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能夠全向移動的升降平臺,包括底座、萬向輪、升降桿、工作臺、橡膠防撞套、電機和內螺紋桿,所述底座的下方均布設置有四個固定座,制動腳踏板上設置有凸起;所述底座上設置有第一滑槽,第二安裝座的上方連接有第二滑塊;所述工作臺下方的左右兩側均設置有第二滑槽,第二滑塊的上方設置在第二滑槽上;所述工作臺上安裝有第一防護架和第二防護架;所述底座下方的中間安裝有電機,電機的上方插接有轉軸,第一齒輪的上方右側嚙合連接有第二齒輪,第二齒輪套接在外螺紋桿上。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通過設置的橡膠防撞套能夠防止施工時第一防護架和第二防護架碰撞到墻面,損壞墻面的玻璃、鋁板或者石材幕墻。
A lifting platform that can move in all directions
【技術實現(xiàn)步驟摘要】
一種能夠全向移動的升降平臺
本技術涉及升降平臺領域,具體是一種能夠全向移動的升降平臺。
技術介紹
升降平臺是一種垂直升降人員或者貨物的機械平臺設備,常用于工地施工和應急救援,由于升降平臺一般體積和重量均較大,移動起來耗時耗力,不是特別方便,因此大多數(shù)的升降平臺底部均安裝有滑輪或者萬向輪,使升降平臺能夠向不同的方向移動。升降平臺上為了更加安全均設置有金屬防護架,但現(xiàn)有的升降平臺在使用過程中,金屬防護架容易碰撞到墻面,容易損壞墻面上安裝的玻璃、鋁板或者石材幕墻,造成一定的經濟損失,而且一般使用的現(xiàn)場施工環(huán)境比較簡陋,升降平臺上的工作人員經常會被雨淋或者被烈日暴曬,工作環(huán)境不夠舒適。
技術實現(xiàn)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夠全向移動的升降平臺,以解決上述
技術介紹
中提出的問題。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技術提供如下技術方案:一種能夠全向移動的升降平臺,包括底座、萬向輪、升降桿、工作臺、橡膠防撞套、電機和內螺紋桿,所述底座的下方均布設置有四個固定座,固定座的下方連接有第一支撐桿,第一支撐桿的下方設置有第一限位塊,第一支撐桿上設置有彈簧,第一支撐桿的下方連接有第二支撐桿,第二支撐桿內設置有安裝槽,第一限位塊設置在安裝槽內,第二支撐桿的下方安裝有萬向輪,萬向輪上設置有制動腳踏板,制動腳踏板上設置有凸起;所述底座上設置有第一滑槽,第一滑槽的左右兩側上設置有第一滑塊,第一滑塊上均安裝有第一安裝座,第一安裝座上均連接有升降桿,左右兩側的升降桿之間交錯設置,左右兩側的升降桿交錯位置通過銷軸活動連接,兩根升降桿的上方均連接有第二安裝座,第二安裝座的上方連接有第二滑塊;所述工作臺下方的左右兩側均設置有第二滑槽,第二滑塊的上方設置在第二滑槽上;所述工作臺上安裝有第一防護架和第二防護架,第一防護架豎直安裝,第二防護架水平安裝,第一防護架和第二防護架上均套接有橡膠防撞套;所述底座下方的中間安裝有電機,電機的上方插接有轉軸,轉軸的上方安裝有第一齒輪,第一齒輪的上方右側嚙合連接有第二齒輪,第二齒輪套接在外螺紋桿上;所述工作臺上方的中間設置有防護門,右側最上方的第二防護架的上方中間安裝有第四支撐桿,第四支撐桿的上方連接有第二限位塊,第四支撐桿的上方套接有轉動環(huán)。作為本技術的進一步方案:所述工作臺的前后兩側中間設置有第三滑槽,第三滑槽的左右兩側均設置有第三滑塊,第三滑塊上連接有第三支撐桿,第三支撐桿的上方安裝有折疊防水布。作為本技術的進一步方案:所述外螺紋桿的左右兩側均連接有內螺紋桿,內螺紋桿遠離第二齒輪的一側均連接在連接桿上,連接桿的前后兩側均與第一滑塊連接。作為本技術的進一步方案:所述防護門的中間設置有把手,左右兩側的防護門相互遠離的一側與第一防護架之間通過鉸鏈連接。作為本技術的再進一步方案:所述轉動環(huán)的右側設置有照明燈,轉動環(huán)的上方中間設置有緊固閥,左側最上方的第二防護架的上方中間安裝有控制器,控制器與電機、照明燈之間均通過導線電連接。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技術通過設置的橡膠防撞套能夠防止施工時第一防護架和第二防護架碰撞到墻面,損壞墻面的玻璃、鋁板或者石材幕墻;通過設置的轉動環(huán)能夠使照明燈進行不同的方向進行旋轉,結構簡單,操作方便;通過設置的防水布能夠為工作人員進行擋雨和遮陽,使工作人員更加舒適;通過設置的凸起能夠防止工作人員用腳踩制動腳踏板時打滑。附圖說明圖1為一種能夠全向移動的升降平臺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一種能夠全向移動的升降平臺中底座的俯視結構示意圖。圖3為一種能夠全向移動的升降平臺中連接桿和內螺紋桿之間連接的結構示意圖。圖中:1、底座;2、固定座;3、第一支撐桿;4、彈簧;5、第一限位塊;6、第二支撐桿;7、安裝槽;8、萬向輪;9、制動腳踏板;10、第一滑槽;11、凸起;12、第一滑塊;13、第一安裝座;14、升降桿;15、銷軸;16、第二安裝座;17、第二滑塊;18、第二滑槽;19、工作臺;20、第三滑槽;21、第三滑塊;22、第三支撐桿;23、防水布;24、第一防護架;25、第二防護架;26、橡膠防撞套;27、防護門;28、把手;29、鉸鏈;30、控制器;31、第四支撐桿;32、第二限位塊;33、轉動環(huán);34、照明燈;35、電機;36、轉軸;37、連接桿;38、第一齒輪;39、第二齒輪;40、外螺紋桿;41、內螺紋桿。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專利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詳細地說明。請參閱圖1-3,一種能夠全向移動的升降平臺,包括底座1、萬向輪8、升降桿14、工作臺19、橡膠防撞套26、電機35和內螺紋桿41;所述底座1的下方均布設置有四個固定座2,固定座2的下方連接有第一支撐桿3,第一支撐桿3的下方設置有第一限位塊5,第一支撐桿3上設置有彈簧4,第一支撐桿3的下方連接有第二支撐桿6,第二支撐桿6內設置有安裝槽7,第一限位塊5設置在安裝槽7內,第二支撐桿6的下方安裝有萬向輪8,萬向輪8上設置有制動腳踏板9,制動腳踏板9上設置有凸起11,通過設置凸起11能夠防止工作人員用腳踩制動腳踏板9時打滑。所述底座1上設置有第一滑槽10,第一滑槽10的左右兩側上設置有第一滑塊12,第一滑塊12上均安裝有第一安裝座13,第一安裝座13上均連接有升降桿14,左右兩側的升降桿14之間交錯設置,左右兩側的升降桿14交錯位置通過銷軸15活動連接,兩根升降桿14的上方均連接有第二安裝座16,第二安裝座16的上方連接有第二滑塊17。所述工作臺19下方的左右兩側均設置有第二滑槽18,第二滑塊17的上方設置在第二滑槽18上,工作臺19的前后兩側中間設置有第三滑槽20,第三滑槽20的左右兩側均設置有第三滑塊21,第三滑塊21上連接有第三支撐桿22,第三支撐桿22的上方安裝有折疊防水布23,通過設置防水布23能夠為工作臺19上的工作人員擋雨和遮陽。所述工作臺19上安裝有第一防護架24和第二防護架25,第一防護架24豎直安裝,第二防護架25水平安裝,第一防護架24和第二防護架25上均套接有橡膠防撞套26,通過設置橡膠防撞套26能夠防止施工過程中,第一防護架24和第二防護架25碰撞到墻面,損壞墻面的玻璃、鋁板或者石材幕墻。所述底座1下方的中間安裝有電機35,電機35的上方插接有轉軸36,轉軸36的上方安裝有第一齒輪38,第一齒輪38的上方右側嚙合連接有第二齒輪39,第二齒輪39套接在外螺紋桿40上,外螺紋桿40的左右兩側均連接有內螺紋桿41,內螺紋桿41遠離第二齒輪39的一側均連接在連接桿37上,連接桿37的前后兩側均與第一滑塊12連接。所述工作臺19上方的中間設置有防護門27,防護門27的中間設置有把手28,左右兩側的防護門27相互遠離的一側與第一防護架24之間通過鉸鏈29連接,右側最上方的第二防護架25的上方中間安裝有第四支撐桿31,第四支撐桿31的上方連接有第二限位塊32,第四支撐桿31的上方套接有轉動環(huán)33,轉動環(huán)33的右側設置有照明燈34,轉動環(huán)33的上方中間設置有緊固閥42,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1.一種能夠全向移動的升降平臺,包括底座(1)、萬向輪(8)、升降桿(14)、工作臺(19)、橡膠防撞套(26)、電機(35)和內螺紋桿(4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的下方均布設置有四個固定座(2),固定座(2)的下方連接有第一支撐桿(3),第一支撐桿(3)的下方設置有第一限位塊(5),第一支撐桿(3)上設置有彈簧(4),第一支撐桿(3)的下方連接有第二支撐桿(6),第二支撐桿(6)內設置有安裝槽(7),第一限位塊(5)設置在安裝槽(7)內,第二支撐桿(6)的下方安裝有萬向輪(8),萬向輪(8)上設置有制動腳踏板(9),制動腳踏板(9)上設置有凸起(11);所述底座(1)上設置有第一滑槽(10),第一滑槽(10)的左右兩側上設置有第一滑塊(12),第一滑塊(12)上均安裝有第一安裝座(13),第一安裝座(13)上均連接有升降桿(14),左右兩側的升降桿(14)之間交錯設置,左右兩側的升降桿(14)交錯位置通過銷軸(15)活動連接,兩根升降桿(14)的上方均連接有第二安裝座(16),第二安裝座(16)的上方連接有第二滑塊(17);所述工作臺(19)下方的左右兩側均設置有第二滑槽(18),第二滑塊(17)的上方設置在第二滑槽(18)上;所述工作臺(19)上安裝有第一防護架(24)和第二防護架(25),第一防護架(24)豎直安裝,第二防護架(25)水平安裝,第一防護架(24)和第二防護架(25)上均套接有橡膠防撞套(26);所述底座(1)下方的中間安裝有電機(35),電機(35)的上方插接有轉軸(36),轉軸(36)的上方安裝有第一齒輪(38),第一齒輪(38)的上方右側嚙合連接有第二齒輪(39),第二齒輪(39)套接在外螺紋桿(40)上;所述工作臺(19)上方的中間設置有防護門(27),右側最上方的第二防護架(25)的上方中間安裝有第四支撐桿(31),第四支撐桿(31)的上方連接有第二限位塊(32),第四支撐桿(31)的上方套接有轉動環(huán)(33)。/n...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能夠全向移動的升降平臺,包括底座(1)、萬向輪(8)、升降桿(14)、工作臺(19)、橡膠防撞套(26)、電機(35)和內螺紋桿(4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的下方均布設置有四個固定座(2),固定座(2)的下方連接有第一支撐桿(3),第一支撐桿(3)的下方設置有第一限位塊(5),第一支撐桿(3)上設置有彈簧(4),第一支撐桿(3)的下方連接有第二支撐桿(6),第二支撐桿(6)內設置有安裝槽(7),第一限位塊(5)設置在安裝槽(7)內,第二支撐桿(6)的下方安裝有萬向輪(8),萬向輪(8)上設置有制動腳踏板(9),制動腳踏板(9)上設置有凸起(11);所述底座(1)上設置有第一滑槽(10),第一滑槽(10)的左右兩側上設置有第一滑塊(12),第一滑塊(12)上均安裝有第一安裝座(13),第一安裝座(13)上均連接有升降桿(14),左右兩側的升降桿(14)之間交錯設置,左右兩側的升降桿(14)交錯位置通過銷軸(15)活動連接,兩根升降桿(14)的上方均連接有第二安裝座(16),第二安裝座(16)的上方連接有第二滑塊(17);所述工作臺(19)下方的左右兩側均設置有第二滑槽(18),第二滑塊(17)的上方設置在第二滑槽(18)上;所述工作臺(19)上安裝有第一防護架(24)和第二防護架(25),第一防護架(24)豎直安裝,第二防護架(25)水平安裝,第一防護架(24)和第二防護架(25)上均套接有橡膠防撞套(26);所述底座(1)下方的中間安裝有電機(35),電機(35)的上方插接有轉軸(36),轉軸(36)的上方安裝有第一齒輪(38),第一齒輪...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fā)人員:安甫,王成凱,占露露,孫超,許津源,
申請(專利權)人:徐州和勝重工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江蘇;32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fā)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