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semiconductor element includes a flexible substrate, barrier layer, an insulating layer, an element layer, a dielectric material layer, and a stress absorbing layer. The barrier layer is disposed on a flexible substrate. The heat insulation layer is arranged on the barrier layer, wherein the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the insulating layer is less than 20W/mK. The element layer is disposed on the insulating layer. The dielectric material layer is disposed on the element layer and includes at least one trench in the dielectric material layer and the insulating layer. The stress absorbing layer is arranged on the dielectric material layer, and the stress absorbing layer is filled into the at least one ditch.
【技術實現(xiàn)步驟摘要】
半導體元件
本專利技術是有關于一種半導體元件,且特別是一種耐撓曲性較佳的半導體元件。
技術介紹
隨著顯示技術的進步,顯示面板已朝向薄型化及可撓式發(fā)展,其中又以軟性顯示面板(可撓性顯示器)逐漸成為顯示面板往后發(fā)展的主要方向。利用可撓性基板取代傳統(tǒng)硬質基板來制作軟性顯示面板,其可卷曲、方便攜帶、符合安全性及產品應用廣。然而,為了因應未來產品需求及開發(fā),需要制造出更小撓曲曲率半徑的面板。就現(xiàn)有技術來說,目前市場上的面板結構仍然存在著耐撓曲性不佳的問題。一般而言,傳統(tǒng)的可撓性面板的應力會集中在薄膜電晶體上。由于應力的分布問題,其耐撓曲性不佳而容易造成面板的膜層破裂,進而使薄膜電晶體及電容特性會飄移及劣化。為了解決應力的分布問題,一般是將重要元件放置于應力中性軸區(qū)域。然而,由于面板組成太過復雜,因此,應力中性軸位置有可能在設計與實作上有偏差而導致效果降低。據(jù)此,如何解決現(xiàn)有的應力分布、面板耐撓曲性不佳的問題為目前所欲研究的主題。
技術實現(xiàn)思路
本專利技術提供一種半導體元件,可解決傳統(tǒng)面板應力分布不佳的問題,并且可增加半導體元件的耐撓曲性。本文所提出的半導體元件,包括可撓式基板、阻隔層、絕熱層、元件層、介電材料層以及應力吸收層。阻隔層配置于可撓式基板上。絕熱層配置于阻隔層上,其中絕熱層的導熱系數(shù)小于20W/mK。元件層配置于絕熱層上。介電材料層配置于元件層上,其中,介電材料層以及絕熱層中包括至少一溝渠。應力吸收層配置于介電材料層上,且應力吸收層填入所述至少一溝渠中。基于上述,由于本專利技術的半導體元件的介電材料層以及絕熱層中包括至少一溝渠,且應力吸收層填入所述至少一溝渠中 ...
【技術保護點】
一種半導體元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可撓式基板;阻隔層,配置于該可撓式基板上;絕熱層,配置于該阻隔層上,其中該絕熱層的導熱系數(shù)小于20W/mK;元件層,配置于該絕熱層上;介電材料層,配置于該元件層上,其中該介電材料層以及該絕熱層中包括至少一溝渠;以及應力吸收層,配置于該介電材料層上,且該應力吸收層填入該至少一溝渠中。
【技術特征摘要】
2015.12.10 TW 104141453;2016.05.17 TW 1051151241.一種半導體元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可撓式基板;阻隔層,配置于該可撓式基板上;絕熱層,配置于該阻隔層上,其中該絕熱層的導熱系數(shù)小于20W/mK;元件層,配置于該絕熱層上;介電材料層,配置于該元件層上,其中該介電材料層以及該絕熱層中包括至少一溝渠;以及應力吸收層,配置于該介電材料層上,且該應力吸收層填入該至少一溝渠中。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半導體元件,其特征在于,該元件層包括多個主動元件,其中各該主動元件包括:多晶硅層,該多晶硅層包括源極區(qū)、漏極區(qū)以及位于源極區(qū)以及漏極區(qū)之間的通道區(qū);柵極絕緣層,配置于該多晶硅層的上方;以及柵極,配置于該柵極絕緣層的上方。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半導體元件,其特征在于,還包括源極電極以及漏極電極,其中該源極電極透過貫穿該應力吸收層、該介電材料層以及該柵極絕緣層的第一開口與該源極區(qū)連接,且該漏極電極透過貫穿該應力吸收層、該介電材料層以及該柵極絕緣層的第二開口與該漏極區(qū)連接。4.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半導體元件,其特征在于,該至少一溝渠包括第一溝渠以及第二溝渠,該第一溝渠以及該第二溝渠位于該多晶硅層的兩側,該第一溝渠與該柵極不重疊設置,且該第二溝渠與該柵極重疊設置。5.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半導體元件,其特征在于,該至少一溝渠包括第一溝渠以及第二溝渠,該第一溝渠以及該第二溝渠位于該多晶硅層的兩側,且該第一溝渠以及該第二溝渠與該柵極重疊設置。6.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半導體元件,其特征在于,該至少一溝渠包括第一溝渠以及第二溝渠,該第一溝渠以及該第二溝渠位于該柵極的兩側,且該第一溝渠以及該第二溝渠與該多晶硅層重疊設置。7.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半導體元件,其特征在于,該至少一溝渠環(huán)繞該柵極,且該至少一溝渠與該多晶硅層重疊設置。8.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半導體元件,其特征在于,該至少一溝渠環(huán)繞該多晶硅層的該通道區(qū)...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fā)人員:王泰瑞,張祖強,鍾育華,陳韋翰,姚曉強,
申請(專利權)人:財團法人工業(yè)技術研究院,
類型:發(fā)明
國別省市:中國臺灣,71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fā)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