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一種組合式的外架連墻件,包括從內至外依次安裝的預埋件(1)和安裝件(2)以及連接件(3),其中,預埋件(1)通過緊固組件(4)預先安裝于兩對稱的模板(5)上并與建筑物(6)澆筑連為一整體,所述預埋件(1)的固定端從內至外依序安裝有緊固件(11)和封堵件(12),預埋件(1)的自由端連接安裝件(2),安裝件(2)連接鋼管連接件(3),鋼管連接件(3)通過扣件與外架(7)連接。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設計結構簡單,安裝靈活、提高效率;減少外墻滲水、減少墻面修補,保證質量;便于二次結構施工;部分材料可重復周轉使用,即可降低施工成本,也可減小質量安全隱患。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組合式的外架連墻件
本技術涉及一種連墻件,具體的是涉及一種組合式的外架連墻件,主要是適用于磚混、框架、剪力墻等結構的低高層建、構筑物中,鋼管腳手架與結構的連接,屬于建筑施工用品固定
技術介紹
通常來說,傳統的外腳手架連墻件通過在非承重墻結構外邊梁上預埋豎向鋼管后,在外架搭設時再通過橫桿與預埋豎向鋼管扣件連接固定,最后拆除時割斷預埋段鋼管。該傳統連墻件施工方法存在:連墻件布置位置因主體構件影響不能嚴格按照方案要求位置進行設置;在剪力墻結構中,剪力墻位置難以設置;在二次結構施工過程中在連墻件連接位置處需預留孔洞,待后期拆除后再進行孔洞的二次封堵,對外墻抹灰及外墻涂料成型觀感質量影響較大等諸多弊端。因此,需研制一種工作效率高和實用性較強的組合式的外架連墻件是解決上述技術問題的關鍵所在。
技術實現思路
針對上述
技術介紹
中存在的諸多缺陷與不足,本技術對此進行了改進和創新,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設計結構簡單,安裝靈活、提高效率;減少外墻滲水、減少墻面修補,保證質量;便于二次結構施工;部分材料可重復周轉使用,即可降低施工成本,也可減小質量安全隱患。本技術的另一個專利技術目的是旨在提供能提高工作效率,加快施工進度、節約資源和成本,實現最大限度的減輕操作人員的勞動強度和減少后續施工工序的這樣一種組合式的外架連墻件。為解決上述問題并達到上述的專利技術目的,本技術一種組合式的外架連墻件是通過采用下列的設計結構以及采用下列的技術方案來實現的:作為本技術一種組合式的外架連墻件的改進,包括從內至外依次安裝的預埋件(1)和安裝件(2)以及連接件(3),其中,預埋件(1)通過緊固組件(4)預先安裝于兩對稱的模板(5)上并與建筑物(6)澆筑連為一整體,所述預埋件(1)的固定端從內至外依序安裝有緊固件(11)和封堵件(12),預埋件(1)的自由端連接安裝件(2),安裝件(2)連接鋼管連接件(3),鋼管連接件(3)通過扣件與外架(7)連接。作為本技術上述的改進,所述預埋件(1)整體為內部中空的管狀體構件,在該管狀體構件的一端延伸設有第一預應力安裝件(13),在該管狀體構件的另一端延伸設有第二預應力安裝件(14)。作為本技術上述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第一預應力安裝件(13)整體呈內部中空的方形套筒,該方形套筒的內部呈臺階狀,緊固件(11)套設于該方形套筒內,封堵件(12)通過緊固組件(4)旋緊安裝于該方形套筒的端部;所述第二預應力安裝件(14)為環狀構件,該環狀構件沿預埋件(1)的端口環形設置。作為本技術上述的更進一步改進,所述第一預應力安裝件(13)和所述第二預應力安裝件(14)與預埋件(1)之間均設有若干塊呈三角形結構的加強板。作為本技術上述的又進一步改進,所述緊固件(11)為普通螺母或是六角螺母;所述封堵件(12)是由封堵件和和環形設置于封堵件一端端部的封堵板構成,其中,封堵件為一端開口,另一端封閉的棒狀體構件,所述封堵板為中部開孔的方形板狀體。作為本技術上述的再進一步改進,所述安裝件(2)為雙頭螺桿或是雙頭絲桿。作為本技術上述的再更進一步改進,所述連接件(3)整體棒狀體構件,在該棒狀體構件的一端中部為中空段,中空段內壁設有內螺紋段,內螺紋段與安裝件(2)一端的外螺紋段相吻配。作為本技術上述的又再更進一步改進,所述緊固組件(4)包括固定件(41)和鎖緊件(42),鎖緊件(42)套設于固定件(41)上,其中,所述固定件(41)為外部帶有外螺紋的螺桿或是絲桿,在該螺桿或是絲桿的一端設有施力擰緊件(411),施力擰緊件(411)為螺母,螺母連接于固定件(41)的任意一端端部。作為本技術上述的又再更加進一步改進,所述固定件(41)的工作端依序穿過鎖緊件(42)、預埋件(1)和緊固件(11)以及封堵件(12)后將預埋件(1)和緊固件(11)以及封堵件(12)固定于兩模板(5)之間,且自由端端部通過鎖緊件(42)緊固。作為本技術上述的還更加進一步改進,在預埋件(1)和安裝件(2)以及連接件(3)的外表面上均從內至外依序噴涂有注塑層和防銹層以及警示層,警示層上涂有熒光粉。工作原理是:上述設計結構的一種組合式的外架連墻件在進行工作之前,需要將其進行安裝作為備用。安裝時,操作人員只需將本技術一種設計結構的預埋件(1)通過緊固組件(4)固定安裝于彼此呈對稱布置的模板(5)之間,隨后進行砼澆筑、模板拆除后,形成建筑物(6),即梁或者剪力墻,此時,預埋件(1)埋設在該建筑物(6)內作為預備使用,達到拆模條件時,旋松緊固組件(4)進行將其連同模板(5)一起拆除,僅預埋件(1)預埋于建筑物(6)內作為使用。使用時,施工人員只需采用預先準備好的安裝件(2)的一端連接該預埋件(1)上并固定穩固可靠,安裝件(2)的另一端連接至連接件(3)上,最后采用扣件將連接件(3)與外架(7)緊固為一整體,從而形成一個穩定的防護系統進行施工使用,施工完畢后,拆除安裝件(2)和連接件(3)并進行修復后搬運至保存庫預留為下次使用。本技術與現有技術相比所產生的有益效果是:1、本技術有效解決了傳統外架連墻件存在的上述問題,實現了設計結構簡單,安裝靈活、提高效率,減少外墻滲水、減少墻面修補,保證質量;2、本技術實現了便于二次結構施工;部分材料可重復周轉使用,即可降低施工成本,也可減小質量安全隱患;3、本技術能提高工作效率,加快施工進度、節約資源和成本,實現最大限度的減輕操作人員的勞動強度和減少后續施工工序;4、本技術的外部上涂防銹漆,因此可以防止生銹的同時也延長了整個裝置的使用壽命,實現環保的同時也節省了資源,同時,在連墻件的外部涂有可以自發光的熒光材料,可以在夜間或者黑暗室內以及地下施工環境清楚地標示該連墻件的位置,能有效地起到安全提示的作用,提高醒目度,易于人們辨別,增加施工和生活中的安全性。附圖說明下面結合附圖對本技術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其中:圖1是本技術的整體分解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技術的部分部件分解結構示意圖圖3是本技術的預埋件(1)部件的整體結構示意圖;圖4是本技術的安裝件(2)部件的整體結構示意圖;圖5是本技術的使用狀態分解結構示意圖;圖6是本技術的使用狀態組合結構示意圖;圖7是本技術的使用狀態示意圖之一;圖8是本技術的使用狀態示意圖之二;圖9是本技術的使用狀態示意圖之三;圖10是本技術的使用狀態示意圖之四;圖11是圖10所示A位置的局部放大結構示意圖;其中,圖中標號:1—預埋件,11—緊固件,12—封堵件,13—第一預應力安裝件,14—第二預應力安裝件。2—安裝件3—連接件,4—緊固組件,41—固定件,411—施力擰緊件,42—鎖緊件;5—模板;6—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1.一種組合式的外架連墻件,包括從內至外依次安裝的預埋件(1)和安裝件(2)以及連接件(3),其中,預埋件(1)通過緊固組件(4)預先安裝于兩對稱的模板(5)上并與建筑物(6)澆筑連為一整體,其特征在于:所述預埋件(1)的固定端從內至外依序安裝有緊固件(11)和封堵件(12),預埋件(1)的自由端連接安裝件(2),安裝件(2)連接鋼管連接件(3),鋼管連接件(3)通過扣件與外架(7)連接。/n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組合式的外架連墻件,包括從內至外依次安裝的預埋件(1)和安裝件(2)以及連接件(3),其中,預埋件(1)通過緊固組件(4)預先安裝于兩對稱的模板(5)上并與建筑物(6)澆筑連為一整體,其特征在于:所述預埋件(1)的固定端從內至外依序安裝有緊固件(11)和封堵件(12),預埋件(1)的自由端連接安裝件(2),安裝件(2)連接鋼管連接件(3),鋼管連接件(3)通過扣件與外架(7)連接。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組合式的外架連墻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預埋件(1)整體為內部中空的管狀體構件,在該管狀體構件的一端延伸設有第一預應力安裝件(13),在該管狀體構件的另一端延伸設有第二預應力安裝件(14)。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組合式的外架連墻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預應力安裝件(13)整體呈內部中空的方形套筒,該方形套筒的內部呈臺階狀,緊固件(11)套設于該方形套筒內,封堵件(12)通過緊固組件(4)旋緊安裝于該方形套筒的端部;所述第二預應力安裝件(14)為環狀構件,該環狀構件沿預埋件(1)的端口環形設置。
4.根據權利要求2或3所述的一種組合式的外架連墻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預應力安裝件(13)和所述第二預應力安裝件(14)與預埋件(1)之間均設有若干塊呈三角形結構的加強板。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組合式的外架連墻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緊固件(11)為普通螺母或是六角螺母;所述封堵件(12)是由...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王東,祁銳,殷華富,楊紹光,王凱,李強,李聰,趙小娟,冠聰,李智然,羅超,宋元寶,金大森,徐小洪,普通,孟祥,王昊,
申請(專利權)人:云南省建設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云南;53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