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o6k0g"></ul>
    <ul id="o6k0g"></ul>

    一種汽車饋能式減震機構制造技術

    技術編號:19156987 閱讀:38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0-13 11:53
    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了一種汽車饋能式減震機構,屬于汽車工程技術領域。與外錐形螺旋齒輪嚙合的內錐形螺旋齒輪通過固定座與套筒蓋內表面固定;中心軸下端外徑與角接觸球軸承內圈過盈配合;外錐形螺旋齒輪與第一左旋斜齒輪和第二左旋斜齒輪嚙合,外錐形螺旋齒輪兩側對稱設置第一左旋斜齒輪和第二左旋斜齒輪,第二左旋斜齒輪與第一右旋斜齒輪嚙合,第一左旋斜齒輪和第一右旋斜齒輪通過鍵與各自的旋轉軸上部連接,旋轉軸下端外徑均與單向軸承內圈過盈配合,兩個單向軸承外圈分別與第三左旋斜齒輪和第四左旋斜齒輪過盈配合,第二右旋斜齒輪分別與兩側的第三左旋斜齒輪、第四左旋斜齒輪嚙合;發電機與下圓板通過螺栓連接,其軸與第二右旋斜齒輪通過鍵連接。

    Automobile energy supply type damping mechanism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 vehicle energy supply type damping mechanism, which belongs to the technical field of automobile engineering. The inner bevel spiral gear meshed with the outer bevel spiral gear is fixed with the inner surface of the sleeve cover through the fixed seat; the outer diameter of the lower end of the central shaft matches the interference fit of the inner ring of the angular contact ball bearing; the outer bevel spiral gear meshes with the first left-handed helical gear and the second left-handed helical gear, and the first left-handed helical gear is symmetrically arranged on both sides of the outer bevel spiral gear. Wheels and second left helical gears, second left helical gears and first right helical gears engage with the first right helical gear, the first left helical gear and the first right helical gear through the key to their respective rotating shaft, the lower end of the rotating shaft outer diameter and unidirectional bearing inner ring interference fit, two unidirectional bearing outer rings with the third left helical gear and the fourth left helical gear, respectively. The second right helical gear meshes with the third left helical gear and the fourth left helical gear on both sides respectively; the generator and the lower circular plate are connected by bolts, and the shaft and the second right helical gear are connected by keys.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汽車饋能式減震機構
    本技術涉及汽車工程
    ,特別涉及一種減震機構的饋能技術。
    技術介紹
    隨著汽車保有量的逐年增加,汽車對石油的消耗與對環境的破壞與日俱增,能源短缺成為世界性難題,如何高效利用能量成為了一種發展趨勢。典型的汽車懸架是由彈性元件、導向機構以及減震機構等組成的振動非線性系統,它會過濾車身的不規律振動,并將它轉化為熱能耗散掉。如果對這部分能量加以回收利用,可以降低汽車能耗,提高汽車對能源的利用效率,實現節能減排的目的。據檢索,目前已有將汽車振動能量回收的饋能式減震機構,如申請號為201510860911.6的中國專利申請公開了一種汽車電磁阻尼減震機構,包括阻尼器、線圈、上支架以及與其對應設置的下支架,阻尼器安裝在所述下支架上,線圈固定于所述上支架上,阻尼器通過彈簧與所述上支架相連接。還包括設置于上支架與下支架之間的殼體,阻尼器安裝在所述殼體內。上支架和下支架上均設置有通孔。彈簧與阻尼器固定連接。阻尼器與殼體為間隙配合。該專利利用電磁產生磁力,利用磁力的相斥來產生減震效應。中國專利201710149066.0公開了一種機械能轉化為電能的能量回收減震機構,套筒蓋與外錐形螺旋齒軸下端固定;內傳動軸和外傳動軸均為變直徑空心軸,推力軸承的內圈與內傳動軸和外傳動軸的小端外徑過盈配合并通過軸肩定位;上、下兩個單向軸承的外徑分別與內傳動軸和外傳動軸的大端內徑過盈配合,單向軸承的內徑與內錐形螺旋齒輪外徑固定,下套筒的上端內徑和下端內徑與推力軸承外圈過盈配合,內傳動軸的上端外壁與外傳動軸的下端內壁螺紋連接;外傳動軸的上端通過鍵配合與發電機輸入軸連接,發電機通過螺釘與上套筒上端面固定。上述兩種對汽車減震式發電裝置的技術方案中,第一種技術方案的磁鐵和線圈繞組之間的阻尼力比較小,該減震機構難以滿足汽車所需的減震性能;第二種技術方案為將雙向轉動轉變為單向而使用了旋向不同的兩個錐形螺旋齒輪,使減震機構長度過長,且該減震機構沒有轉速放大裝置,使得轉速過低,發電機效率不高。鑒于上述饋能式減震機構的情況,研發一種減震性能良好,結構簡單,體積較小,發電效率高的汽車饋能式減震機構是本技術的目的。該減震機構可以將汽車懸架的振動的機械能轉化為電能,為汽車電池充電,提高電動汽車的續航能力,提高能量利用效率。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汽車饋能式減震機構,包括套筒、運動轉換機構和發電機,上套筒內壁與下套筒外壁之間為間隙配合,外表面設有上吊環的套筒蓋與上套筒上端固定,設有下吊環的套筒座與下套筒的底端固定,與外錐形螺旋齒輪嚙合的內錐形螺旋齒輪通過固定座與套筒蓋內表面固定;外錐形螺旋齒輪與中心軸過盈配合,中心軸下端外徑與角接觸球軸承內圈過盈配合,角接觸球軸承外圈與上圓板過盈配合;外錐形螺旋齒輪與第一左旋斜齒輪和第二左旋斜齒輪嚙合,外錐形螺旋齒輪兩側對稱設置第一左旋斜齒輪和第二左旋斜齒輪,第二左旋斜齒輪與第一右旋斜齒輪嚙合,第一左旋斜齒輪和第一右旋斜齒輪通過鍵與各自的旋轉軸上部連接,兩根旋轉軸下端外徑均與單向軸承內圈過盈配合,兩個單向軸承外圈分別與第三左旋斜齒輪和第四左旋斜齒輪過盈配合,第二右旋斜齒輪分別與兩側的第三左旋斜齒輪、第四左旋斜齒輪嚙合;發電機與下圓板通過螺栓連接,其軸穿過軸孔與第二右旋斜齒輪通過鍵連接;上圓板與下圓板同心,通過螺栓與下套筒的上端連接。所述上圓板的中心設有軸向通孔一,過通孔一圓心的水平延長線左、右兩側均設有軸向通孔二,右下方設有通孔三,過通孔三圓心的延長線與上圓板中心水平線相交的夾角為125.4°。所述軸孔為偏心設置,其圓心位于下圓板的第一象限;軸孔左側的通孔四與上圓板左側的通孔二同心,右下方的通孔五與上圓板的通孔三同心。所述軸孔的圓心在第一象限的位置為:過軸孔的圓心的延長線與下圓板中心水平線相交的夾角為141.5°。所述發電機帶有增速器,發電機的輸出線與汽車的充電電路連接。所述兩個單向軸承之間的方向相反。本技術通過內外錐形螺旋齒輪和齒輪組的使用,實現了將豎直方向的上下運動分解為兩個相反方向的旋轉運動,再利用單向軸承在一個方向上可以自由轉動,在另一個方向上鎖死的特點,以及斜齒輪之間的嚙合,將外錐形螺旋齒輪的兩個相反方向的旋轉運動轉換為電機軸的單向旋轉運動,從而帶動電機軸朝一個方向旋轉進行發電,避免由于轉換旋轉方向帶來的能量損失,同時延長電機的使用壽命。本技術的工作過程和原理是:汽車行駛過程中由于路面顛簸造成懸架上下震動,因為吊環與汽車車身銷軸連接,下吊環與車輪銷軸連接,所以懸架震動時上套筒相對于下套筒上下運動。上套筒與下套筒反向運動過程:上套筒與下套筒反向運動時,由于內錐形螺旋齒輪與套筒蓋固定,所以外錐形螺旋齒輪順時針轉動,帶動第一左旋斜齒輪和第二左旋斜齒輪逆時針轉動,第二左旋斜齒輪帶動第一右旋斜齒輪順時針轉動。此時由于第一左旋斜齒輪和第一右旋斜齒旋向相反,所以一個單向軸承鎖死,另一個單向軸承自由轉動,帶動第三和第四左旋斜齒輪往一個方向旋轉,從而帶動第二右旋斜齒輪往一個方向旋轉,再帶動電機軸旋轉,發電機輸出電量。上套筒與下套筒相向運動過程:上套筒與下套筒反向運動時,外錐形螺旋齒輪逆時針轉動,帶動第一左旋斜齒輪和第二左旋斜齒輪順時針轉動,第二左旋斜齒輪帶動第一右旋斜齒輪逆時針轉動。此時由于第一左旋斜齒輪和第一右旋斜齒旋向相反,所以上套筒與下套筒反向運動時鎖死的單向軸承自由轉動,上套筒與下套筒反向運動時自由轉動的單向軸承鎖死,帶動第三和第四左旋斜齒輪往一個方向旋轉,從而帶動第二右旋斜齒輪往一個方向旋轉,再帶動電機軸仍往一個方向旋轉,發電機輸出電量。與現有技術比較,本技術的有益效果是:一、本技術通過內外錐形螺旋齒輪和齒輪組的組合,使得傳動連續不間斷、傳動效率高。二、本技術對傳動機構進行了優化,縮小了傳動機構的體積,使得相比同類型減震機構,橫向尺寸大大減少。三、本技術安裝方便,不用改變汽車原有的懸架結構,可直接代替原有的汽車減震器,具有較高的應用前景。附圖說明圖1是本技術的局部剖視圖圖2是本技術上圓板及部分齒輪示意圖圖3是本技術上圓板示意圖圖4是本技術下圓板及部分齒輪示意圖圖5是本技術下圓板示意圖圖6是本技術旋轉軸局部剖視圖圖7是本技術中心軸示意圖圖8是本技術外觀結構圖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技術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一種汽車饋能式減震機構,包括套筒、運動轉換機構和發電機,上套筒2內壁與下套筒16外壁之間為間隙配合,外表面設有上吊環10的套筒蓋1與上套筒2上端固定,設有下吊環9的套筒座18與下套筒16的底端固定,與外錐形螺旋齒輪11嚙合的內錐形螺旋齒輪12通過固定座3與套筒蓋1內表面固定;外錐形螺旋齒輪11與中心軸21過盈配合,中心軸21下端外徑與角接觸球軸承22內圈過盈配合,角接觸球軸承22外圈與上圓板14過盈配合;外錐形螺旋齒輪11與第一左旋斜齒輪13和第二左旋斜齒輪5嚙合,外錐形螺旋齒輪11兩側對稱設置第一左旋斜齒輪13和第二左旋斜齒輪5,第二左旋斜齒輪5與第一右旋斜齒輪4嚙合,第一左旋斜齒輪13和第一右旋斜齒輪4通過鍵與各自的旋轉軸19上部連接,兩根旋轉軸19下端外徑均與單向軸承20內圈過盈配合,兩個單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

    【技術保護點】
    1.一種汽車饋能式減震機構,包括套筒、運動轉換機構和發電機,上套筒(2)內壁與下套筒(16)外壁之間為間隙配合,外表面設有上吊環(10)的套筒蓋(1)與上套筒(2)上端固定,設有下吊環(9)的套筒座(18)與下套筒(16)的底端固定,其特征在于:與外錐形螺旋齒輪(11)嚙合的內錐形螺旋齒輪(12)通過固定座(3)與套筒蓋(1)內表面固定;外錐形螺旋齒輪(11)與中心軸(21)過盈配合,中心軸(21)下端外徑與角接觸球軸承(22)內圈過盈配合,角接觸球軸承(22)外圈與上圓板(14)過盈配合;外錐形螺旋齒輪(11)與第一左旋斜齒輪(13)和第二左旋斜齒輪(5)嚙合,外錐形螺旋齒輪(11)兩側對稱設置第一左旋斜齒輪(13)和第二左旋斜齒輪(5),第二左旋斜齒輪(5)與第一右旋斜齒輪(4)嚙合,第一左旋斜齒輪(13)和第一右旋斜齒輪(4)通過鍵與各自的旋轉軸(19)上部連接,兩根旋轉軸(19)下端外徑均與單向軸承(20)內圈過盈配合,兩個單向軸承(20)外圈分別與第三左旋斜齒輪(15)和第四左旋斜齒輪(6)過盈配合,第二右旋斜齒輪(8)分別與兩側的第三左旋斜齒輪(15)、第四左旋斜齒輪(6)嚙合;發電機(17)與下圓板(7)通過螺栓連接,其軸穿過軸孔(25)與第二右旋斜齒輪(8)通過鍵連接;上圓板(14)與下圓板(7)同心,通過螺栓與下套筒(16)的上端連接。...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汽車饋能式減震機構,包括套筒、運動轉換機構和發電機,上套筒(2)內壁與下套筒(16)外壁之間為間隙配合,外表面設有上吊環(10)的套筒蓋(1)與上套筒(2)上端固定,設有下吊環(9)的套筒座(18)與下套筒(16)的底端固定,其特征在于:與外錐形螺旋齒輪(11)嚙合的內錐形螺旋齒輪(12)通過固定座(3)與套筒蓋(1)內表面固定;外錐形螺旋齒輪(11)與中心軸(21)過盈配合,中心軸(21)下端外徑與角接觸球軸承(22)內圈過盈配合,角接觸球軸承(22)外圈與上圓板(14)過盈配合;外錐形螺旋齒輪(11)與第一左旋斜齒輪(13)和第二左旋斜齒輪(5)嚙合,外錐形螺旋齒輪(11)兩側對稱設置第一左旋斜齒輪(13)和第二左旋斜齒輪(5),第二左旋斜齒輪(5)與第一右旋斜齒輪(4)嚙合,第一左旋斜齒輪(13)和第一右旋斜齒輪(4)通過鍵與各自的旋轉軸(19)上部連接,兩根旋轉軸(19)下端外徑均與單向軸承(20)內圈過盈配合,兩個單向軸承(20)外圈分別與第三左旋斜齒輪(15)和第四左旋斜齒輪(6)過盈配合,第二右旋斜齒輪(8)分別與兩側的第三左旋斜齒輪(15)、第四左旋斜齒輪(6)嚙合;發電機(17)與下圓板(7)通過螺栓連接,其軸穿...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王湛文張天明劉繼宗漆令飛潘宏燁徐凱張祖濤潘亞嘉羅大兵
    申請(專利權)人:西南交通大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四川,51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評論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韩精品成人无码专区免费| 高潮潮喷奶水飞溅视频无码| 久久久无码精品亚洲日韩蜜臀浪潮 | 亚洲午夜无码毛片av久久京东热| 国产午夜鲁丝片AV无码| 国产a级理论片无码老男人| 无码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免费I6| 亚洲日韩欧洲无码av夜夜摸| 国产精品无码制服丝袜| 精品人妻无码区在线视频| 免费无码又爽又刺激一高潮| 无码国产精成人午夜视频不卡| 无码GOGO大胆啪啪艺术| 久久久久无码精品| 西西444www无码大胆|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AV| 亚洲精品无码不卡在线播放HE | 极品无码国模国产在线观看| 熟妇人妻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无码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色综合无码AV网站| 少妇极品熟妇人妻无码| 亚洲熟妇无码久久精品| 91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毛片| 亚洲中久无码永久在线观看同|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 嫩草影院无码av| 无码国产精品一区二区高潮| 国产精品无码AV天天爽播放器| 无码人妻精品内射一二三AV| 亚洲AV成人无码久久WWW| 老司机无码精品A| 在线看片无码永久免费aⅴ| 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中文字幕一区| 中文字幕久久久人妻无码| 亚洲人成无码网站在线观看 | 国产午夜精品无码| 国产在线拍揄自揄拍无码 | 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字幕|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专区蜜芽| 亚洲熟妇无码另类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