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一種可活動伸縮的包袋,屬于手提包技術領域,包括第一包身和包帶,第一包身為一筒體,第一包身的兩側連續且并列設置多個固定環,包帶的兩端分別設置有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均可活動貫穿固定環,第一包身的底部設置有第二包身,第二包身的頂部和第一包身的底部可拆卸連接,第二包身的外側設置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通過摁扣連接,包帶的長度可根據背戴方式進行調節,由于固定環和包帶間的相互滑動,第一包身的形狀也可改變,可整體彎曲伸縮,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包內結構簡單,因此節省了材料,進而節約了成本,同時也增加了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趣味性,避免消費者產生審美疲勞。
A flexible bag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可活動伸縮的包袋
本技術屬于手提包
,尤其涉及一種可活動伸縮的包袋。
技術介紹
隨著社會物質文化的豐富發展,人們擁有了更多的個性化需求,對生活用品的追求也不斷的提高,手提包(有時也稱手袋、手包或包袋等)已經成為人們特別是女士們出行的必備物品之一,現在大部分女生都擁有許多不同款式的包袋,方便外出時選擇攜帶,目前,市面上的包袋各式各樣,大多包袋包內的結構復雜,包身外形結構卻死板、單一,既浪費了材料增加成本又缺乏趣味性。
技術實現思路
針對背景中的問題,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可活動伸縮的包袋。為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提供了一種可活動伸縮的包袋,包括第一包身和包帶,所述第一包身為一筒體,第一包身的兩側均連續且并列設置有多個固定環,所述固定環的軸線方向和第一包身的軸線方向相互平行,所述包帶的兩端分別設置有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所述第一端部和所述第二端部均可活動貫穿固定環,第一包身的底部設置有第二包身,所述第二包身的底部設置有開口,第二包身內部通過開口和外界相通,第二包身的頂部和第一包身的底部可拆卸連接,第二包身的外側設置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分別可活動貫穿第一通孔以及第二通孔,第一端部設置有摁扣子扣,第二端部設置有和摁扣子扣相互匹配的摁扣母扣,第一端部通過摁扣子扣和摁扣母扣的配合與第二端部連接。為了增加第一包身和第二包身連接以及拆卸的便利性,可采取的第一種實施方式,所述第一包身的底部周邊設置有第一拉鏈鏈帶,第二包身的頂部設置有和第一拉鏈鏈帶相互匹配的第二拉鏈鏈帶,第一包身通過第一拉鏈鏈帶和所述第二拉鏈鏈帶的配合與第二包身相互連接。為了增加第一包身和第二包身連接以及拆卸的便利性,可采取的第二種實施方式,所述第一包身的底部周邊設置有魔術貼子貼,第二包身的頂部設置有魔術貼母貼,第一包身通過魔術貼子貼和魔術貼母貼的配合與第二包身相互連接。為了增加本技術包帶的強度,所述包帶設置有加強繩,所述加強繩螺旋纏繞于包帶的外表面,加強繩的材質為聚酰胺。為了增加本技術第二包身的結構穩定型,進而增加支撐第一包身的穩定性,所述第二包身的底部周邊邊緣設置有凸環。為了增加本技術第一包身的結構穩定性,使其放置時能適應多種造型,所述第一包身包括第一面層、第二面層和第三面層,所述第一面層設置于第一包身的內側,所述第二面層設置于第一包身的外側,所述第二面層設置于第一面層和第三面層之間。為了增加本技術第一包身的防水性能以及耐磨性,所述第一面層表面均勻設置有聚氨酯,第三面層的表面均勻設置有熱塑性聚氨酯。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技術的有益效果有:本技術的一種可活動伸縮的包袋包括第一包身和包帶,第一包身為一筒體,通過在第一包身的兩側連續且并列設置多個固定環,固定環的軸線方向和第一包身的軸線方向相互平行,包帶的兩端分別設置有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均可活動貫穿固定環,第一包身的底部設置有第二包身,第二包身的底部設置有開口,第二包身內部通過開口和外界相通,第二包身的頂部和第一包身的底部可拆卸連接,第二包身的外側設置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分別可活動貫穿第一通孔以及第二通孔,第一端部設置有摁扣子扣,第二端部設置有和摁扣子扣相互匹配的摁扣母扣,第一端部通過摁扣子扣和摁扣母扣的配合與第二端部連接,包帶的長度可根據背戴方式進行調節,由于固定環和包帶間的相互滑動,第一包身的形狀也可改變,可整體彎曲伸縮,綜上所述,本技術包內結構簡單,因此節省了材料,進而節約了成本,同時也增加了本技術的趣味性,避免消費者產生審美疲勞。附圖說明圖1是本技術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技術俯視的結構示意圖。圖3是本技術第一種實施方式的結構示意圖。圖4是本技術第二種實施方式的結構示意圖。圖5是本技術第一面層、第二面層和第三面層連接的結構示意圖。圖6是本技術包帶的結構示意圖。附圖中標記:1、第一包身;2、包帶;3、固定環;4、第一端部;5、第二端部;6、第二包身;7、開口;8、第一通孔;9、第二通孔;10、摁扣子扣;11、摁扣母扣;12、第一拉鏈鏈帶;13、第二拉鏈鏈帶;14、魔術貼子貼;15、魔術貼母貼;16、加強繩;17、凸環;18、第一面層;19、第二面層;20、第三面層;21、聚氨酯;22、熱塑性聚氨酯。具體實施方式為了使本技術的技術方案更加明白,結合以下實例對本技術進行進一步的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技術,并不用于限定本技術。參照附圖,本技術的一種可活動伸縮的包袋,包括第一包身1和包帶2,所述第一包身1為一筒體,第一包身1的兩側均連續且并列設置有多個固定環3,所述固定環3的軸線方向和第一包身1的軸線方向相互平行,所述包帶2的兩端分別設置有第一端部4和第二端部5,所述第一端部4和所述第二端部5均可活動貫穿固定環3,第一包身1的底部設置有第二包身6,所述第二包身6的底部設置有開口7,第二包身6內部通過開口7和外界相通,第二包身6的頂部和第一包身1的底部可拆卸連接,第二包身6的外側設置有第一通孔8和第二通孔9,第一端部4和第二端部5分別可活動貫穿第一通孔8以及第二通孔9,第一端部4設置有摁扣子扣10,第二端部5設置有和摁扣子扣10相互匹配的摁扣母扣11,第一端部4通過摁扣子扣10和摁扣母扣11的配合與第二端部5連接,第一端部4的摁扣子扣10設置有多組,將第二端部5的摁扣母扣11和第一端部4上不同的摁扣子扣10進行連接,可實現對本技術包帶2長度的調節,第一包身1可隨意彎曲而且不影響包帶2,第二包身6和第一包身1可拆卸連接,增加了第一包身1和第二包身6連接以及拆卸的便利性。進一步的,所述第一包身1的底部周邊設置有第一拉鏈鏈帶12,第二包身6的頂部設置有和第一拉鏈鏈帶12相互匹配的第二拉鏈鏈帶13,第一包身1通過第一拉鏈鏈帶12和所述第二拉鏈鏈帶13的配合與第二包身6相互連接,通過拉鏈連接第一包身1和第二包身6增加了第一包身1和第二包身6連接的穩定性。進一步的,所述第一包身1的底部周邊設置有魔術貼子貼14,第二包身6的頂部設置有魔術貼母貼15,第一包身1通過魔術貼子貼14和魔術貼母貼15的配合與第二包身6相互連接,通過魔術貼連接第一包身1和第二包身6,增加了第一包身1和第二包身6連接以及拆卸的便利性。進一步的,所述包帶2設置有加強繩16,所述加強繩16螺旋纏繞于包帶2的外表面,加強繩16的材質為聚酰胺,能有效增加本技術包帶2的強度,有效延長本技術的使用壽命。進一步的,所述第二包身6的底部周邊邊緣設置有凸環17,凸環17增加了第二包身6的結構穩定性,同時也增加了第二包身6同放置面間的接觸面積,進而增加了本技術擺放的穩定性。進一步的,所述第一包身1包括第一面層18、第二面層19和第三面層20,所述第一面層18設置于第一包身1的內側,所述第二面層19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1.一種可活動伸縮的包袋,包括第一包身(1)和包帶(2),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包身(1)為一筒體,第一包身(1)的兩側均連續且并列設置有多個固定環(3),所述固定環(3)的軸線方向和第一包身(1)的軸線方向相互平行,所述包帶(2)的兩端分別設置有第一端部(4)和第二端部(5),所述第一端部(4)和所述第二端部(5)均可活動貫穿固定環(3),第一包身(1)的底部設置有第二包身(6),所述第二包身(6)的底部設置有開口(7),第二包身(6)內部通過開口(7)和外界相通,第二包身(6)的頂部和第一包身(1)的底部可拆卸連接,第二包身(6)的外側設置有第一通孔(8)和第二通孔(9),第一端部(4)和第二端部(5)分別可活動貫穿第一通孔(8)以及第二通孔(9),第一端部(4)設置有摁扣子扣(10),第二端部(5)設置有和摁扣子扣(10)相互匹配的摁扣母扣(11),第一端部(4)通過摁扣子扣(10)和摁扣母扣(11)的配合與第二端部(5)連接。/n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可活動伸縮的包袋,包括第一包身(1)和包帶(2),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包身(1)為一筒體,第一包身(1)的兩側均連續且并列設置有多個固定環(3),所述固定環(3)的軸線方向和第一包身(1)的軸線方向相互平行,所述包帶(2)的兩端分別設置有第一端部(4)和第二端部(5),所述第一端部(4)和所述第二端部(5)均可活動貫穿固定環(3),第一包身(1)的底部設置有第二包身(6),所述第二包身(6)的底部設置有開口(7),第二包身(6)內部通過開口(7)和外界相通,第二包身(6)的頂部和第一包身(1)的底部可拆卸連接,第二包身(6)的外側設置有第一通孔(8)和第二通孔(9),第一端部(4)和第二端部(5)分別可活動貫穿第一通孔(8)以及第二通孔(9),第一端部(4)設置有摁扣子扣(10),第二端部(5)設置有和摁扣子扣(10)相互匹配的摁扣母扣(11),第一端部(4)通過摁扣子扣(10)和摁扣母扣(11)的配合與第二端部(5)連接。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可活動伸縮的包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包身(1)的底部周邊設置有第一拉鏈鏈帶(12),第二包身(6)的頂部設置有和第一拉鏈鏈帶(12)相互匹配的第二拉鏈鏈帶(13),第一包身(1)通過第一拉鏈鏈帶(12)和所述第二拉鏈鏈帶(13)的配合...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王淼,李雪梅,范思宇,
申請(專利權)人:北京服裝學院,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北京;11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