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醫用大麥的制麥工藝
[0001]本專利技術公開涉及醫用麥芽制備
,尤其涉及一種醫用大麥的制麥工藝。
技術介紹
[0002]近年來,人們的生活水平逐漸有了質的飛躍,但人們的活動量卻在不斷減少,身體越來越“笨重”;生活節奏的加快,甚至沒有了規律的就餐、休息與活動,身體狀況每日愈下,保證身心健康的問題也日益暴露出來。食品在精細化加工的過程中,流失了大量的維生素、礦物質等,卻攝入了過多的脂質,而造成的腹脹、消化困難、體內油脂過多,進而使“大肚腩”、“胖子”居多,當三餐變為一餐,甚至幾天一餐,如何能使我們在飽餐一頓后不覺得脹痛,不讓油膩的東西停留在體內等問題,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因此,能夠解決上述問題的醫用麥芽的制備和應用,得到了人們的廣泛關注。
[0003]現有的醫用麥芽生產技術對原料大麥的生育期、千粒重、均勻度及外觀要求嚴格,但因生成麥芽后,常溫條件下儲存期短,所以不能批量生產,且存在用量少,相對成本高,耗時長等問題。
技術實現思路
[0004]鑒于此,本專利技術公開提供了一種醫用大麥的制麥工藝,以提供一種具有施用靈活,不受場地限制,供貨及時等特點的制麥工藝。
[0005]本專利技術提供的技術方案,具體為,一種醫用大麥的制麥工藝,包括浸泡大麥發芽步驟,特征在于,浸泡發芽步驟依次采用多次濕浸、多次瀝干及多次空浸交替進行;其中濕浸的水溫保持14
?
17℃,瀝干步驟的溫度為14
?
17℃;濕浸及干瀝保持的濕度是85
?
88%。 >[0006]進一步地,第一次濕浸的時間為4小時,其中2小時后對麥芽進行翻轉,瀝干及空浸的持續時間為8小時;第二次濕浸的時間為4小時,其中2小時后對麥芽進行翻轉,瀝干及空浸持續時間為8小時;反復重復上述步驟直至大麥存在95%以上的露點。
[0007]進一步地,濕浸時將大麥置于透氣包裝袋中進行。
[0008]進一步地,所述大麥經過初選和精選獲得,其中初選時采用的標準為:原料大麥生育期大于110天,均一發芽,發芽率大于97%,夾雜物少于1%,含水量小于12.5%,蛋白含量在11%-12.5%,選粒在2.5mm以上的春大麥;精選時,舍棄大麥粒長為2.5mm以下及2.8mm以上的麥粒及雜質。
[0009]進一步地,還包括發芽步驟:所述發芽包括如下方法:1)將大麥平攤在篩板上,進行麥粒脫水;根據平鋪后形成的麥層溫度調整麥層的厚度,麥層溫度保持在15-17℃;麥層上部、下部溫差不超過2℃,其中麥層上部為距麥層表面5
㎝
,麥層下部為距麥層底部5
㎝
;
[0010]2)麥粒脫水至麥粒表面無水分后,進行第一次加水至麥粒100%浸透,并攪拌均勻,通少量干風,至麥粒表面無水分后再進行第二次加水至麥粒100%浸透,并攪拌均勻,通少量干風,至麥粒表面無水分,循環上述操作三次;持續天數為7到10天。
[0011]3)當葉芽長度大于1,葉芽長度大于麥粒長度的數量在95%以上,且長出的麥粒長
約1cm的數量在90%以上,則確定為發芽結束。
[0012]進一步地,所述步驟1)中當麥層溫度高于17℃后,每增加1℃,麥層厚度增加10
㎝
;當麥層溫度低于15℃后,每降低1℃,麥層厚度減少10
㎝
;
[0013]進一步地,所述步驟2)中浸透后通入干風期間,每八小時翻拌麥粒層一次,每兩小時通風一次,新風窗的開度為30
?
50%。
[0014]進一步地,麥粒發芽過程中第一、第二天為新風供應最大期。
[0015]本專利技術提供的一種醫用大麥的制麥工藝,能夠產出0.1-50噸的醫用大麥芽,便于儲存,對于規模生產、使用量少的企業,還可以現產,避免積壓,永遠使用的是新產品。
[0016]本專利技術的工藝方法可以根據需要隨時隨地生產,不受場地、人員、數量多少、供貨時間而限制,且本專利技術應用廣泛,適合當今現代人類需求,可配合輔料食用,亦可隨時食用,味甜、無異味,易可做成麥芽糖及多種食品。
[0017]應當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細節描述僅是示例性和解釋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專利技術的公開。
附圖說明
[0018]此處的附圖被并入說明書中并構成本說明書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專利技術的實施例,并與說明書一起用于解釋本專利技術的原理。
[0019]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專利技術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0020]圖1為本專利技術公開實施例提供的一種醫用大麥的制麥工藝的流程示意圖;
[0021]圖2為本專利技術公開實施例提供的一種醫用大麥的制麥工藝的原料大麥的示意圖;
[0022]圖3為本專利技術公開實施例提供的一種醫用大麥的制麥工藝的大麥漏點的示意圖;
[0023]圖4為本專利技術公開實施例提供的一種醫用大麥的制麥工藝的大麥發芽時的示意圖;
[0024]圖5為本專利技術公開實施例提供的一種醫用大麥的制麥工藝中當大麥葉芽長度大于1cm的在95%以上,且長出麥粒約1cm的麥芽時的示意圖;
[0025]圖6為本專利技術公開實施例提供的一種醫用大麥的制麥工藝得到的成品大麥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6]這里將詳細地對示例性實施例進行說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圖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圖時,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圖中的相同數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實施例中所描述的實施方式并不代表與本專利技術相一致的所有實施方式。相反,它們僅是與如所附權利要求書中所詳述的、本專利技術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系統的例子。
[0027]現有的醫用麥芽生產技術對原料大麥的生育期、千粒重、均勻度及外觀要求嚴格,但因生成麥芽后,常溫條件下儲存期短,所以不能批量生產,且用量少,相對成本高,耗時長。
[0028]本實施方案提供了一種醫用大麥的制麥工藝,包括浸泡大麥步驟,浸泡步驟依次
采用多次濕浸、多次瀝干及多次空浸交替進行;其中濕浸的水溫保持14
?
17℃,瀝干步驟的溫度為14
?
17℃;濕浸及干瀝保持的濕度是85
?
88%。濕浸和干瀝后的狀態是有水珠但不落下;
[0029]第一次濕浸的時間為4小時,其中2小時后對麥芽進行翻轉,瀝干及空浸的持續時間為8小時;第二次濕浸的時間為4小時,其中2小時后對麥子進行翻轉,瀝干及空浸持續時間為8小時;反復重復上述步驟直至大麥存在95%以上的漏點,如圖2
?
3所示。
[0030]濕浸時將大麥置于透氣包裝袋中進行,用袋子套住容易翻動通風,天氣冷、溫度低的時候易保溫,水分不易散失;瀝干時需要將麥子從袋子里倒出來,要使麥子外表水瀝干;
[0031]上述加水的濕度,所起的作用:新陳代謝的良好溶劑,穩定的強電解質,易形成平衡反應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醫用大麥的制麥工藝,包括浸泡大麥步驟,特征在于,所述浸泡大麥步驟依次采用多次濕浸、多次瀝干及多次空浸交替進行;其中濕浸的水溫保持14
?
17℃,瀝干步驟的溫度為14
?
17℃;濕浸及干瀝保持的濕度是85
?
88%。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醫用大麥的制麥工藝,特征在于,第一次濕浸的時間為4小時,其中2小時后對麥芽進行翻轉,瀝干及空浸的持續時間為8小時;第二次濕浸的時間為4小時,其中2小時后對麥芽進行翻轉,瀝干及空浸持續時間為8小時;反復重復上述步驟直至大麥存在95%以上的露點。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醫用大麥的制麥工藝,特征在于,濕浸時將大麥置于透氣包裝袋中進行。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醫用大麥的制麥工藝,特征在于,所述大麥經過初選和精選獲得,其中初選時采用的標準為:原料大麥生育期大于110天,均一發芽,發芽率大于97%,夾雜物少于1%,含水量小于12.5%,蛋白含量在11%-12.5%,選粒在2.5mm以上的春大麥;精選時,舍棄大麥粒長為2.5mm以下及2.8mm以上的麥粒及雜質。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醫用大麥的制麥工藝,特征在于,還包括發芽步驟:所述發芽包括如下方法:1)將大麥平攤在篩板上,進...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