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心血管內科用引流瓶,包括收集桶,所述收集桶的內部底部中央位置處通過螺栓固定連接有引流瓶身,所述引流瓶身的頂部通過螺紋旋合連接有引流瓶蓋,所述引流瓶蓋的頂部中央位置處焊接有螺紋蓋,所述引流瓶蓋的頂部靠近引流瓶蓋的一側位置處嵌入有第一引流管和第二引流管,所述螺紋蓋位于第一引流管與第二引流管之間。該心血管內科用引流瓶,通過防溢筒將溢流的引流液進行收集和排出,一方面有效的避免引流瓶身內的引流液高度漫過第一引流管造成無法繼續引流的問題,保證引流過程的順暢,另一方面可以實現引流液的先收集再排出,避免引流液直接排出造成環境污染的問題。的問題。的問題。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心血管內科用引流瓶
[0001]本技術涉及心血管內科
,具體為一種心血管內科用引流瓶。
技術介紹
[0002]心血管內科是各級醫院大內科為了診療心血管血管疾病而設置的一個臨床科室,治療的疾病包括心絞痛、高血壓、猝死、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早搏、心律不齊、心肌梗死、心肌病、心肌炎、急性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
[0003]然而,現有的心血管內科經常需要將患者身體內的液體引流出來,這時候就需要引流瓶將患者身體內的引流液引出,現有的引流瓶在引流過程中容易出現引流液堵塞,進而造成后續無法繼續引流的問題,另外,現有的引流瓶中容易受到引流液中的粘稠物堵塞,無法排出。
技術實現思路
[0004]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心血管內科用引流瓶,以解決上述
技術介紹
中提出現有的心血管內科用引流瓶容易出現引流液堵塞和容易受到引流液中的粘稠物堵塞,無法排出的問題。
[0005]為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提供如下技術方案:一種心血管內科用引流瓶,包括收集桶,所述收集桶的內部底部中央位置處通過螺栓固定連接有引流瓶身,所述引流瓶身的頂部通過螺紋旋合連接有引流瓶蓋,所述引流瓶蓋的頂部中央位置處焊接有螺紋蓋,所述引流瓶蓋的頂部靠近引流瓶蓋的一側位置處嵌入有第一引流管和第二引流管,所述螺紋蓋位于第一引流管與第二引流管之間,所述引流瓶身的一側外壁上通過螺栓固定連接有防溢筒,所述防溢筒與引流瓶身之間通過螺栓固定連接有連接管,所述引流瓶身的內部放置有第一浮板,所述第一浮板的一側外壁上嵌入有過濾網,所述引流瓶身的一側外壁上通過螺栓固定連接有第一單向閥,所述第一單向閥上遠離引流瓶身的一側外壁上通過螺栓固定連接有彈性氣囊,所述彈性氣囊上遠離第一單向閥的一側外壁上通過螺栓固定連接有第二單向閥,所述第二單向閥的一側外壁上焊接有排廢管,所述收集桶的一側外壁上嵌入有第一排液管,所述引流瓶身的一側外壁上嵌入有第二排液管,所述防溢筒的一側外壁上嵌入有第三排液管,所述防溢筒的內部放置有第二浮板,所述防溢筒的一側內壁上通過轉桿轉動連接有阻流板,所述阻流板的一側外壁上嵌入有密封墊圈,所述防溢筒的一側外壁上靠近密封墊圈的一側位置處嵌入有出液管,所述轉桿的一側外壁上套設有扭力彈簧。
[0006]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技術的有益效果是:該心血管內科用引流瓶,通過防溢筒將溢流的引流液進行收集和排出,一方面有效的避免引流瓶身內的引流液高度漫過第一引流管造成無法繼續引流的問題,保證引流過程的順暢,另一方面可以實現引流液的先收集再排出,避免引流液直接排出造成環境污染的問題,另外,通過手動擠壓式的彈性氣囊,可以通過擠壓后產生的負壓吸引力將引流瓶身內的引流液和粘稠物抽入引流瓶身并通過排廢管排在收集桶內,避免粘稠物堵塞的問題。
附圖說明
[0007]圖1為本技術正視圖;
[0008]圖2為本技術俯視圖;
[0009]圖3為本技術第一浮板俯視圖;
[0010]圖4為本技術圖1中的A處放大圖。
[0011]圖中:1、收集桶;2、引流瓶身;3、引流瓶蓋;4、螺紋蓋;5、第一引流管;6、第二引流管;7、防溢筒;8、連接管;9、第一浮板;10、過濾網;11、第一單向閥;12、彈性氣囊;13、第二單向閥;14、排廢管;15、第一排液管;16、第二排液管;17、第三排液管;18、第二浮板;19、轉桿;20、阻流板;21、密封墊圈;22、出液管;23、扭力彈簧。
具體實施方式
[0012]下面將結合本技術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技術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技術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技術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技術保護的范圍。
[0013]請參閱圖1-4,本技術提供一種技術方案:一種心血管內科用引流瓶,包括收集桶1,收集桶1的內部底部中央位置處通過螺栓固定連接有引流瓶身2,引流瓶身2的頂部通過螺紋旋合連接有引流瓶蓋3,引流瓶蓋3的頂部中央位置處焊接有螺紋蓋4,引流瓶蓋3的頂部靠近引流瓶蓋3的一側位置處嵌入有第一引流管5和第二引流管6,螺紋蓋4位于第一引流管5與第二引流管6之間,引流瓶身2的一側外壁上通過螺栓固定連接有防溢筒7,防溢筒7與引流瓶身2之間通過螺栓固定連接有連接管8,引流瓶身2的內部放置有第一浮板9,第一浮板9的一側外壁上嵌入有過濾網10,引流瓶身2的一側外壁上通過螺栓固定連接有第一單向閥11,第一單向閥11上遠離引流瓶身2的一側外壁上通過螺栓固定連接有彈性氣囊12,彈性氣囊12上遠離第一單向閥11的一側外壁上通過螺栓固定連接有第二單向閥13,第二單向閥13的一側外壁上焊接有排廢管14,收集桶1的一側外壁上嵌入有第一排液管15,引流瓶身2的一側外壁上嵌入有第二排液管16,防溢筒7的一側外壁上嵌入有第三排液管17,防溢筒7的內部放置有第二浮板18,防溢筒7的一側內壁上通過轉桿19轉動連接有阻流板20,阻流板20的一側外壁上嵌入有密封墊圈21,防溢筒7的一側外壁上靠近密封墊圈21的一側位置處嵌入有出液管22,轉桿19的一側外壁上套設有扭力彈簧23。
[0014]本技術中:第一引流管5和第二引流管6均為L形結構,且第一引流管5的長度小于第二引流管6的長度;便于無法引流的問題。
[0015]本技術中:第二浮板18的頂部開設有通孔;便于引流液穿過第二浮板18。
[0016]本技術中:第二排液管16和第三排液管17貫穿通過收集桶1;便于將引流瓶身2和防溢筒7內的液體排出。
[0017]本技術中:第一浮板9與第二引流管6滑動連接;保證第一浮板9升降的穩定。
[0018]本技術中:第一單向閥11和第二單向閥13的安裝方向相同;保證引流液的單向流動。
[0019]工作原理:將收集桶1放置在水平的桌面上,將第二引流管6與外部負壓裝置連接,第一引流管5與插入患者身體的軟管連接,負壓吸引力將引流液通過第一引流管5吸入收集
桶1內,最后通過第二引流管6吸出,引流液中的粘稠物被過濾網10過濾,當粘稠物堆積后并使第一浮板9處于第一單向閥11的下方后,擠壓彈性氣囊12,彈性氣囊12擠壓后產生的負壓吸引力將引流瓶身2內的引流液和粘稠物抽入引流瓶身2并通過排廢管14排在收集桶1內,當引流瓶身2內的引流液不斷增多時,引流液通過連接管8進入防溢筒7內,避免堵塞造成后續無法引流的問題,當防溢筒7內的引流液逐步升高,引流液帶動第二浮板18上升,第二浮板18擠壓阻流板20轉動,引流液通過出液管22排入收集桶1,有效的避免引流瓶身2充滿液體無法引流的問題。
[0020]綜上所述:該心血管內科用引流瓶,通過防溢筒7將溢流的引流液進行收集和排出,一方面有效的避免引流瓶身2內的引流液高度漫過第一引流管5造成無法繼續引流的問題,保證引流過程的順暢,另一方面可以實現引流液的先收集再排出,避免引流液直接排出造成環境污染的問題,另外,通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心血管內科用引流瓶,包括收集桶(1),其特征在于:所述收集桶(1)的內部底部中央位置處通過螺栓固定連接有引流瓶身(2),所述引流瓶身(2)的頂部通過螺紋旋合連接有引流瓶蓋(3),所述引流瓶蓋(3)的頂部中央位置處焊接有螺紋蓋(4),所述引流瓶蓋(3)的頂部靠近引流瓶蓋(3)的一側位置處嵌入有第一引流管(5)和第二引流管(6),所述螺紋蓋(4)位于第一引流管(5)與第二引流管(6)之間,所述引流瓶身(2)的一側外壁上通過螺栓固定連接有防溢筒(7),所述防溢筒(7)與引流瓶身(2)之間通過螺栓固定連接有連接管(8),所述引流瓶身(2)的內部放置有第一浮板(9),所述第一浮板(9)的一側外壁上嵌入有過濾網(10),所述引流瓶身(2)的一側外壁上通過螺栓固定連接有第一單向閥(11),所述第一單向閥(11)上遠離引流瓶身(2)的一側外壁上通過螺栓固定連接有彈性氣囊(12),所述彈性氣囊(12)上遠離第一單向閥(11)的一側外壁上通過螺栓固定連接有第二單向閥(13),所述第二單向閥(13)的一側外壁上焊接有排廢管(14),所述收集桶(1)的一側外壁上嵌入有第一排液管(15),所述引流瓶身(2)的一側外...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柴紅勇,李春蘭,李彩蘭,
申請(專利權)人:柴紅勇,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