃油,時刻保證接觸部的潤滑效果,同時也避免了停機拆卸造成的維護成本增加,能夠時刻保持圓錐機在最佳狀態高效穩定地運行。
[0025]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通孔為三個且均勻分布在密封圈3上,注油管4上設有三個與通孔一一對應的出油口41。注油位置為三個并繞環形的密封圈3均勻分布,即三個注油位
置兩兩之間相隔120
°
,這樣即可及時對某個位置進行黃油補充,也能加快補充黃油的時間,同時可讓黃油的注入均勻,即使圓錐軀體2運動過程中把密封圈3內連通的潤滑空間隔斷,也能通過三個出油口41對整個潤滑空間分別注入黃油來保證潤滑效果。
[0026]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注油管4包括相連通的鋼管42和軟膠管43,鋼管42呈環形圍繞設置在密封圈3的外側,三個出油口41連通在鋼管42上;軟膠管43連通注油口5和鋼管42。鋼管42較硬,是圍繞密封圈3形成環形設置,使設置其上的三個出油口41可以硬連接地插入密封圈3的側面,然后能利用密封圈3的彈性對注油位置進行密封,以保證不易發生泄漏。而軟膠管43則是連接注油口5用于輸送黃油,其穿插在機架1上加以固定,同時由于其柔軟而具有一定的韌性,不易被機架1上的其他設備或結構壓迫而造成斷裂,保證與鋼管42的連通。
[0027]在其中一個實施例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圓錐機潤滑裝置,包括固設于機架(1)上的密封圈(3),所述密封圈(3)截面呈“U”型,所述密封圈(3)與設于機架(1)上方的圓錐軀體(2)之間形成潤滑空間,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圈(3)外側設有通孔,所述通孔插設有注油管(4),所述注油管(4)向外延伸并穿插固定在所述機架(1)上;所述機架(1)外側上還固設有注油口(5),所述注油口(5)通過所述注油管(4)與所述潤滑空間相連通。2.如權利要求1所述圓錐機潤滑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為三個且均勻分布在所述密封圈(3)上,所述注油管(4)上設有三個與所述通孔一一對應的出油口(41)。3.如權利要求2所述圓錐機潤滑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注油管(4)包括相連通的鋼管(42)和軟膠管(43),所述鋼管(42)呈環形圍繞設置在所述密封圈(3)的外側,三個所述出油口(41)連通在所述鋼管(42)上;所...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何孝明,
申請(專利權)人:韶關市辰航重工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