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一種觸屏結構及移動終端,其中觸屏結構包括用于覆蓋移動終端表面的觸屏,所述觸屏至少包括第一區域和第二區域,所述第一區域至少對應于所述移動終端的顯示模組所在區域,所述第二區域對應于未被所述第一區域覆蓋的區域,所述第一區域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二區域的最大厚度。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實施例通過具有厚度差的觸屏結構,在受到外力沖擊時,將作用力轉移到觸屏厚度較厚的區域,使易被破壞的顯示模組處于受保護區域,從而本實施例的觸屏結構具有保護顯示模組的技術效果。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觸屏結構及移動終端
本技術涉及通信
,并且更具體地,涉及一種觸屏結構及移動終端。
技術介紹
目前移動終端普遍使用帶觸屏的顯示模組,現有的觸屏一般采用厚度相對較厚的觸屏玻璃,由于其為整體結構,因此其結構強度相對較好。然而,位于觸屏玻璃下方的顯示模組,一般由多個薄層結構組成,各層之間通過各種粘貼工藝結合,其結構強度相對較差。當受到較大的外力沖擊時,顯示模組最易出現結構破裂,從而導致功能失效,不能使用,用戶需要更換整個顯示模組才能修復手機。可見,目前移動終端存在顯示模組易被破壞的問題。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實施例提供一種觸屏結構及移動終端,以解決目前移動終端存在顯示模組易被破壞的問題。第一方面,本技術實施例提供了一種觸屏結構,包括用于覆蓋移動終端表面的觸屏,所述觸屏至少包括第一區域和第二區域,所述第一區域至少對應于所述移動終端的顯示模組所在區域,所述第二區域對應于未被所述第一區域覆蓋的區域,所述第一區域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二區域的最大厚度。第二方面,本技術實施例還提供一種移動終端,包括上述觸屏結構。這樣,本技術實施例中,通過具有厚度差的觸屏結構,在受到外力沖擊時,將作用力轉移到觸屏厚度較厚的區域,使易被破壞的顯示模組處于受保護區域,從而本實施例的觸屏結構具有保護顯示模組的技術效果。附圖說明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技術實施例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技術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性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圖1是本技術提供的觸屏結構的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下面將結合本技術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技術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是本技術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技術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技術保護的范圍。請參閱圖1,圖1是本技術實施例提供的觸屏結構的結構示意圖。如圖1所示,一種觸屏結構,包括用于覆蓋移動終端表面的觸屏10,觸屏10至少包括第一區域11和第二區域12,第一區域11至少對應于移動終端的顯示模組20所在區域,第二區域12對應于未被第一區域覆蓋的區域,第一區域11的厚度小于第二區域12的最大厚度。使用時,將觸屏10按照上述對應覆蓋區域貼覆于移動終端的表面,當移動終端受到外力沖擊時,作用力最先作用到厚度較厚的第二區域12,而厚度較薄的第一區域11可以避免直接受到作用力作用。因此,對于厚度較薄的第一區域11可以理解為受保護區域,對于厚度較厚的第二區域12可以理解為受力轉移區域。本技術實施例中,結構強度相對較差的顯示模組20處于受保護區域,可以實現保護顯示模組20的目的。對于第一區域11及第二區域12的具體劃分,可以根據移動終端的外觀、結構、功能或者操作習慣等方面的需要來確定。例如,可以是第二區域12對應于移動終端底部的快捷鍵所在的區域,第一區域11對應于其余的區域(可以理解為移動終端的顯示模組20所在的區域與移動終端頂部的攝像頭所在的區域相連的區域);也可以是第二區域12對應于移動終端頂部的攝像頭所在的區域,第一區域11對應于其余的區域(可以理解為移動終端的顯示模組20所在的區域與移動終端底部的快捷鍵所在的區域相連的區域)。可選的,第一區域11的厚度與第二區域12的最大厚度所形成的厚度差呈平滑遞增。可以理解為,這里的觸屏10為具有厚度差的曲面觸屏。這樣,可以使觸屏10的整體感更強,可以確保在觸屏10上進行觸摸操作的連續性。優選的,厚度差大于零,且小于0.4mm。目前常見的觸屏10的厚度,例如2.5D觸屏的厚度為0.8mm,為使觸屏10加工后保證自身的強度,觸屏10的厚度一般要保留0.4mm,因此厚度差需要小于0.4mm。可選的,第二區域12中厚度最大的部位與相應區域的移動終端殼體30中強度較大的部位相對應,強度較大的部位可以理解為移動終端殼體30未減膠的部位。這樣,可以提高受力轉移區域所能承受的沖擊力,進一步提高移動終端整體的抗沖擊性能。可選的,觸屏10還包括第三區域(由于容易理解,因此未在附圖中繪出該區域),第三區域的最大厚度大于第一區域11的厚度,第一區域11對應于顯示模組20所在的區域,第二區域12對應于移動終端頂部的攝像頭所在的區域,第三區域對應于移動終端底部的快捷鍵所在的區域。其中,第二區域12的最大厚度可以與第三區域的最大厚度一致,也可以不一致;第二區域12的整體形狀及尺寸可以與第三區域的整體形狀及尺寸一致,也可以不一致。對此,本技術實施方式不作限定。本技術實施方式中,第一區域11位于整個觸屏10的中部,第二區域12及第三區域分居第一區域11兩側,由于第二區域12和第三區域的最大厚度均大于第一區域11的厚度,第一區域11可以理解為兩側均有受力轉移區域保護的受保護區域,可以更好的實現保護顯示模組20的目的。可選的,第一區域11的厚度與第二區域12的最大厚度所形成的厚度差呈平滑遞增,第一區域11的厚度與第三區域的最大厚度所形成的厚度差呈平滑遞增。這樣,可以使觸屏10的整體感更強,可以確保在觸屏10上進行觸摸操作的連續性。優選的,厚度差大于零,且小于0.4mm。目前常見的觸屏10的厚度,例如2.5D觸屏的厚度為0.8mm,為使觸屏10加工后保證自身的強度,觸屏10的厚度一般要保留0.4mm,因此厚度差需要小于0.4mm。可選的,第二區域12中厚度最大的部位與相應區域的移動終端殼體30中強度較大的部位相對應,第三區域中厚度最大的部位與相應區域的移動終端殼體30中強度較大的部位相對應,強度較大的部位可以理解為移動終端殼體30未減膠的部位。這樣,可以提高受力轉移區域所能承受的沖擊力,進一步提高移動終端整體的抗沖擊性能。可選的,觸屏10為2D觸屏或者2.5D觸屏或者3D觸屏,更具體的,所述觸屏10為玻璃觸屏。可采用CNC(數控機床加工)、刨磨或蝕刻等方法在普通的2D或者2.5D或者3D玻璃觸屏上的對應第一區域11的部位進行加工,使第一區域11和第二區域12之間形成上述厚度差。需要說明的是,在經歷一個平滑遞增的厚度差后,第二區域12或者第三區域各處的厚度可以是一致的,即在經歷一個平滑遞增的厚度差后,第二區域12或者第三區域各處的厚度均達到最大厚度;也可以是,在經歷一個平滑遞增的厚度差后,第二區域12或者第三區域達到最大厚度后,其余各處的厚度又呈平滑遞減。以上各種情況可以視移動終端的外觀、結構、功能或者操作習慣等方面的需要來確定,對此本技術實施例不作限定。本技術實施例還涉及一種移動終端,包括上述觸屏結構。本技術實施例的移動終端通過在表面上覆蓋一層具有厚度差的觸屏,在受到外力沖擊時,將作用力轉移到觸屏厚度較厚的區域,使易被破壞的顯示模組處于受保護區域,從而本實施例的移動終端具有保護顯示模組的技術效果。以上所述,僅為本技術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技術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
的技術人員在本技術揭露的技術范圍內,可輕易想到變化或替換,都應涵蓋在本技術的保護范圍之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觸屏結構,包括用于覆蓋移動終端表面的觸屏,其特征在于,所述觸屏至少包括第一區域和第二區域,所述第一區域至少對應于所述移動終端的顯示模組所在區域,所述第二區域對應于未被所述第一區域覆蓋的區域,所述第一區域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二區域的最大厚度。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觸屏結構,包括用于覆蓋移動終端表面的觸屏,其特征在于,所述觸屏至少包括第一區域和第二區域,所述第一區域至少對應于所述移動終端的顯示模組所在區域,所述第二區域對應于未被所述第一區域覆蓋的區域,所述第一區域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二區域的最大厚度。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觸屏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區域對應于所述移動終端底部的快捷鍵所在的區域,所述第一區域對應于其余的區域。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觸屏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區域對應于所述移動終端頂部的攝像頭所在的區域,所述第一區域對應于其余的區域。4.根據權利要求1至3中任一項所述的觸屏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觸屏還包括第三區域,所述第三區域的最大厚度大于所述第一區域的厚度,所述第一區域對應于所述顯示模組所在的區域,所述第二區域對應于所述移動終端頂部的攝像...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曾姣麗,
申請(專利權)人:維沃移動通信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廣東,44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