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烹飪器具,包括:鍋體,具有烹飪腔,用以盛放待烹飪的食物;鍋蓋,具有蓋合在鍋體上的蓋合位置以及從鍋體上打開的打開位置;泵氣裝置,設置在鍋蓋上;第一氣管,設置在烹飪腔的腔壁上并向烹飪腔的腔底延伸,當鍋蓋處于蓋合位置時,泵氣裝置與第一氣管連接,以使從泵氣裝置流出的氣體能夠通過第一氣管通入至烹飪腔內,當鍋蓋處于打開位置時,泵氣裝置與第一氣管分離。應用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技術方案能夠有效地解決現有技術中的烹飪器具的烹飪效果差的問題。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烹飪器具
本技術涉及烹飪器具,具體而言,涉及一種烹飪器具的泵氣結構的改進。
技術介紹
利用飯煲等烹飪器具進行煲湯、煮飯的過程中,由于食材與水容易產生分層,因此烹飪出來的食物往往口感不佳。為了能夠能更好的提升食物口感,一般是在烹飪的過程中翻轉食物。目前,為了能夠翻轉食物,市場上出現了帶有攪拌功能的飯煲,這類飯煲一般具有兩種形式,一種是設置一個攪拌棒伸入鍋內,另一種是向鍋內充氣。上述兩種結構雖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翻轉食物。但是都具有其各自的缺點:針對第一種結構來說,由于攪拌棒體積大,清洗不方便,因此使得用戶體驗差;針對第二種結構來說,一般氣體是吹在液體表面的,使得攪拌效果不好,烹飪效果差。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烹飪器具,以解決現有技術中的烹飪器具的烹飪效果差的問題。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提供了一種烹飪器具,包括:鍋體,具有烹飪腔,用以盛放待烹飪的食物;鍋蓋,具有蓋合在鍋體上的蓋合位置以及從鍋體上打開的打開位置;泵氣裝置,設置在鍋蓋上;第一氣管,設置在烹飪腔的腔壁上并向烹飪腔的腔底延伸,當鍋蓋處于蓋合位置時,泵氣裝置與第一氣管連接,以使從泵氣裝置流出的氣體能夠通過第一氣管通入至烹飪腔內,當鍋蓋處于打開位置時,泵氣裝置與第一氣管分離。應用本技術的技術方案,烹飪器具包括設置在烹飪腔的腔壁上并向烹飪腔的腔底延伸的第一氣管。上述結構使得,當烹飪器具工作時,從泵氣裝置流出的氣體能夠通過第一氣管通入至烹飪腔內,并且第一氣管能夠伸入食物的底部,以使烹飪腔內的食物翻滾的更加充分,進而使得食物的口感更佳,解決了現有技術中的烹飪器具的烹飪效果差的問題。此外,由于氣管的體積較小,因此便于清洗,從而提高了用戶的使用體驗。進一步地,第一氣管包括出氣段,出氣段的口部形成第一氣管的出氣口,出氣段向著鍋體的底部延伸或者向著鍋體的周向方向延伸。進一步地,烹飪器具還包括:第二氣管,泵氣裝置通過第二氣管與第一氣管連接。進一步地,第一氣管與第二氣管之間設置有密封結構以防止氣體從第一氣管與第二氣管的連接處溢出。進一步地,密封結構包括設置在第一氣管上的第一密封接頭和設置在第二氣管上的第二密封接頭,第一密封接頭具有與第一氣管連通的第一過流通道,第二密封接頭具有與第二氣管連通的第二過流通道,當鍋蓋處于蓋合位置時,第二密封接頭壓接在第一密封接頭上,第一氣管通過第一過流通道以及第二過流通道與第二氣管連通。進一步地,鍋蓋包括從上至下依次設置的面蓋、內襯以及內蓋,泵氣裝置設置在內襯上,第二密封接頭套設在第二氣管的端部并穿設在內蓋上。進一步地,內蓋上設置有安裝孔,第二密封接頭的側壁上設置有安裝凹槽,安裝孔的孔壁伸入安裝凹槽內以使第二密封接頭安裝在內蓋上。進一步地,第二密封接頭包括套設在第二氣管上的第一安裝筒以及設置在第一安裝筒底端的唇邊,第一安裝筒的內壁與唇邊的內壁圍成第二過流通道,安裝凹槽設置在第一安裝筒上,第一密封接頭包括套設在第一氣管的端部的第二安裝筒以及設置在第二安裝筒頂端的環形密封盤,第二安裝筒的內壁圍成第一過流通道,唇邊的下表面能夠與環形密封盤的上表面貼合。進一步地,環形密封盤的頂部邊沿的尺寸大于唇邊的底部邊沿的尺寸。進一步地,烹飪器具為電飯煲。附圖說明構成本申請的一部分的說明書附圖用來提供對本技術的進一步理解,本技術的示意性實施例及其說明用于解釋本技術,并不構成對本技術的不當限定。在附圖中:圖1示出了根據本技術的烹飪器具的實施例的縱剖結構示意圖;圖2示出了圖1的烹飪器具的A處的放大結構示意圖;以及圖3示出了圖1的烹飪器具的去除第二密封接頭后的局部放大結構示意圖。其中,上述附圖包括以下附圖標記:1、烹飪腔;2、第一過流通道;3、第二過流通道;10、鍋體;20、鍋蓋;21、面蓋;22、內襯;23、內蓋;231、安裝孔;30、泵氣裝置;40、第一氣管;50、第二氣管;60、密封結構;61、第一密封接頭;611、第二安裝筒;612、環形密封盤;62、第二密封接頭;621、安裝凹槽;622、第一安裝筒;623、唇邊。具體實施方式需要說明的是,在不沖突的情況下,本申請中的實施例及實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組合。下面將參考附圖并結合實施例來詳細說明本技術。如圖1和圖2所示,本實施例的烹飪器具包括:鍋體10、鍋蓋20、泵氣裝置30以及第一氣管40。其中,鍋體10具有烹飪腔1,用以盛放待烹飪的食物。鍋蓋20具有蓋合在鍋體10上的蓋合位置以及從鍋體10上打開的打開位置。泵氣裝置30設置在鍋蓋20上。第一氣管40設置在烹飪腔1的腔壁上并向烹飪腔1的腔底延伸,當鍋蓋20處于蓋合位置時,泵氣裝置30與第一氣管40連接,以使從泵氣裝置30流出的氣體能夠通過第一氣管40通入至烹飪腔1內,當鍋蓋20處于打開位置時,泵氣裝置30與第一氣管40分離。應用本實施例的技術方案,烹飪器具包括設置在烹飪腔1的腔壁上并向烹飪腔1的腔底延伸的第一氣管40。上述結構使得,當烹飪器具工作時,從泵氣裝置30流出的氣體能夠通過第一氣管40通入至烹飪腔1內,并且第一氣管40能夠伸入食物的底部,以使烹飪腔內的食物翻滾的更加充分,進而使得食物的口感更佳,解決了現有技術中的烹飪器具的烹飪效果差的問題。此外,由于氣管的體積較小,因此便于清洗,從而提高了用戶的使用體驗。如圖1和圖2所示,在本實施例中,第一氣管40包括出氣段,出氣段的口部形成第一氣管40的出氣口,出氣段向著鍋體10的底部延伸。上述結構使得第一氣管40的開口朝下,因而能夠實現上下攪拌。在其他實施例中,出氣段可以向著鍋體10的周向方向延伸,上述結構使得第一氣管40的開口朝向側方,因而能夠實現旋轉攪拌。當然,本領域技術人員能夠知道,上述第一氣管40可以包括兩個出氣段,每個出氣段具有一個出氣口,其中一個出氣段向著鍋體10的底部延伸,另一個出氣段向著鍋體10的周向方向延伸。上述結構能夠對烹飪腔內的食物同時進行上下攪拌和旋轉攪拌,從而進一步提高了烹飪效果。如圖1和圖2所示,在本實施例中,烹飪器具還包括:第二氣管50,泵氣裝置30通過第二氣管50與第一氣管40連接。上述結構使得泵氣裝置30的布置位置可以根據實際需要設置,只需增加第二氣管50的長度即可,因此上述結構使得泵氣裝置30的布置位置更加靈活。如圖1和圖2所示,在本實施例中,第一氣管40與第二氣管50之間設置有密封結構60以防止氣體從第一氣管40與第二氣管50的連接處溢出。上述結構能夠防止氣體從第一氣管40與第二氣管50的連接處溢出,從而保證從泵氣裝置30流出的氣體能夠全部通入液體食物中,提高攪拌的效率,改善食物的口感。如圖1和圖2所示,在本實施例中,密封結構60包括設置在第一氣管40上的第一密封接頭61和設置在第二氣管50上的第二密封接頭62,第一密封接頭61具有與第一氣管40連通的第一過流通道2,第二密封接頭62具有與第二氣管50連通的第二過流通道3,當鍋蓋20處于蓋合位置時,第二密封接頭62壓接在第一密封接頭61上,第一氣管40通過第一過流通道2以及第二過流通道3與第二氣管50連通。上述結構簡單,使得密封效果更佳。如圖1和圖2所示,在本實施例中,鍋蓋20包括從上至下依次設置的面蓋21、內襯22以及內蓋23,泵氣裝置30設置在內襯22上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1.一種烹飪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鍋體(10),具有烹飪腔(1),用以盛放待烹飪的食物;鍋蓋(20),具有蓋合在所述鍋體(10)上的蓋合位置以及從所述鍋體(10)上打開的打開位置;泵氣裝置(30),設置在所述鍋蓋(20)上;第一氣管(40),設置在所述烹飪腔(1)的腔壁上并向所述烹飪腔(1)的腔底延伸,當所述鍋蓋(20)處于所述蓋合位置時,所述泵氣裝置(30)與所述第一氣管(40)連接,以使從所述泵氣裝置(30)流出的氣體能夠通過所述第一氣管(40)通入至所述烹飪腔(1)內,當所述鍋蓋(20)處于所述打開位置時,所述泵氣裝置(30)與所述第一氣管(40)分離。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烹飪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鍋體(10),具有烹飪腔(1),用以盛放待烹飪的食物;鍋蓋(20),具有蓋合在所述鍋體(10)上的蓋合位置以及從所述鍋體(10)上打開的打開位置;泵氣裝置(30),設置在所述鍋蓋(20)上;第一氣管(40),設置在所述烹飪腔(1)的腔壁上并向所述烹飪腔(1)的腔底延伸,當所述鍋蓋(20)處于所述蓋合位置時,所述泵氣裝置(30)與所述第一氣管(40)連接,以使從所述泵氣裝置(30)流出的氣體能夠通過所述第一氣管(40)通入至所述烹飪腔(1)內,當所述鍋蓋(20)處于所述打開位置時,所述泵氣裝置(30)與所述第一氣管(40)分離。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烹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氣管(40)包括出氣段,所述出氣段的口部形成所述第一氣管(40)的出氣口,所述出氣段向著所述鍋體(10)的底部延伸或者向著所述鍋體(10)的周向方向延伸。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烹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烹飪器具還包括:第二氣管(50),所述泵氣裝置(30)通過所述第二氣管(50)與所述第一氣管(40)連接。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烹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氣管(40)與所述第二氣管(50)之間設置有密封結構(60)以防止氣體從所述第一氣管(40)與所述第二氣管(50)的連接處溢出。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烹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結構(60)包括設置在所述第一氣管(40)上的第一密封接頭(61)和設置在所述第二氣管(50)上的第二密封接頭(62),所述第一密封接頭(61)具有與所述第一氣管(40)連通的第一過流通道(2),所述第二密封接頭(62)具有與所述第二氣管(50)連通的第二過流通道(3),當所述鍋蓋(20)處于所述蓋合位置...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丁金炬,何國營,李建,
申請(專利權)人:浙江紹興蘇泊爾生活電器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浙江,33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