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純電動汽車前艙模塊化集成布置結構,包括托架,所述托架為框架結構,托架的兩端分別通過左懸置機構及右懸置機構與電動汽車的左右縱梁連接,將驅動電機、減速器、蓄電池、電機控制器、充電機、電動空調壓縮機、電子真空泵、真空罐、電動空調壓縮機控制器及電子水泵等前艙設備均集成、固定在托架上。它有效地解決了現有技術存在的前艙結構重量大、占用空間多,集成度低,不適用于模塊化生產的問題。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前艙結構懸置簡單可靠,結構緊湊空間利用率高,實現高度集成化,可采用模塊化裝配;具有很高的實用價值。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汽車生產
,尤其涉及一種純電動汽車前艙模塊化集成布置結構。
技術介紹
普通的電動汽車大多采用前艙橫梁總成與左右縱梁固定連接形式,這種形式的前艙結構重量大、占用空間多,集成度低,不適用于模塊化生產。公開日為2011年5月18日,公開號為CN102059943A的中國專利文件公開了一種電動汽車、前艙布置結構及方法,提供了一種電動汽車前艙布置結構,其中電動汽車前艙布置結構中包括動力總成系統,并且動力總成系統包括驅動總成系統和增程器系統,其中所述驅動總成系統在前艙中采用三點懸置進行固定,其中懸置點通過電機和減速器的重心。該專利重點關注了增程器系統的設置,其中對驅動總成進行了懸置,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集成度,降低了噪音。但該專利僅對驅動總成進行彈簧懸掛式懸置,整體上前艙結構重量大、占用空間多,集成度低,不適用于模塊化生產的問題沒有得到徹底解決。公開日為2012年5月2日,公開號為CN102431429A的中國專利文件公開了一種電動汽車前艙的布置形式,包括前艙艙體,設置在前艙艙體兩側的車身左縱梁和右縱梁,前艙底部的框式副車架,布置在整車前端的水箱風扇、冷凝器,MCU、驅動電機、變速箱、DC-DC轉換器、蓄電池布置在前艙內,驅動電機和變速箱總成通過三個懸置固定,其中驅動電機通過懸置固定在右縱梁上,變速箱通過前后兩個懸置固定在框式副車架上;在所述的上層內還設置有燃油加熱器和燃油加熱器水罐,它們位于左縱梁側。該結構的驅動電機和變速箱總成通過三個懸置固定,其中驅動電機通過懸置固定在右縱梁上,變速箱通過前后兩個懸置固定在框式副車架上,其整體結構上與前述專利類似,現有技術中存在是前艙結構重量大、占用空間多,集成度低,不適用于模塊化生產的問題沒有得到徹底解決。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是為解決現有技術存在的上述問題,提供一種純電動汽車前艙模塊化集成布置結構,以解決現有技術存在的前艙結構重量大、占用空間多,集成度低,不適用于模塊化生產的問題。本技術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純電動汽車前艙模塊化集成布置結構,包括托架,所述托架為框架結構,托架的兩端分別通過左懸置機構及右懸置機構與電動汽車的左右縱梁連接,托架上側固定有蓄電池、電機控制器及充電機,托架下側掛設有驅動電機、減速器及電動空調壓縮機,減速器的后下側固定在后懸置機構上,后懸置機構固定在車身上,左右懸置機構與左右縱梁、后懸置機構與車身之間均通過軟墊固定連接。本技術采用一框架結構的托架,將驅動電機、減速器、蓄電池、電機控制器、充電機等前艙設備均集成、固定在托架上,而對托架采用三點懸置固定的方式,具有懸置結構簡單可靠,結構緊湊空間利用率高,實現高度集成化,可采用模塊化裝配;解決了現有技術存在的前艙結構重量大、占用空間多,集成度低,不適用于模塊化生產的問題。作為優選,驅動電機掛設在托架的左側,減速器設置在托架下側的中后部,電動空調壓縮機掛設在驅動電機的右側,驅動電機的輸出軸通過減速器與驅動軸連接。作為優選,電動空調壓縮機的后側固定電子真空泵,真空罐設置在托架的左后側,真空罐通過真空管道連接電子真空泵。將電子真空泵與真空罐也集成在托架上,可以進一步提高集成化水平。作為優選,電動空調壓縮機的下方設置電動空調壓縮機控制器,電子水泵設置在驅動電機的前側。作為優選,蓄電池固定在托架的左側,充電機固定在托架的右側,電機控制器位于蓄電池與充電機之間。作為優選,左懸置機構與托架之間通過左連接軸連接,右懸置機構與托架之間通過右連接軸連接,左連接軸與右連接軸在同一軸心線上;左懸置機構及右懸置機構均包括支撐輪及支撐座,支撐座上設有橫截面呈圓弧形的凹槽,支撐輪適配在凹槽內,支撐座固定在對應的縱梁上。將左右懸置機構設置在同一軸線上,并對懸置點與縱梁之間采用軟連接,改變了傳統的前艙橫梁總成與左右縱梁固定連接形式,托架與車身之間的自由度增加,有利于托架與車身的緩沖,減少振動傳遞,減少汽車行駛時的振動與噪音。作為優選,減速器的后下側設有向后下方延伸的支臂,后懸置機構上設有固定臂,固定臂的一端與支臂的末端鉸接呈V形結構,固定臂的另一端與車身固定,固定臂與支臂的鉸接軸其軸心線與左連接軸及右連接軸的軸心線平行。固定臂與支臂構成V形結構鉸接且其鉸接軸與左連接軸及右連接軸平行,使得托架后下部的減速器與車身之間有較大的伸縮空間,實現減速器與車身之間的軟連接,減少振動傳遞,減少汽車行駛時的振動與噪音。作為優選,固定臂與支臂的夾角為120度至140度。本技術的有益效果是:它有效地解決了現有技術存在的前艙結構重量大、占用空間多,集成度低,不適用于模塊化生產的問題。本技術的前艙結構懸置簡單可靠,結構緊湊空間利用率高,實現高度集成化,可采用模塊化裝配;具有很高的實用價值。附圖說明圖1是本技術的一種結構示意圖;圖2是圖1的俯視圖;圖3是圖1的左視圖;圖4是本技術的一種結構剖視圖;圖5是本技術的一種立體結構示意圖;圖6是本技術托架的一種結構示意圖。圖中:1.托架,2.左懸置機構,3.右懸置機構,4.蓄電池,5.電機控制器,6.充電機,7.驅動電機,8.減速器,9.驅動軸,10.后懸置機構,11.電動空調壓縮機,12.電子真空泵,13.真空罐,14.真空管道,15.電動空調壓縮機控制器,16.電子水泵,17.左連接軸,18.右連接軸,19.支撐輪,20.支撐座,21.支臂,22.固定臂。具體實施方式下面通過實施例,并結合附圖對本技術技術方案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的說明。實施例1在如圖1圖5所示的實施例1中,一種純電動汽車前艙模塊化集成布置結構,包括托架(見圖6),所述托架1為框架結構,托架的兩端分別通過左懸置機構2及右懸置機構3與電動汽車的左右縱梁連接,托架上側固定有蓄電池4、電機控制器5及充電機6,所述的蓄電池固定在托架的左側,充電機固定在托架的右側,電機控制器位于蓄電池與充電機之間;電動汽車的驅動電機7掛設在左側的托架下,驅動電機的輸出軸通過設置在托架下側中后部的減速器8與驅動軸9連接,減速器的后下側固定在后懸置機構10上,后懸置機構固定在車身上,托架的右下側固定有電動空調壓縮機11,電動空調壓縮機的后側固定電子真空泵12,真空罐13設置在托架的左后側,真空罐通過真空管道14連接電子真空泵。電動空調壓縮機的下方設置電動空調壓縮機控制器15,電子水泵16設置在驅動電機的前側(見圖2)。左懸置機構與托架之間通過左連接軸17連接,右懸置機構與托架之間通過右連接軸18連接,左連接軸與右連接軸在同一軸心線上(見圖4);左懸置機構及右懸置機構均包括支撐輪19及支撐座20,支撐座上設有橫截面呈圓弧形的凹槽,支撐輪適配在凹槽內,支撐座通過軟墊(圖中未畫出)固定在對應的縱梁上。減速器的后下側設有向后下方延伸的支臂21,后懸置機構上設有固定臂22,固定臂的一端與支臂的末端鉸接呈V形結構(見圖3),固定臂的另一端通過軟墊(圖中未畫出)與車身固定,固定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純電動汽車前艙模塊化集成布置結構,包括托架,其特征是,所述托架(1)為框架結構,托架的兩端分別通過左懸置機構(2)及右懸置機構(3)與電動汽車的左右縱梁連接,托架上側固定有蓄電池(4)、電機控制器(5)及充電機(6),托架下側掛設有驅動電機(7)、減速器(8)及電動空調壓縮機(11),減速器的后下側固定在后懸置機構(10)上,后懸置機構固定在車身上,左右懸置機構與左右縱梁、后懸置機構與車身之間均通過軟墊固定連接。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純電動汽車前艙模塊化集成布置結構,包括托架,其特征是,所述托架(1)為框架結構,托架的兩端分別通過左懸置機構(2)及右懸置機構(3)與電動汽車的左右縱梁連接,托架上側固定有蓄電池(4)、電機控制器(5)及充電機(6),托架下側掛設有驅動電機(7)、減速器(8)及電動空調壓縮機(11),減速器的后下側固定在后懸置機構(10)上,后懸置機構固定在車身上,左右懸置機構與左右縱梁、后懸置機構與車身之間均通過軟墊固定連接。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純電動汽車前艙模塊化集成布置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驅動電機掛設在托架的左側,減速器設置在托架下側的中后部,電動空調壓縮機掛設在驅動電機的右側,驅動電機的輸出軸通過減速器與驅動軸(9)連接。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純電動汽車前艙模塊化集成布置結構,其特征在于:電動空調壓縮機的后側固定電子真空泵(12),真空罐(13)設置在托架的左后側,真空罐通過真空管道(14)連接電子真空泵。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純電動汽車前艙模塊化集成布置結構,其特征在于:電動空調壓縮機的下方設置電動空調壓縮機控制器(15),電子水泵(16)設置在驅動電機的前...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李春林,劉陽,楊彥彬,王強軍,白玉生,
申請(專利權)人:北京電咖汽車科技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浙江;33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