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一種塵杯組件及具有其的吸塵器,包括:塵杯,其內開設有與外界連通的內腔;分離器,至少部分裝配于內腔中,且分離器的外壁與內腔的腔壁之間界定形成集塵空間;以及阻隔件,配接于分離器上,且將集塵空間分割形成相互連通的分離腔與集塵腔;其中,阻隔件包括沿周向配接于分離器的外周的阻擋部及引導部,阻擋部包括位于同一圓周且分離設置的首端與尾端,引導部與首端與尾端中一者連接,且引導部與阻擋部傾斜設置呈位于分離后灰塵的旋轉路徑上;分離腔內分離產生的灰塵在引導部的作用下沉積,并在阻擋部的作用下阻留于集塵腔內。由于阻隔件的阻隔作用,在旋風的揚塵作用下不易從集塵腔再次進入分離腔內,從而提高了氣塵的分離效果。
Dust cup assembly and vacuum cleaner with it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塵杯組件及具有其的吸塵器
本技術涉及吸塵器
,特別是涉及一種塵杯組件及具有其的吸塵器。
技術介紹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吸塵器在日常生活中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應用。其中,手持式吸塵器由于體型小巧,攜帶及使用較為方便,得到了較為廣泛的應用。傳統的手持式吸塵器,分離后的灰塵容易在旋風的揚塵作用下被揚起再次分離,從而導致手持式吸塵器的氣塵分離效果差。
技術實現思路
基于此,有必要針對傳統手持式吸塵器氣塵分離效果差的問題,提供一種分離效果較好的塵杯組件及具有其的手持式吸塵器。一種塵杯組件,包括:塵杯,其內開設有與外界連通的內腔;分離器,至少部分裝配于所述內腔中,且所述分離器的外壁與所述內腔的腔壁之間界定形成集塵空間;以及阻隔件,配接于所述分離器上,且將所述集塵空間分割形成相互連通的分離腔與集塵腔;其中,所述阻隔件包括沿周向配接于所述分離器的外周的阻擋部及引導部,所述阻擋部包括位于同一圓周且分離設置的首端與尾端,所述引導部與所述首端與所述尾端中一者連接,且所述引導部與所述阻擋部傾斜設置呈位于分離后灰塵的旋轉路徑上;所述分離腔內分離產生的灰塵在所述引導部的作用下沉積,并在所述阻擋部的作用下阻留于所述集塵腔內。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分離器上開設進氣口、進風口、出風口以及連通于所述進風口與所述出風口之間的氣流通道;所述進氣口與所述進風口均位于所述分離腔內,且所述進氣口連通于外界與所述分離腔之間用于形成切向氣流;所述分離腔內分離產生的氣體經所述進風口進入所述氣流通道內并由與所述出風口排出。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阻擋部的尾端與首端沿旋風方向依次設置,所述引導部設置于所述尾端。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引導部與所述首端之間形成灰塵入口。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阻隔件密封設置于所述分離器與所述塵杯之間。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阻隔件的內周側固定連接于所述分離器上,所述阻隔件的外周側與所述塵杯的內壁之間過盈配合。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阻隔件包括第一阻隔部與第二阻隔部,所述第一阻隔部的內周側與所述分離器固定連接,所述第二阻隔部配接于所述第一阻隔部的外周側且與所述塵杯的內壁之間過盈配合;其中,所述第一阻隔部的硬度大于所述第二阻隔部的硬度。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第二阻隔部由軟質材料形成。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塵杯包括用于拆卸所述分離器的拆卸口,沿所述分離器的拆卸方向上所述拆卸口位于所述阻隔件的下游。一種吸塵器,包括如上述任一項所述的塵杯組件。上述塵杯組件及吸塵器,分離腔內分離產生的灰塵沿阻隔件由分離腔沉積并阻留于集塵腔內,由于阻隔件的阻隔作用,在旋風的揚塵作用下不易從集塵腔再次進入分離腔內,從而提高了氣塵的分離效果。附圖說明圖1為本技術一實施例提供的塵杯組件的裝配圖;圖2為圖1中所示的塵杯組件的爆炸圖;圖3為圖1中所示的塵杯組件在將分離器從塵杯中取出時的結構圖;圖4為本技術另一實施例提供的塵杯組件的分離器與阻隔件的裝配圖;圖5為圖4中所示的實施例提供的塵杯組件的結構圖;圖6為圖5中所示的塵杯組件在將分離器從塵杯中取出時的結構圖;圖7為圖5中所示的塵杯組件的爆炸圖。塵杯組件100塵杯10第一開口12內腔13分離器20進氣口21進風口22出風口23氣流通道24分離主體25過濾件26集塵空間30分離腔31集塵腔32阻隔件40第一阻隔部42第二阻隔部43灰塵入口端44灰塵出口端45阻擋部46首端461尾端462第一阻擋部463第二阻擋部464引導部47第一引導部471第二引導部472灰塵入口50具體實施方式為了便于理解本技術,下面將參照相關附圖對本技術進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圖中給出了本技術的較佳實施例。但是,本技術可以以許多不同的形式來實現,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實施例。相反地,提供這些實施例的目的是使對本技術的公開內容的理解更加透徹全面。需要說明的是,當元件被稱為“固定于”另一個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個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當一個元件被認為是“連接”另一個元件,它可以是直接連接到另一個元件或者可能同時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術語“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類似的表述只是為了說明的目的。除非另有定義,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術和科學術語與屬于本技術的
的技術人員通常理解的含義相同。本文中在本技術的說明書中所使用的術語只是為了描述具體的實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術。本文所使用的術語“及/或”包括一個或多個相關的所列項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組合。參閱圖1,本技術一實施例提供一種吸塵器,包括主體(圖未示)與塵杯組件100,塵杯組件100與主體連接,主體包括外殼、電機及葉片。其中,電機及葉片收容于外殼內,葉片與電機的驅動軸連接,塵杯組件100與外殼連接。在吸塵過程中,電機旋轉帶動葉片旋轉產生負壓,外界帶塵氣體在負壓的作用下被吸入塵杯組件100內,進入塵杯組件100內的帶塵氣體在電機產生的旋風作用下形成旋轉氣流,并在離心力的作用下實現氣塵分離。參閱圖1及圖2,塵杯組件100包括塵杯10及分離器20,塵杯10內開設有內腔13,內腔13具有與外界連通的開口(圖未示),分離器20從開口至少部分裝配于內腔內,分離器20的外壁與內腔13的腔壁之間界定形成集塵空間30。具體地,分離器20上開設有進氣口21、進風口22、出風口23以及氣流通道24,進氣口21連通于外界與集塵空間30之間用于形成切向氣流,進風口22連通于集塵空間30與氣流通道24的入口端,氣流通道24的出口端與出風口23連通。在電機帶動葉片旋轉產生的負壓作用下,帶塵氣體從進氣口21沿切向進入集塵空間30內(進氣口21具有改變帶塵氣體方向的作用,外界帶塵氣體在通過進氣口21進入集塵空間30時,帶塵氣體的方向改變為沿分離器20的切向),并在電機所產生的旋風作用下形成旋轉氣流,并在離心力的作用下實現氣塵分離,分離后灰塵聚集在集塵空間30,分離后氣體經過進風口22流向氣流通道24,并通過出風口23流向外界。可以理解地,在另一些實施例中,分離器20也可以不以上述方式設置,在此不作限定。塵杯組件100還包括阻隔件40,阻隔件40配接于分離器20上,且將集塵空間30分割形成相互連通的分離腔31與集塵腔32,分離腔31與進氣口21及進風口22直接連通,集塵腔32通過分離腔31與進氣口21及進風口22間接連通,分離腔31分離產生的灰塵沿阻隔件40由分離腔31沉積并阻留于集塵腔32內。由于阻隔件40將集塵空間30分割形成相互連通的分離腔31與集塵腔32,則在吸塵器工作時,分離后的灰塵首先進入分離腔31,并在阻隔件40的引導作用下進入集塵腔32,而灰塵進入集塵腔32后由于阻隔件40的阻隔作用沉積并阻留于集塵腔32內,在旋風的揚塵作用下不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1.一種塵杯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n塵杯(10),其內開設有與外界連通的內腔(13);/n分離器(20),至少部分裝配于所述內腔(13)中,且所述分離器(20)的外壁與所述內腔(13)的腔壁之間界定形成集塵空間(30);以及/n阻隔件(40),配接于所述分離器(20)上,且將所述集塵空間(30)分割形成相互連通的分離腔(31)與集塵腔(32);/n其中,所述阻隔件(40)包括沿周向配接于所述分離器(20)的外周的阻擋部(46)及引導部(47),所述阻擋部(46)包括位于同一圓周且分離設置的首端(461)與尾端(462),所述引導部(47)與所述首端(461)與所述尾端(462)中一者連接,且所述引導部(47)與所述阻擋部(46)傾斜設置呈位于分離后灰塵的旋轉路徑上;/n所述分離腔(31)內分離產生的灰塵在所述引導部(47)的作用下沉積,并在所述阻擋部(46)的作用下阻留于所述集塵腔(32)內。/n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塵杯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塵杯(10),其內開設有與外界連通的內腔(13);
分離器(20),至少部分裝配于所述內腔(13)中,且所述分離器(20)的外壁與所述內腔(13)的腔壁之間界定形成集塵空間(30);以及
阻隔件(40),配接于所述分離器(20)上,且將所述集塵空間(30)分割形成相互連通的分離腔(31)與集塵腔(32);
其中,所述阻隔件(40)包括沿周向配接于所述分離器(20)的外周的阻擋部(46)及引導部(47),所述阻擋部(46)包括位于同一圓周且分離設置的首端(461)與尾端(462),所述引導部(47)與所述首端(461)與所述尾端(462)中一者連接,且所述引導部(47)與所述阻擋部(46)傾斜設置呈位于分離后灰塵的旋轉路徑上;
所述分離腔(31)內分離產生的灰塵在所述引導部(47)的作用下沉積,并在所述阻擋部(46)的作用下阻留于所述集塵腔(32)內。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塵杯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離器(20)上開設進氣口(21)、進風口(22)、出風口(23)以及連通于所述進風口(22)與所述出風口(23)之間的氣流通道(24);
所述進氣口(21)與所述進風口(22)均位于所述分離腔(31)內,且所述進氣口(21)連通于外界與所述分離腔(31)之間用于形成切向氣流;
所述分離腔(31)內分離產生的氣體經所述進風口(22)進入所述氣流通道(24)內并由與所述出風口(23)排出。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塵杯組...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陳閃毅,陳勇,任敏,黃月林,李吉,王德旭,李錦坤,
申請(專利權)人: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廣東;44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