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了一種術后防滲漏引流袋,包括袋體,所述袋體包括內層和外層,所述內層和所述外層組成容腔,所述內層上設有第一孔,所述外層上設有第二孔,引流管穿過所述第一孔和所述第二孔,所述第二孔上設有孔套,所述孔套內側設有若干瓣膜,所述引流管穿過所述孔套時所述瓣膜向側部翻折并與所述引流管外側壁接觸。該引流袋能夠避免液體沿引流管滲漏至引流袋外側,具有結構簡單可靠,操作簡便的優點。操作簡便的優點。操作簡便的優點。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術后防滲漏引流袋
[0001]本技術涉及醫療器械
,尤其涉及一種術后防滲漏引流袋。
技術介紹
[0002]外科患者術后常需在傷口處放置引流管引流,將人體組織間、體腔或關節中聚積的積血、積液等分泌液體排出。較多患者在置管期間存在管周滲液量多以及傷口周邊的皮膚滲液,經反復多次檫拭、換藥仍無法解決根本問題,存在醫護人員工作量大,患者經濟成本大,患者舒適度較低,無法精確統計引流量,感染、治標不治本等問題。現有技術中存在一種引流袋,引流管從袋子中穿過引流,引流管管周上的滲液以及患者傷口周邊皮膚的滲液被袋子收集,但是其存在諸多問題:引流袋上用以引出引流管的開孔處易滲漏液體,即液體沿引流管外部和上述開孔處的縫隙流出引流袋。如申請號為201720203203.X,名稱為一種置管引流外周防滲漏引流袋的專利,采用氣囊封堵引流管與孔口之間的縫隙,存在結構復雜、操作繁瑣、實現難度大、生產成本高等問題;另外該引流袋底座置管出口處,引流管與患者皮膚間無固定,使引流管容易移動,造成對患者傷口、組織的牽扯,影響康復。
技術實現思路
[0003]本技術提供了一種術后防滲漏引流袋,能夠避免液體沿引流管滲漏至引流袋外側,防止引流管移動,具有結構簡單可靠,操作簡便的優點。
[0004]為了達到所述目的,本技術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0005]一種防滲漏引流袋,包括袋體,所述袋體包括內層和外層,所述內層和所述外層組成容腔,所述內層上設有第一孔,所述外層上設有第二孔,引流管穿過所述第一孔和所述第二孔,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孔上設有孔套,所述孔套內側設有若干瓣膜,所述引流管穿過所述孔套時所述瓣膜向側部翻折并與所述引流管外側壁接觸。
[0006]作為一種優選,所述孔套內截面形狀為圓形,所述孔套內側設有四個或六個扇形的所述瓣膜。
[0007]作為一種優選,所述瓣膜之間設有分隔縫,所述分隔縫端部設有V形縫。
[0008]作為一種優選,所述孔套包括向所述外層外側延伸的環形凸起,所述環形凸起內設有孔塞。
[0009]作為一種優選,所述孔塞包括錐臺形的插入部,所述插入部可穿過所述瓣膜并連接不同口徑的柔性引流管。
[0010]作為一種優選,所述內層包括防水層和柔性透氣層。
[0011]作為一種優選,所述袋體下端設有排液口,所述排液口處設有塞子。
[0012]作為一種優選,所述內層與所述外層之間設有連接所述內層與所述外層的隔斷。
[0013]作為一種優先,所述第一孔處設有底座,所述底座上設有若干所述瓣膜,所述引流管擠壓彎折所述瓣膜并穿過所述底座。
[0014]綜上,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技術的優點在于:穿入引流管時,瓣膜翻折并與引
流管外壁貼合,能夠避免液體沿引流管經由袋體上的開孔處滲漏至引流袋外側,其結構簡單可靠,使用壽命長;孔塞與引流管配合,可引導引流管快速穿過第二孔,操作簡單便捷。
附圖說明
[0015]圖1是本技術的結構主視圖;
[0016]圖2是本技術的結構剖視圖;
[0017]圖3是瓣膜結構示意圖;
[0018]圖4是底座結構示意圖。
[0019]圖中的標號如下:
[0020]1.袋體,11.內層,111.第一孔,112.防水層,113.柔性透氣層,12.外層,121.第二孔,13.排液口,14.塞子,15.隔斷,16.容腔,2.引流管,3.孔套,31.瓣膜,32.分隔縫,33.V形縫,34.環形凸起,4.孔塞,41.插入部,5.底座。
具體實施方式
[0021]下面結合附圖中實施例對本技術作進一步說明。
[0022]如圖1至圖3所示,該引流袋包括袋體1,袋體1包括內層11和外層12,內層11和外層12組成用以容納滲液的容腔,內層11靠近患者皮膚一側并至少部分與患者皮膚接觸。內層11上設有第一孔111,外層12上設有第二孔121,引流管2由患者體內引出后穿過第一孔111和第二孔121,并與收集容器相連通。第二孔121上設有孔套3,孔套3內側設有若干瓣膜31,引流管2穿過孔套3時瓣膜31向外側翻折并與引流管2的外側壁貼合接觸。瓣膜31為硅膠膜,厚度、質軟且具有一定彈性,孔套3內不設置引流管2時,瓣膜31恢復并保持原始狀態,即閉合并封住第二孔121,穿入引流管2時,瓣膜31變形并與引流管2側壁貼合,以避免液體沿引流管2經由袋體1上的開孔滲漏至引流袋外側。
[0023]如圖3所示,孔套3內截面形狀為圓形,孔套3內側設有四個直角扇形的瓣膜31。瓣膜31之間設有分隔縫32,分隔縫32端部向外延伸分叉形成V形縫33,V形縫的設置增強了瓣膜變形能力以增加與導流管的接觸面積,并盡量減小瓣膜引起的引流管變形。
[0024]孔套3包括向外層12外側延伸的環形凸起34,環形凸起34內設有瓣膜31。孔塞4位于瓣膜31外側,其可部分或全部插入所述環形凸起34內。孔塞4通過塑料連接件連接在孔套3上。
[0025]孔塞4包括錐臺形的插入部41,孔塞4插入孔套3內時,插入部41穿過瓣膜31。插入部41的周向上設有環形的凸起紋路,將孔塞4插入孔套3內時,插入部41穿過瓣膜31,因此可將引流管2套在插入部41端部上,從外側取出孔塞4時,可連帶著將引流管穿過瓣膜31,降低了質軟的引流管2穿過瓣膜31的難度。為保證密封效果,避免液體沿引流管2由第二孔121處流出,插入引流管2后,引流管2外壁與翻折的瓣膜31之間的接觸要足夠緊密,這就需要引流管2與孔套3內部的尺寸盡量近似,因此對引流管2穿過瓣膜31造成了障礙,通過采用孔塞4引導的方式,大大提高了引流管2的穿孔效率。錐臺形或錐形的插入部41,使得其可適用于不同尺寸的引流管2的穿孔操作。
[0026]內層11包括防水層112和柔性透氣層113,柔性透氣層113與患者皮膚接觸,其可為纖維布層,外層12為防水層112,防水層112為透明的塑料層。
[0027]袋體1下端設有排液口13,排液口13處設有塞子14。透明的外層12上設有刻度,以便觀察積液量,并從排液口13排出。
[0028]內層11與外層12之間設有連接內層11與外層12的隔斷15。隔斷15形狀為弧形,袋體1兩側的隔斷15之間還設置有開口朝向排液口13一側的弧形隔斷15,隔斷15為內層11與外層12熱壓形成的黏連結構,以阻斷液體回流。
[0029]第一孔111處設有底座5,底座5上設有若干瓣膜31,引流管2擠壓彎折瓣膜31并穿過底座5。底座5為硬度較大的板狀結構,其上靠近患者一側涂有黏膠,不使用時用薄膜覆蓋黏膠,使用時將底座與引流袋的內層連接并撕下薄膜,底座黏在患者傷口處,以對其進行定位。傳統的引流袋在使用前,底座上預留有供引流管2穿過的開孔,引流管直徑較大時,需要將開孔拓展至與引流管相應大小。本實施例中,引流管2穿過底座時,底座上的瓣膜31翻折并與引流管2相抵,可對引流管2進行限位,避免其移動造成患者不適,并避免引流管的移動導致其與第二孔121之間出現縫隙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術后防滲漏引流袋,包括袋體(1),所述袋體(1)包括內層(11)和外層(12),所述內層(11)和所述外層(12)組成容腔,所述內層(11)上設有第一孔(111),所述外層(12)上設有第二孔(121),引流管(2)穿過所述第一孔(111)和所述第二孔(12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孔(121)上設有孔套(3),所述孔套(3)內側設有若干瓣膜(31),所述引流管(2)穿過所述孔套(3)時所述瓣膜(31)向側部翻折并與所述引流管(2)外側壁接觸。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術后防滲漏引流袋,其特征在于:所述孔套(3)內截面形狀為圓形,所述孔套(3)內側設有四個或六個扇形的所述瓣膜(31)。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術后防滲漏引流袋,其特征在于:所述瓣膜(31)之間設有分隔縫(32),所述分隔縫(32)端部設有V形縫(33)。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術后防滲漏引流袋,其特征在于:所述孔套(3)包括向所述外層(12)外側延伸的環形...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梅雪琴,黃玉桃,嚴強,陳蘇紅,孫衛星,吳玉琴,
申請(專利權)人:湖州市中心醫院,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