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一種透氣型鍛造模具,涉及鍛造技術領域。該模具包括相互配合的上模、下模;上模的底部、下模的頂部均開設有模腔;上模、下模的模腔均包括阻力橋、產品型腔、飛邊槽、鉗口;阻力橋呈環形結構,其內側形成產品型腔,其外側環繞有飛邊槽;在下模的阻力橋上開設有自上而下貫通的透氣針孔;模具還包括定位結構,定位結構用以限位上模與下模之間的相對位置。本發明專利技術具有鍛造時定位精準、坯料充滿產品型腔的優點。
Air permeable forging die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ventilated forging die, relating to the forging technical field. The mold includes a matched upper die and a lower die; on top of the bottom die, the lower die is provided with a cavity; the cavity of the upper die and a lower die comprises a resistance bridge, product cavity, flash, jaw; resistance bridge is an annular structure, product form the cavity inside, there are flash around the outside of the lower die; the resistance of bridge is provided through the air from top to bottom hole; die also comprises a positioning structure, positioning structure to limit the relative position between the upper die and the lower die. The invention has the advantages of accurate positioning during the forging and filling of the blank with the product cavity.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透氣型鍛造模具
本專利技術鍛造
,尤其涉及透氣型鍛造模具。
技術介紹
汽車零部件如輪轂支架、三臂法蘭等通常采用高溫液壓的方式進行鍛造處理。通過將經過中頻爐加熱處理后的坯料放置在下模具的產品型腔中,在由液壓缸帶動上模具下壓,進行鍛造,再將上模具抬起,產品形成在下模具的模腔中,人工取出產品,完成產品的鍛造。現有技術的鍛造模具存在以下不足:(1)上、下模具在合膜過程中,受到機械外力的作用,容易產生錯位的現象,影響鍛造的精確性;(2)在沖壓時,模腔中的空氣會形成氣囊,氣囊受高壓反彈,導致物料不能充滿產品型腔。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鍛造時定位精準、坯料充滿產品型腔、的透氣型鍛造模具。本專利技術通過以下技術手段實現解決上述技術問題的:一種透氣型鍛造模具,包括相互配合的上模、下模;所述上模的底部、下模的頂部均開設有模腔;所述上模、下模的模腔均包括阻力橋、產品型腔、飛邊槽、鉗口;所述阻力橋呈環形結構,其內側形成所述產品型腔,其外側環繞有所述飛邊槽;在所述下模的阻力橋上開設有自上而下貫通的透氣針孔;所述模具還包括定位結構,所述定位結構用以限位所述上模與所述下模之間的相對位置。優選地,所述定位結構包括設置在所述下模頂部的凸起以及設置在所述上模底部與所述凸起配合的凹槽;或者,所述定位結構包括設置在所述下模頂部的凹槽以及設置在所述上模底部與所述凹槽配合的凸起。優選地,所述凸起分布在所述上模或者下模的四個邊角;所述凹槽分布在所述上模或者下模的四個邊角。優選地,所述下模的頂部開設有自上而下導向的定位盲孔,所述定位盲孔中插入有頂料桿;在所述上模的底部開有與所述頂料桿配合的定位槽。優選地,所述定位槽、頂料桿均位于對應產品型腔的中心。本專利技術的優點在于:(1)通過設置本專利技術的定位結構,一方面便于上模、下模合膜時的校對;另一方面,防止鑄造過程中發生錯位。(2)另外,在下模的下阻力橋上開設有自上而下貫通的透氣針孔,合膜時,將模腔中的空氣團聚形成的氣囊及時排出,防止氣囊占據產品型腔的空間、位置,導致物料流動受阻,不能充分填充產品型腔。進一步,當鍛造時,下模的頂料桿的頂部插入至上模的定位槽中,進一步便于上模、下模合膜時的校對、以及配合凹槽與凸起相互配合鎖緊作用,進一步防止鑄造過程中發生錯位。進一步,定位槽、頂料桿均位于對應產品型腔的中心。當鍛造如三臂法蘭時,由于模具的中心設置有實心圓臺結構,固然可以將頂料桿插入至設置在圓臺結構中。附圖說明圖1為本專利技術一種透氣型鍛造模具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專利技術一種透氣型鍛造模具中下模的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為使本專利技術實施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本專利技術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專利技術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是本專利技術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專利技術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專利技術保護的范圍。實施例1如圖1-2所示,本實施例公開一種透氣型鍛造模具,包括相互配合的上模1、下模2。上模1的底部、下模2的頂部均開設有模腔。本專利技術的上模1、下模2的模腔形狀相對應。上模1的模腔包括上阻力橋11、上產品型腔12、上飛邊槽13。上阻力橋11呈環形結構,其內側形成上產品型腔12,其外側環繞有上飛邊槽13。上阻力橋11中的一段或者間斷的幾段向外側拱出,形成上圓角結構111。下模2的模腔包括下阻力橋21、下產品型腔22、下飛邊槽23。下阻力橋21呈環形結構,其內側形成下產品型腔22,其外側環繞有下飛邊槽23。下阻力橋21中的一段或者間斷的幾段向外側拱出,形成下圓角結構211。該模具還包括定位結構。定位結構包括設置在下模頂部的凸起以及設置在上模底部與凸起配合的凹槽。或者,定位結構包括設置在下模2頂部的凹槽5以及設置在上模1底部與凹槽5配合的凸起3。上模1的模腔深度深于下模2的模腔深度。由于本專利技術在阻力橋中的一段或者間斷的幾段向外側拱出,形成圓角結構,當鍛造時,由于存在該圓角過渡結構,有效防止物料流動受阻,回流產生疊層裂紋。通過設置本專利技術的定位結構,一方面便于上模1、下模2合膜時的校對;另一方面,凹槽5與凸起3相互配合鎖緊,防止鑄造過程中發生錯位。由于本專利技術的上模1的模腔深度深于下模2的模腔的深度,鍛造完成后,產品形成在上模1的模腔中。當產品型腔抬起后,產品受到向下的重力作用,有從上模1的模腔中自動脫離的趨勢,相比現有技術的下模2脫離,更容易將產品取出。另外,在下模2的下阻力橋21上開設有自上而下貫通的透氣針孔26,合膜時,將模腔中的空氣團聚形成的氣囊及時排出,防止氣囊占據產品型腔的空間、位置,導致物料流動受阻,不能充分填充產品型腔。實施例2如圖1-2所示,本實施例公開一種透氣型鍛造模具,包括相互配合的上模1、下模2。上模1的底部、下模2的頂部均開設有模腔。本專利技術的上模1、下模2的模腔形狀相對應。上模1的模腔包括上阻力橋11、上產品型腔12、上飛邊槽13、上鉗口14。上阻力橋11呈環形結構,其內側形成上產品型腔12,其外側環繞有上飛邊槽13。上阻力橋11中的一段或者間斷的幾段向外側拱出,形成上圓角結構111。上飛邊槽13上開設有上鉗口14,上鉗口14連通至上模1的邊緣。下模2的模腔包括下阻力橋21、下產品型腔22、下飛邊槽23、下鉗口24。下阻力橋21呈環形結構,其內側形成下產品型腔22,其外側環繞有下飛邊槽23。下阻力橋21中的一段或者間斷的幾段向外側拱出,形成下圓角結構211。下飛邊槽23上開設有下鉗口24,下鉗口24連通至下模2的邊緣。在下模2的下阻力橋21上開設有自上而下貫通的透氣針孔26。上圓角結構111、下圓角結構211均呈緩坡狀,其高度從內而外逐漸降低。相比實施例1,本實施例通過設置緩坡狀的圓角結構,便于產品型腔中的余料流出,進一步防止疊層裂紋的產生。另外,由于在飛邊槽上開設有鉗口,當產品成型在上模的模腔時,通過撬件插入至上模1的上鉗口14,即可將成型產品撬出。實施例3如圖1-2所示,本實施例公開一種透氣型鍛造模具,包括相互配合的上模1、下模2。上模1的底部、下模2的頂部均開設有模腔。本專利技術的上模1、下模2的模腔形狀相對應。上模1的模腔包括上阻力橋11、上產品型腔12、上飛邊槽13、上鉗口14。上阻力橋11呈環形結構,其內側形成上產品型腔12,其外側環繞有上飛邊槽13。上阻力橋11中的一段或者間斷的幾段向外側拱出,形成上圓角結構111。上飛邊槽13上開設有上鉗口14,上鉗口14連通至上模1的邊緣。下模2的模腔包括下阻力橋21、下產品型腔22、下飛邊槽23、下鉗口24。下阻力橋21呈環形結構,其內側形成下產品型腔22,其外側環繞有下飛邊槽23。下阻力橋21中的一段或者間斷的幾段向外側拱出,形成下圓角結構211。下飛邊槽23上開設有下鉗口24,下鉗口24連通至下模2的邊緣。在下模2的下阻力橋21上開設有自上而下貫通的透氣針孔26。下模2的頂部開設有自上而下導向的定位盲孔,定位盲孔中插入有頂料桿4。在上模1的底部開有與頂料桿4配合的定位槽6。相比上述實施例,當鍛造時,下模2的頂料桿4的頂部插入至上模1的定位槽6中,進一步便于上模1、下模2合膜時的校對、以及配合凹槽5與凸起3相互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透氣型鍛造模具,包括相互配合的上模、下模;所述上模的底部、下模的頂部均開設有模腔;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下模的模腔均包括阻力橋、產品型腔、飛邊槽、鉗口;所述阻力橋呈環形結構,其內側形成所述產品型腔,其外側環繞有所述飛邊槽;在所述下模的阻力橋上開設有自上而下貫通的透氣針孔;所述模具還包括定位結構,所述定位結構用以限位所述上模與所述下模之間的相對位置。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透氣型鍛造模具,包括相互配合的上模、下模;所述上模的底部、下模的頂部均開設有模腔;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下模的模腔均包括阻力橋、產品型腔、飛邊槽、鉗口;所述阻力橋呈環形結構,其內側形成所述產品型腔,其外側環繞有所述飛邊槽;在所述下模的阻力橋上開設有自上而下貫通的透氣針孔;所述模具還包括定位結構,所述定位結構用以限位所述上模與所述下模之間的相對位置。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透氣型鍛造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結構包括設置在所述下模頂部的凸起以及設置在所述上模底部與所述凸起配合的凹槽;或...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倪明光,陶景平,張開敏,
申請(專利權)人:安徽鋮友汽車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安徽,34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