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濕煙氣除霧收水一體化裝置,包括脫硫塔,脫硫塔內設有除霧收水區,除霧收水區下方設置有脫硫噴淋單元,在除霧收水區內設置若干層冷凝器,在每層冷凝器下方設置一層湍流板,脫硫塔內除霧收水區與脫硫噴淋單元之間設置有積液層;脫硫塔外設有冷卻塔,冷卻塔的低溫冷凝液供液口通過冷凝泵與各層冷凝器上端的冷凝入液口連通連接,冷凝器的冷凝出液口通過管路與冷卻塔的冷凝液回液口連通連接。采用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可有效提高煙氣冷凝過程換熱系數,降低排煙濕度并將煙氣所帶水分回收利用,同時冷凝器在冷凝過程利用冷凝液滴在其表面冷凝形成的水膜進行自清洗,大幅降低煙氣冷凝裝置體積及運行能耗。
Integrated device of wet flue gas demisting and water collection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濕煙氣除霧收水一體化裝置
本技術涉及資源與環境保護領域,特別是一種濕煙氣除霧收水一體化裝置。
技術介紹
國內絕大多數燃煤電廠及其它工業煙氣在排放前都進行了濕法脫硫凈化處理。濕法脫硫裝置排放尾氣排放溫度為45℃-55℃為飽和濕煙氣,煙氣中含有大量水蒸汽,并攜帶大量殘余溶解性鹽、SO3、凝膠粉塵、顆粒物等。高溫濕煙氣進入大氣環境中,與低溫環境空氣接觸換熱,水蒸汽迅速冷凝生成大量凝結水滴,產生較為明顯的白煙現象。大量的白色煙羽不僅造成視覺污染,同時還會增加濕煙氣的密度,導致攜帶大量污染物的濕煙氣在排煙口富集沉降、累積,不利于煙氣中污染物的擴算。在冬季低溫、高濕環境下,還會進一步加劇區域性霧霾的產生。同時,濕法脫硫尾氣還向環境中排放大量的人為蒸發水分,以300MW燃煤發電機組為例,濕法脫硫系統每小時消耗水120m3/h,包括原煙氣帶水分71.8m3/h、脫硫系統補水40m3/h,以年運行時間為8000小時計,則一臺300MW機組年耗水量為100萬噸。按照燃燒噸煤排放煙氣10000Nm3/t、濕煙氣所含水分112g/Nm3估算,每燃燒1噸煤,濕煙氣帶走水份約1噸,主要包括煤中原始含水、脫硫補充水。2014-2017年全國年消耗煤34-37億噸,則燃煤鍋爐煙氣脫硫裝置每年排入大氣的水份高達三十多億噸。濕法脫硫裝置在運行過程中,造成了大量的水資源流失。目前針對濕煙氣的治理尚處于起步階段,常見技術途徑有直接加熱法、冷凝降溫法、溶液吸收法和混風法等幾類工藝,均是通過降低濕煙氣排放的飽和度來控制濕煙氣排放后有色煙羽的形成,無法回收濕煙氣中的水資源。現有的濕煙氣治理技術均存在系統復雜、投資成本大、運行能耗高等特點。因此,如何在濕煙氣控制過程中高效、低能耗回收濕煙氣中的水資源并進行利用,是目前高濕煙氣治理面臨的技術難題。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就是為了解決
技術介紹
中的技術難題,提供一種濕煙氣除霧收水一體化裝置,其采用具有除霧功能的冷凝器對濕煙氣進行高效冷凝,將濕煙氣中的氣態水轉化為液態水并進行回收利用,并在冷凝水回收過程中實現冷凝器自清洗,有效的解決了現有技術阻力大、運行成本高的難題,還能對煙氣中粉塵、SO2等污染物進行協同去除。為達到上述目的,本技術采用如下技術方案:一種濕煙氣除霧收水一體化裝置,包括脫硫塔,脫硫塔內設有除霧收水區;除霧收水區下方設置有脫硫噴淋單元,脫硫塔內底部作為脫硫漿池,除霧收水區上方脫硫塔頂部出口作為凈氣出口,脫硫漿池與脫硫噴淋單元之間的脫硫塔塔壁上設置有煙氣入口,脫硫塔外設有循環泵,循環泵通過管路分別連通脫硫漿池、脫硫噴淋單元;在除霧收水區內設置若干層冷凝器,在每層冷凝器下方設置一層湍流板,脫硫塔內除霧收水區與脫硫噴淋單元之間設置有積液層;脫硫塔外設有冷卻塔,冷卻塔的低溫冷凝液供液口通過冷凝泵與各層冷凝器上端的冷凝入液口連通連接,冷凝器的冷凝出液口通過管路與冷卻塔的冷凝液回液口連通連接。對于本技術的一種優化,所述冷凝器分別包括上冷凝管、下冷凝管、連接管和金屬翅片,若干上冷凝管相互平行橫向成排,相同數量的下冷凝管相互平行并位于上冷凝管的下方;上冷凝管與下冷凝管一端分別通過連接管連通連接,上冷凝管的另一端作為冷凝液入液口,下冷凝管的另一端作為冷凝液出液口。對于本技術的一種優化,各下冷凝管位于相鄰兩個上冷凝管之間下方;各連接管的上端與前一根上冷凝管連通連接,其下端與該根上冷凝管后側下方的下冷凝管連通連接;所述金屬翅片材質為不銹鋼材質,金屬翅片的側向形狀為折線型或S形曲線狀,且每個金屬翅片上開有若干用于穿過上冷凝管及下冷凝管的管孔。對于本技術的一種優化,各下冷凝管位于相鄰兩個上冷凝管之間下方;各連接管的上端與前一根上冷凝管連通連接,其下端與該根上冷凝管后側下方的下冷凝管連通連接。對于本技術的一種優化,所述金屬翅片的管孔直徑大于上冷凝管及下冷凝管外徑,金屬翅片的管孔與上冷凝管及下冷凝管之間通過脹管連接,上冷凝管及下冷凝管完成脹管后,管徑大于金屬翅片管孔孔徑,且金屬金屬翅片與上冷凝管及下冷凝管材質相同。對于本技術的一種優化,各湍流板分別包括支撐板、湍流葉片、漏液孔、湍流環,支撐板徑向周側與脫硫塔的塔壁密封連接,支撐板設有若干縱向貫通的通口,各通口內置有湍流環,湍流葉片連接于湍流環內,支撐板上相鄰各湍流環之間設有貫穿支撐板的漏液孔。對于本技術的一種優化,所述湍流葉片為扇葉,扇葉的各葉片外側一端分別與湍流環的內壁連接。對于本技術的一種優化,所述積液層內設置有積液盤,所述積液盤包括上接液槽、下接液槽、導液槽、所述上接液槽、下接液槽均開口朝上截面呈V字型,導液槽兩側的槽壁上開設有若干用于安裝上接液槽、下接液槽的第一安裝口、第二安裝口。對于本技術的一種優化,上接液槽、下接液槽均由V型導板以及連接于V型導板兩側端上邊沿上的導液側板構成;所述上接液槽的導液側板分別向下延伸并向兩側折邊構成導液板折邊,相鄰兩上接液槽之間相對一側的導液板折邊端部之間的間距h小于其下側的下接液槽兩導液側板之間的間距H。對于本技術的一種優化,所述冷卻塔包括塔體、進氣格柵、降溫填料層、冷卻液噴淋層、除霧層、引風機,塔體的上端設有空氣流通通道,通道內設有引風機,塔體內引風機下方依次設置有除霧層、冷卻液噴淋層、至少一層降溫填料層、進氣格柵,冷凝器的冷凝出液口通過管路與塔體內冷卻液噴淋層連通連接,進氣格柵下方塔體底部通過連接有冷凝泵的出口管路與各層冷凝器的冷凝入液口連通連接。本技術與
技術介紹
相比,具有:1.將除霧器及冷凝器集成為一體,同時實現冷凝降溫、除霧收水及污染物協同治理,并實現除霧器的自清洗,只需對原除霧器進行改造即可實現高濕煙氣及脫硫尾氣的深度治理及濕煙氣中水資源回收利用,煙氣冷凝收水及消白工藝不占用塔內空間;2.采用脹管的方式實現冷凝管及金屬翅片的整體成形,大幅提高煙氣的換熱面積及傳熱系數降低運行阻力,實現高濕煙氣治理裝置低成本、低能耗運行;3.在冷凝器下方通過設置湍流板對煙氣流場進行整定,實現冷凝器金屬表面與高濕煙氣湍流接觸,降低換熱過程熱阻,強化換熱效果,進一步提高冷凝器冷凝效果及污染物去除效率。附圖說明圖1是濕煙氣除霧收水一體化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湍流板的部分俯視結構示意圖。圖3是湍流板的部分立體結構示意圖。圖4是冷凝器的結構示意圖。圖5是A向視圖。圖6是B向視圖。圖7是金屬翅片的截面示意圖。圖8是積液層的俯視示意圖。圖9是上接液槽的截面示意圖。圖10是下接液槽的截面示意圖。圖11是上接液槽與下接液槽的安裝示意圖。圖12是導液槽與環形導液槽的安裝結構示意圖。圖13是C-C剖視圖。圖14是上接液槽、下接液槽與導液槽的連接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實施例1參照圖1-14。一種濕煙氣除霧收水一體化裝置,包括脫硫塔1,脫硫塔1內設有除霧收水區,除霧收水區下方設置有脫硫噴淋單元2,脫硫塔1內底部作為脫硫漿池3,除霧收水區上方脫硫塔1頂部出口作為凈氣出口4,脫硫漿池3與脫硫噴淋單元2之間的脫硫塔1塔壁上設置有煙氣入口5,脫硫塔1外設有循環泵10,循環泵10通過管路分別連通脫硫漿池3、脫硫噴淋單元2,在除霧收水區內設置若干層冷凝器8,在每層冷凝器8下方設置一層湍流板9,脫硫塔1內除霧收水區與脫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1.一種濕煙氣除霧收水一體化裝置,包括脫硫塔(1),脫硫塔(1)內設有除霧收水區,除霧收水區下方設置有脫硫噴淋單元(2),脫硫塔(1)內底部作為脫硫漿池(3),除霧收水區上方脫硫塔(1)頂部出口作為凈氣出口(4),脫硫漿池(3)與脫硫噴淋單元(2)之間的脫硫塔(1)塔壁上設置有煙氣入口(5),脫硫塔(1)外設有循環泵(10),循環泵(10)通過管路分別連通脫硫漿池(3)、脫硫噴淋單元(2),其特征在于在除霧收水區內設置若干層冷凝器(8),在每層冷凝器(8)下方設置一層湍流板(9),脫硫塔(1)內除霧收水區與脫硫噴淋單元(2)之間設置有積液層(6);脫硫塔(1)外設有冷卻塔(7),冷卻塔(7)的低溫冷凝液供液口通過冷凝泵(11)與各層冷凝器(8)上端的冷凝入液口連通連接,冷凝器(8)的冷凝出液口通過管路與冷卻塔(7)的冷凝液回液口連通連接。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濕煙氣除霧收水一體化裝置,包括脫硫塔(1),脫硫塔(1)內設有除霧收水區,除霧收水區下方設置有脫硫噴淋單元(2),脫硫塔(1)內底部作為脫硫漿池(3),除霧收水區上方脫硫塔(1)頂部出口作為凈氣出口(4),脫硫漿池(3)與脫硫噴淋單元(2)之間的脫硫塔(1)塔壁上設置有煙氣入口(5),脫硫塔(1)外設有循環泵(10),循環泵(10)通過管路分別連通脫硫漿池(3)、脫硫噴淋單元(2),其特征在于在除霧收水區內設置若干層冷凝器(8),在每層冷凝器(8)下方設置一層湍流板(9),脫硫塔(1)內除霧收水區與脫硫噴淋單元(2)之間設置有積液層(6);脫硫塔(1)外設有冷卻塔(7),冷卻塔(7)的低溫冷凝液供液口通過冷凝泵(11)與各層冷凝器(8)上端的冷凝入液口連通連接,冷凝器(8)的冷凝出液口通過管路與冷卻塔(7)的冷凝液回液口連通連接。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濕煙氣除霧收水一體化裝置,其特征是:所述冷凝器(8)分別包括上冷凝管(81)、下冷凝管(82)、連接管(83)和金屬翅片(84),若干上冷凝管(81)相互平行橫向成排,相同數量的下冷凝管(82)相互平行并位于上冷凝管(81)的下方;上冷凝管(81)與下冷凝管(82)一端分別通過連接管(83)連通連接,上冷凝管(81)的另一端作為冷凝液入液口,下冷凝管(82)的另一端作為冷凝液出液口。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濕煙氣除霧收水一體化裝置,其特征是:各下冷凝管(82)位于相鄰兩個上冷凝管(81)之間下方;各連接管(83)的上端與前一根上冷凝管(81)連通連接,其下端與該根上冷凝管(81)后側下方的下冷凝管(82)連通連接;所述金屬翅片材質為不銹鋼材質,金屬翅片(84)的側向形狀為折線型或S形曲線狀,且每個金屬翅片(84)上開有若干用于穿過上冷凝管(81)及下冷凝管(82)的管孔。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濕煙氣除霧收水一體化裝置,其特征是:所述金屬翅片(84)的管孔直徑大于上冷凝管(81)及下冷凝管(82)外徑,金屬翅片(84)的管孔與上冷凝管(81)及下冷凝管(82)之間通過脹管連接,上冷凝管(81)及下冷凝管(82)完成脹管后,管徑大于金屬翅片管孔孔徑,且金屬金屬翅片(84)與上冷凝管(81)及下冷凝管(82...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張榮,張銀海,陳偉強,俞錢永,關向軍,程磊,朱敏銳,吳佳俊,
申請(專利權)人:杭州蘊澤環境科技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浙江,33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