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輛前部結構具備:非接觸充電器,其被配置于車輛前部的下側,并接收由非接觸送電系統所實施的送電而向車載的蓄電池進行充電;以及橫梁,其在所述車輛前部被配置于與所述非接觸充電器相比靠車輛前側,并在車輛寬度方向上延伸,所述橫梁的下表面被配置于與所述非接觸充電器的下表面相比靠車輛下側。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車輛前部結構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車輛前部結構。
技術介紹
作為用于向被搭載于車輛的蓄電池進行充電的系統,已知有一種經由磁通以非接觸的方式授受電力的系統。例如在日本特開2014-226016號公報中,公開了一種從被設置于地面上的送電線圈向被搭載于車體的下表面上的受電線圈供給電力的系統。如日本特開2014-226016號公報的系統那樣,在作為非接觸充電器的受電線圈被搭載于車體的下表面的情況下,可能會因與路面上的障礙物的接觸而導致受電線圈損傷。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提供一種能夠保護被搭載于車輛下側的非接觸充電器的車輛前部結構。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專利技術的第一方式的車輛前部結構具備:非接觸充電器,其被配置于車輛前部的下側,并接收由非接觸送電系統所實施的送電而向車載的蓄電池進行充電;以及橫梁,其在所述車輛前部被配置于與所述非接觸充電器相比靠車輛前側,并在車輛寬度方向上延伸,所述橫梁的下表面被配置于與所述非接觸充電器的下表面相比靠車輛下側。在第一方式的車輛前部結構中,在與非接觸充電器相比靠車輛前側配置有橫梁。由于橫梁的下表面被配置于與非接觸充電器的下表面相比靠車輛下側,因此,即便在路面上存在與非接觸充電器干涉的障礙物,橫梁也會與非接觸充電器相比先和該障礙物接觸,從而能夠減小向非接觸充電器的載荷輸入。因此,能夠保護非接觸充電器。在本專利技術的第二方式的車輛前部結構中,所述非接觸充電器被安裝于所述橫梁。在第二方式的車輛前部結構中,無需準備用于將非接觸充電器安裝于車輛前部的其它部件,能夠抑制零件個數的增加。本專利技術的第三方式的車輛前部結構還具備懸架梁,所述懸架梁具有一對側邊梁,所述一對側邊梁被設置于所述車輛前部并被配置成在車輛寬度方向上彼此隔開間隔且在車輛前后方向上延伸,所述橫梁是被架設于所述一對側邊梁之間且構成所述懸架梁的一部分的前側橫梁。在第三方式的車輛前部結構中,由于構成懸架梁的一部分的前側橫梁兼作橫梁,因此,無需準備其它部件以作為橫梁,能夠抑制零件個數的增加。本專利技術的第四方式的車輛前部結構還具有后側橫梁,所述后側橫梁被架設于所述一對側邊梁之間,并構成所述懸架梁的一部分,且被配置于與所述前側橫梁相比靠車輛后側,所述非接觸充電器被安裝于所述后側橫梁。在第四方式的車輛前部結構中,無需準備用于將非接觸充電器安裝于車輛前部的其它部件,能夠抑制零件個數的增加。在本專利技術的第五方式的車輛前部結構中,所述非接觸充電器被配置于所述前側橫梁與所述后側橫梁之間,所述后側橫梁的下表面被配置于與所述非接觸充電器的下表面相比靠下側。根據第五方式的車輛前部結構,由于被配置于非接觸充電器的車輛后側的后側橫梁的下表面被配置于與非接觸充電器的下表面相比靠車輛下側,因此,即便在車輛后退時,也能夠保護非接觸充電器以免受到位于路面上的障礙物的損傷。在本專利技術的第六方式的車輛前部結構中,具有中間橫梁(65),所述中間橫梁(65)被架設于所述一對側邊梁之間,并構成所述懸架梁的一部分,且被配置于所述前側橫梁以及所述后側橫梁(26、65、66)之間,所述非接觸充電器(34)被安裝于所述前側橫梁、所述中間橫梁(65)以及后側橫梁(66)中的任意兩個上。根據第六方式的車輛前部結構,由于前側橫梁的下表面被配置于與非接觸充電器的下表面相比靠車輛下側,因此,即便在路面上存在與非接觸充電器干涉的障礙物,前側橫梁也會與非接觸充電器相比先和該障礙物接觸,從而能夠保護非接觸充電器。根據本專利技術的車輛前部結構,能夠保護被搭載于車輛下側的非接觸充電器。附圖說明將基于如下的附圖而對優選的實施例進行具體說明,其中:圖1是表示應用了第一實施方式的車輛前部結構的從車輛前部至車廂的概要結構的側視圖。圖2是從車輛下側觀察第一實施方式的車輛前部結構的立體圖。圖3是第一實施方式的車輛前部結構的仰視圖。圖4是表示第一實施方式的車輛前部結構的側視圖。圖5是第二實施方式的車輛前部結構的仰視圖。圖6是表示第二實施方式的車輛前部結構的側視圖。圖7是第三實施方式的車輛前部結構的仰視圖。圖8是表示第三實施方式的車輛前部結構的側視圖。具體實施方式[第一實施方式]參照圖1~圖5,對本專利技術的第一實施方式所涉及的車輛前部結構進行說明。另外,用箭頭UP表示車輛上下方向上側,用箭頭FR表示車輛前后方向前側,用箭頭W表示車輛寬度方向。另外,在以下的說明中,沒有特別記載而使用前后、上下、左右的方向的情況是表示車輛前后方向的前后、車輛上下方向的上下、朝向行進方向的情況下的左右。首先,對應用了車輛前部結構10的車輛12進行說明。如圖1所示,車輛12是電動汽車,并具備車輛前艙12A以及車廂12B。車輛前艙12A被配置于車輛前側,并在內部容納有電子零件、齒輪箱、輔助機械類等各種部件。車廂12B被配置成與車輛前艙12A的后側相鄰。在車輛前艙12A中配置有作為車架部件的前縱梁14。如圖2以及圖3所示,前縱梁14是在車輛的車輛寬度方向上的兩側端部沿車輛的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對車架部件。在前縱梁14的前端安裝有前加強件16。前加強件16在車輛寬度方向上延伸,并將一對前縱梁14的前端連結。前縱梁14的后端與后述的蓄電池收納部40的蓄電池前側方部48連結。在前縱梁14的下側配置有作為車輛的副車架(sub-frame)的懸架梁20。懸架梁20具有一對側邊梁(siderail)22、前側橫梁24、以及后側橫梁26。如圖4所示,一對側邊梁22被配置于前縱梁14的下側。一對側邊梁22被配置成以各自在側視觀察時與前縱梁14大致平行的方式而與前縱梁14分離。如圖3所示,側邊梁22各自被設為以車輛前后方向上的中間部向車輛寬度方向內側呈凸狀的方式平緩地彎曲的形狀。在側邊梁22的前端部形成有向車輛寬度方向內側突出的側前端部22A,在側邊梁22的后端部形成有向車輛寬度方向內側突出的側后端部22B。側后端部22B被配置于與側前端部22A相比靠上側。另外,在側邊梁22的前端部以及后端部分別形成有螺栓緊固部22C。螺栓28從下側被插入至螺栓緊固部22C,該螺栓28與形成于前縱梁14上的螺栓緊固部14A緊固。各個側邊梁22在車輛前后方向的兩端部利用螺栓28以懸掛的方式而被支承于前縱梁14。側前端部22A具有一體地形成的前橫向安裝部22A1、臂安裝部22A2、下側方安裝部(lowersidemountingportions)22A3。一對前橫向安裝部22A1向車輛寬度方向內側突出且彼此在車輛寬度方向上對置,前橫向安裝部22A1彼此之間由在車輛寬度方向上延伸的前側橫梁24連結。前下臂(frontlowerarm)25A經由用于防振的前軸套23A而與臂安裝部22A2連結。后述的下縱梁30與下側方安裝部22A3連結。側后端部22B具有一體地形成的后橫向安裝部22B1、臂安裝部22B2。一對后橫向安裝部22B1向車輛寬度方向內側突出且彼此在車輛寬度方向上對置,后橫向安裝部22B1彼此之間由在車輛寬度方向上延伸的后側橫梁26連結。后側橫梁26的下表面被配置于與前側橫梁24的下表面相比靠上側。后下臂(rearlowerarm)25B經由用于防振的后軸套23B而與臂安裝部22B2連結。側邊梁22、側前端部22A、側后端部22B、以及螺栓緊固部22C被一體地構成。在本實施方式中,側前端部22A、側后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1.一種車輛前部結構,具備:非接觸充電器,其被配置于車輛前部的下側,并接收由非接觸送電系統所實施的送電而向車載的蓄電池進行充電;以及橫梁,其在所述車輛前部被配置于與所述非接觸充電器相比靠車輛前側,并在車輛寬度方向上延伸,所述橫梁的下表面被配置于與所述非接觸充電器的下表面相比靠車輛下側。
【技術特征摘要】
2017.06.16 JP 2017-1188961.一種車輛前部結構,具備:非接觸充電器,其被配置于車輛前部的下側,并接收由非接觸送電系統所實施的送電而向車載的蓄電池進行充電;以及橫梁,其在所述車輛前部被配置于與所述非接觸充電器相比靠車輛前側,并在車輛寬度方向上延伸,所述橫梁的下表面被配置于與所述非接觸充電器的下表面相比靠車輛下側。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車輛前部結構,其中,所述非接觸充電器被安裝于所述橫梁。3.如權利要求1或權利要求2所述的車輛前部結構,其中,具備懸架梁,所述懸架梁具有一對側邊梁,所述一對側邊梁被設置于所述車輛前部并被配置成在車輛寬度方向上彼此隔開間隔且在車輛前后方向上延伸,所述橫梁是被架...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清水和貴,
申請(專利權)人:豐田自動車株式會社,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日本,JP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