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connection structure and forming method thereof. The method of forming an interconnect structure includes providing a front-end device structure, front-end device structure has a first dielectric layer and the conductive structure is located in the first dielectric layer; forming a first silicon doped aluminum nitride layer on the first dielectric layer and a conductive structure; or, the first structure is formed on the conductive cap layer, a first dielectric layer and then in the cap layer is formed on the first silicon doped aluminum nitride layer; the formation of pure aluminum nitride layer on the first silicon doped aluminum nitride layer; forming a second silicon doped aluminum nitride layer on pure aluminum nitride layer; diffusion barrier layer is formed on the second silicon doped aluminum nitride layer; forming a second dielectric layer on the diffusion barrier layer; etching the dielectric layer and diffusion barrier layer, until formed through the dielectric layer and the diffusion barrier layer through hole, the through hole bottom exposed at least a portion of the second silicon doped aluminum nitride layer; filling conductive material in the through holes Until a conductive plug is formed. The forming method improves the reliable performance of the formed interconnect structure.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互連結構及其形成方法
本專利技術涉及半導體制造領域,尤其涉及一種互連結構及其形成方法。
技術介紹
隨著集成電路制造技術的不斷發展,集成電路的集成度越來越高。在半導體器件的后段工藝(back-end-of-line,BEOL)中,需要形成互連結構,相應的,集成電路中半導體器件的互連結構排布也更為密集,互連結構之間因寄生電容等原因而產生的RC延遲(RCdelay)對半導體器件的影響越來越大。為了解決上述問題,現有技術開始采用低k介電材料(low-k)或超低k介電材料(ultralow-k)形成互連結構的層間介質層,以降低金屬插塞之間的寄生電容,進而減小RC延遲。隨著工藝節點的減小,后段工藝的可靠性提高和RC延遲降低變得越來越困難。為增強界面的相互作用并提高通孔的填充能力,許多新的材料被引進相應的工藝。與此同時,現有技術采用電阻系數更小的銅來取代傳統的鋁作為互連結構中金屬插塞的材料,以降低金屬插塞自身的電阻。由于銅的熔點高,且抗電致遷移能力也比較強,相對于傳統的鋁材料金屬插塞而言,能夠承載更高的電流密度,進而有利于提高所形成芯片的封裝密度。并且現有技術經常采用大馬士革(Damascene)或者雙大馬士革(DualDamascene)工藝形成銅的金屬插塞。然而,低k介電材料或者超低k介電材料很容易在互連結構形成工藝過程中受到損傷,造成互連結構的可靠性能下降。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解決的問題是提供一種互連結構及其形成方法,以提高互連結構的可靠性能。為解決上述問題,本專利技術提供一種互連結構的形成方法,包括:提供前端器件結構,所述前端器件結構具有第一介質層和位于所述第 ...
【技術保護點】
一種互連結構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提供前端器件結構,所述前端器件結構具有第一介質層和位于所述第一介質層中的導電結構;在所述第一介質層和所述導電結構上形成第一硅摻雜氮化鋁層;或者,先在所述導電結構上形成帽蓋層,然后在所述第一介質層和所述帽蓋層上形成所述第一硅摻雜氮化鋁層;在所述第一硅摻雜氮化鋁層上形成純氮化鋁層;在所述純氮化鋁層上形成第二硅摻雜氮化鋁層;在所述第二硅摻雜氮化鋁層上形成擴散阻擋層;在所述擴散阻擋層上形成第二介質層;刻蝕所述介質層和所述擴散阻擋層,直至形成貫穿所述介質層和所述擴散阻擋層的通孔,所述通孔底部暴露至少部分所述第二硅摻雜氮化鋁層;在所述通孔中填充導電材料,直至形成導電插塞。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互連結構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提供前端器件結構,所述前端器件結構具有第一介質層和位于所述第一介質層中的導電結構;在所述第一介質層和所述導電結構上形成第一硅摻雜氮化鋁層;或者,先在所述導電結構上形成帽蓋層,然后在所述第一介質層和所述帽蓋層上形成所述第一硅摻雜氮化鋁層;在所述第一硅摻雜氮化鋁層上形成純氮化鋁層;在所述純氮化鋁層上形成第二硅摻雜氮化鋁層;在所述第二硅摻雜氮化鋁層上形成擴散阻擋層;在所述擴散阻擋層上形成第二介質層;刻蝕所述介質層和所述擴散阻擋層,直至形成貫穿所述介質層和所述擴散阻擋層的通孔,所述通孔底部暴露至少部分所述第二硅摻雜氮化鋁層;在所述通孔中填充導電材料,直至形成導電插塞。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互連結構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硅摻雜氮化鋁層的形成過程包括:采用原子層沉積法形成第一氮化鋁層,所述原子層沉積法采用的材料包括鋁的碳氫化合物和氨氣;對所述第一氮化鋁層進行硅摻雜,直至形成所述第一硅摻雜氮化鋁層;采用原子層沉積法形成所述純氮化鋁層,所述原子層沉積法采用的材料包括鋁的碳氫化合物和氨氣;所述第二硅摻雜氮化鋁層的形成過程包括:采用原子層沉積法形成第二氮化鋁層,所述原子層沉積法采用的材料包括鋁的碳氫化合物和氨氣;對所述第二氮化鋁層進行硅摻雜,直至形成所述第二硅摻雜氮化鋁層。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互連結構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硅摻雜采用的反應氣體為甲硅烷,所述甲硅烷的流量范圍為50sccm~200sccm。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互連結構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硅摻雜氮化鋁層、所述純氮化鋁層和所述第二硅摻雜氮化鋁層的總厚度為所述第一硅摻雜氮化鋁層的厚度為所述總厚度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所述第二硅摻...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徐建華,鄧浩,
申請(專利權)人:中芯國際集成電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中芯國際集成電路制造北京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上海,31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