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車載泄漏診斷裝置及燃油蒸發控制系統
本專利技術涉及車輛燃油蒸汽泄漏診斷
,尤其是涉及一種車載泄漏診斷裝置及燃油蒸發控制系統。
技術介紹
燃油蒸發控制系統通常由油箱總成、炭罐總成、灰濾器、炭罐脫附控制閥及其連接管路構成。如果燃油蒸發控制系統中任一零件出現泄漏,都會造成環境被污染。因此新出臺的排放法規已經明確要求配備車載自動診斷系統(OBD),以識別可能的泄漏并發出信號,進而將相應的數據提供給車載存儲器用于工廠執行離線診斷?,F有技術中公開了一種車輛燃料箱所用的泄漏探測系統,可在發動機關閉時利用油箱內自然真空引起壓力信號變化來診斷燃油系統是否有泄漏。盡管該系統檢測成本低,但只能在普通燃油車上使用,對于采用油箱隔離閥將油箱總成和燃油蒸發控制系統分離開的PHEV車型(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由于無法利用油箱內的自然真空,因此不可使用該系統。現有技術中還公開了用于機動車燃油系統密封性檢測的裝置,該裝置由葉片泵、電磁換向閥和參考孔板等結構組成,標定的邏輯是通過對比葉片泵穿過燃油系統與穿過參考孔板的電壓電流特征來判斷燃油系統是否發生泄漏。由于該裝置結構復雜、成本較高,因此適用范圍小。現有技術中還公開了一種通用型車載燃油系統泄漏檢測裝置,該裝置包括設有主動膜片的膜片泵、雙向通氣閥,以及設在雙向通氣閥內用于測量燃油系統壓力的壓力傳感器。但是該裝置的膜片泵包括電機、與電機同軸轉動的減速齒輪、與減速齒輪嚙合的凸輪組件。雖然可達到低成本的目的,但是組成的零件相對較多,不便裝置后期維修。 >
技術實現思路
為解決以上問題,本專利技術提供一種車載泄漏診斷裝置及燃油蒸發控制系統,該裝置主要特點是功能集成模塊化,以方便后期維修;保持裝置低成本條件下,其標定邏輯更簡單,該裝置可以在普通燃油車型和PHEV車型上使用。本專利技術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車載泄漏診斷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上端蓋、增壓泵組件、閥體、下端蓋、滑動浮子和微型彈簧,所述上端蓋固定設置在閥體頂端,所述下端蓋固定設置在閥體底端;所述上端蓋上設有第一管接頭,所述閥體上設有第二管接頭,所述第一管接頭與灰濾器相連,所述第二管接頭與炭罐大氣口相連;所述閥體內設有增壓泵腔室和石墨導管,所述增壓泵組件安裝在增壓泵腔室內,所述滑動浮子和微型彈簧安裝在石墨導管內;未得電時,增壓泵組件不工作,氣流從第一管接頭進入,直接經石墨導管側向孔流入第二管接頭的通路中;得電時,增壓泵組件工作,氣流從第一管接頭進入增壓泵組件,經增壓泵組件壓縮,氣流壓力克服微型彈簧的作用力,推動滑動浮子向上移動,經進氣管口、出氣管口和石墨導管側向孔后,流入第二管接頭的通路中。作為優選,所述上端蓋設有上端蓋焊接筋,所述上端蓋通過上端蓋焊接筋與閥體焊接,可實現第一管接頭和進氣管口連通。作為優選,所述下端蓋設有下端蓋焊接筋,所述下端蓋通過下端蓋焊接筋與閥體焊接,可實現出氣管口和石墨導管連通。作為優選,所述下端蓋設有隆起空腔是為實現氣流的光滑過渡,避免通氣壓降過高;所述下端蓋設有凹陷筋板是為了限制滑動浮子的行程。作為優選,所述石墨導管內壁和滑動浮子外壁間隙配合,配合間隙設定為0.08~0.05mm之間為最佳。作為優選,所述石墨導管側向孔中心線與石墨導管中心線垂直。作為優選,所述增壓泵組件包括電機和氣體壓縮機構,所述電機上設有電機正極導線和電機負極導線,所述氣體壓縮機構上設有進氣管口和出氣管口,其中出氣管口裝配有橡膠圈,出氣管口和正壓通氣口裝配后形成密封,防止氣體壓縮機構產生的正壓氣體和進氣管口連通。作為優選,所述線束接頭與電源相連,設有正極PIN針腳和負極PIN針腳,所述正極PIN針腳和電機正極導線連接,所述負極PIN針腳分別和電機負極導線連接。作為優選,所述閥體外部設有同車架相連接的安裝結構,安裝結構設計為自攻螺釘固定結構。作為優選,所述石墨導管上端設有彈簧導向筋板,所述石墨導管上端通過彈簧導向筋板與微型彈簧固定,既可以起到固定彈簧功能,又不影響氣流的通過。作為優選,所述滑動浮子上設有彈簧凹槽,內設有浮子減重內腔;所述滑動浮子采用自潤滑類型材料,所述微型彈簧一端設置在彈簧凹槽內。一種燃油蒸發控制系統,包括油箱總成和炭罐總成,其特征在于:還包括上述的車載泄漏診斷裝置,所述油箱總成和炭罐總成之間連接有常閉的油箱隔離閥;所述炭罐總成和車載泄漏診斷裝置之間連接有壓力傳感器;所述車載泄漏診斷裝置后部連接有灰濾器;所述炭罐總成的炭罐脫附口連接有脫附控制閥,發動機ECU通過線束接頭分別連接油箱隔離閥的壓力傳感器和電磁接頭、脫附控制閥、壓力傳感器及車載泄漏診斷裝置。一種燃油蒸發控制系統,包括油箱總成和炭罐總成,其特征在于:還包括上述的車載泄漏診斷裝置,所述油箱總成和炭罐總成之間連接有壓力傳感器,所述炭罐總成和車載泄漏診斷裝置直接相連,所述車載泄漏診斷裝置后部連接有灰濾器,所述炭罐總成的炭罐脫附口連接有脫附控制閥,發動機ECU(電子控制單元)通過線束接頭分別連接壓力傳感器、脫附控制閥和車載泄漏診斷裝置。本專利技術取得的有益效果是:1、本專利技術的車載泄漏診斷裝置,未得電時,微型彈簧推動滑動浮子下移,上端蓋的第一管接頭和閥體的第二管接頭直接連通,這樣炭罐直接和灰濾器連通,燃油蒸發控制系統的通氣壓降較小。2、本專利技術的車載泄漏診斷裝置,得電時增壓泵開始工作,氣流來自于灰濾器,經增壓泵壓縮后的氣流進入燃油蒸發控制系統內。因增壓泵輸出流量為恒定值,燃油蒸發系統內到達設定壓力時所需要的時間為一個基準值,因此可以預先設定或標準孔連接空油箱所到達一定壓力(通常為0.5~1.5kPa)時所用的時間為基準值;如果測試值大于基準值,則ECU判斷該系統泄漏,否則判斷該系統不泄漏。該判斷邏輯更簡單可靠。3、本專利技術的結構功能集成模塊化,以方便后期維修。附圖說明圖1為本專利技術的燃油蒸發系統車載泄漏診斷裝置的剖視圖(豎向);圖2為圖1的爆炸圖;圖3為上端蓋剖視圖(豎向);圖4為增壓泵組件結構示意圖;圖5為閥體結構示意圖;圖6為圖5的剖視圖;圖7為下端蓋結構示意圖;圖8為滑動浮子剖視圖(豎向);圖9為微型彈簧結構示意圖;圖10為本專利技術在PHEV車型燃油蒸發控制系統連接示意圖;圖11為本專利技術在普通車型燃油蒸發控制系統連接示意圖;圖12為本專利技術常態時的氣體流向示意圖;圖13為本專利技術在泄漏檢查時的氣體流向示意圖;圖中:10、上端蓋;11、第一管接頭;12、線束接頭;12a、正極PIN針腳;12b、負極PIN針腳;13、上端蓋焊接筋;20、增壓泵組件;21、電機;21a、電機正極導線;21b、電機負極導線;22、氣體壓縮機構;22a、進氣管口;22b、出氣管口;22c、橡膠圈;30、閥體;31、第二管接頭;32、彈簧導向筋板;33、增壓泵腔室;34、安裝結構;35、正壓通氣口;36、石墨導管;36a、石墨導管側向孔;40、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1.一種車載泄漏診斷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上端蓋、增壓泵組件、閥體、下端蓋、滑動浮子和微型彈簧,所述上端蓋固定設置在閥體頂端,所述下端蓋固定設置在閥體底端;所述上端蓋上設有與灰濾器相連的第一管接頭,所述閥體上設有與炭罐大氣口相連第二管接頭;所述閥體內設有增壓泵腔室和石墨導管,所述增壓泵組件安裝在增壓泵腔室內,所述滑動浮子和微型彈簧安裝在石墨導管內;/n未得電時,增壓泵組件不工作,氣流從第一管接頭進入,直接經石墨導管側向孔流入第二管接頭的通路中;得電時,增壓泵組件工作,氣流從第一管接頭進入增壓泵組件,經增壓泵組件壓縮,氣流壓力克服微型彈簧的作用力,推動滑動浮子向上移動,氣流經進氣管口、出氣管口和石墨導管側向孔后,流入第二管接頭的通路中。/n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車載泄漏診斷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上端蓋、增壓泵組件、閥體、下端蓋、滑動浮子和微型彈簧,所述上端蓋固定設置在閥體頂端,所述下端蓋固定設置在閥體底端;所述上端蓋上設有與灰濾器相連的第一管接頭,所述閥體上設有與炭罐大氣口相連第二管接頭;所述閥體內設有增壓泵腔室和石墨導管,所述增壓泵組件安裝在增壓泵腔室內,所述滑動浮子和微型彈簧安裝在石墨導管內;
未得電時,增壓泵組件不工作,氣流從第一管接頭進入,直接經石墨導管側向孔流入第二管接頭的通路中;得電時,增壓泵組件工作,氣流從第一管接頭進入增壓泵組件,經增壓泵組件壓縮,氣流壓力克服微型彈簧的作用力,推動滑動浮子向上移動,氣流經進氣管口、出氣管口和石墨導管側向孔后,流入第二管接頭的通路中。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車載泄漏診斷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端蓋設有上端蓋焊接筋,所述上端蓋通過上端蓋焊接筋與閥體焊接;所述下端蓋設有下端蓋焊接筋,所述下端蓋通過下端蓋焊接筋與閥體焊接。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車載泄漏診斷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端蓋上設有隆起空腔和凹陷筋板。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車載泄漏診斷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石墨導管內壁和滑動浮子外壁間隙配合,所述石墨導管的側向孔中心線與石墨導管中心線垂直。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車載泄漏診斷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壓泵組件包括電機和氣體壓縮機構,所述電機上設有電機正極導線和電機負極導線,所述氣體壓縮機構上設有進氣管口和出氣管口,其中所述出氣管口裝配有橡膠圈,所述出氣管口和正壓通氣口裝配后形成密...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黃運忠,吳曉飛,楊依,占祺,郭蓉貞,
申請(專利權)人:東風汽車集團有限公司,東風富士湯姆森調溫器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湖北;42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