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變速器輸出軸總成的潤滑系統,包括:設置于輸出軸的主導油孔和軸上導油孔、設置于襯套上的襯套導油孔和設置于從動齒輪總成上的從動齒輪導油槽,其中:軸上導油孔的一端與主導油孔和襯套導油孔相連通,另一端與從動齒輪槽相連通。主導油孔、軸上導油孔、襯套導油孔、從動齒輪導油槽和滾針軸承,形成完整貫通的油路,構成了完整的潤滑系統。使潤滑油更加方便順利的流入軸承內和各潤滑接觸端面,達到良好的潤滑效果,潤滑效率高。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的是變速器制造領域的技術,具體是一種變速器輸出軸總成的潤滑系統。
技術介紹
變速器的齒輪作為汽車變速器中的核心零件,其工作的潤滑情況直接影響變速器的換擋性能和工作效率。目前,已公開的變速器的潤滑系統,多是通過齒輪旋轉攪動變速器殼體內的潤滑油,而后潤滑油通過軸承與齒輪間的間隙進入軸承和其他所需潤滑的斷面。經過對現有技術的檢索發現,中國專利文獻號CN203717865,公開日為2014.7.16,公開了一種變速器潤滑裝置及潤滑油軌。該裝置通過在傳統的潤滑油軌上開槽形成出油口,潤滑油在內外兩個油腔中循環,對軸承及軸上零件起到潤滑作用。該技術中的軸承與齒輪之間的間隙有限,潤滑油不能充分進入到潤滑面,不能達到預期效果,潤滑效率低下。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針對上述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提出一種變速器輸出軸總成的潤滑系統,能夠提高潤滑效果,延長零件壽命。本技術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本技術包括:設置于輸出軸的主導油孔和軸上導油孔、設置于襯套上的襯套導油孔和設置于從動齒輪總成上的從動齒輪導油槽,其中:軸上導油孔的一端與主導油孔和襯套導油孔相連通,另一端與從動齒輪槽相連通。所述的主導油孔設置于輸出軸中心,沿軸向貫穿全軸。所述的襯套導油孔徑向設置于每一個襯套上。所述的軸上導油孔,包括:一擋導油孔、二擋導油孔、三擋導油孔和四擋導油孔,其中:一擋導油孔、二擋導油孔、三擋導油孔和四擋導油孔沿軸向依次設置于輸出軸的軸壁上。所述的從動齒輪導油槽,包括:一擋導油槽、二擋導油槽、三擋導油槽和四擋導油槽,每個擋位的導油槽設置于從動齒輪總成上對應的從動齒輪上的一側。每個從動齒輪導油槽包括三個呈環形均勻分布于從動齒輪端面的半圓形槽,半圓形槽的軸向與該對應的從動齒輪總成端面徑向之間的夾角為銳角,三個半圓形槽的軸向與該對應的從動齒輪總成端面徑向之間的夾角相等。每個從動齒輪導油槽的深度與臺階高度相同且貫穿臺階的壁厚。技術效果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技術在工作時,殼體內盛有潤滑油,齒輪高速旋轉時,將潤滑油飛濺到變速器殼體內的各個角落。相當一部分潤滑油進入輸出軸的主導油孔,而后從軸上導油孔甩出,進入到滾針軸承內,使齒輪與軸承形成良好的潤滑效果。本技術極大的提高了個零件的潤滑性能,提高了工作效率。附圖說明圖1為整體剖面圖;圖2為輸出軸剖面圖;圖3為一擋從動齒輪總成剖面圖;圖4為三擋從動齒輪總成剖面圖;圖5為四擋從動齒輪總成剖面圖;圖6為二擋從動齒輪總成剖面圖;圖7為二擋從動齒輪總成立體結構圖;圖8為二擋從動齒輪總成主視圖;圖中:1輸出軸;2一擋從動齒輪總成;3三擋從動齒輪總成;4四擋從動齒輪總成;5二擋從動齒輪總成;6一三擋同步器;7二四擋同步器;8左軸承;9右軸承;10殼體;11一擋襯套;12三擋襯套;13四擋襯套;14二擋襯套;15主導油孔;16一擋導油孔;17三擋導油孔;18四擋導油孔;19二擋導油孔;20一擋結合齒;21一擋導油槽;22三擋結合齒;23三擋導油槽;24四擋結合齒;25四擋導油槽;26二擋結合齒;27二擋導油槽;28滾針軸承;29一擋襯套導油孔;30三擋襯套導油孔;31四擋襯套導油孔;32二擋襯套導油孔。具體實施方式下面對本專利技術的實施例作詳細說明,本實施例在以本專利技術技術方案為前提下進行實施,給出了詳細的實施方式和具體的操作過程,但本專利技術的保護范圍不限于下述的實施例。實施例1如圖1所示,本實施例包括:具有主導油孔15和軸上導油孔16~19的輸出軸1、一擋從動齒輪總成2、三擋從動齒輪總成3、四擋從動齒輪總成4、二擋從動齒輪5、一三擋同步器6、二四當同步器7、左軸承8、右軸承9、殼體10、襯套導油孔29~32、一擋襯套11、三擋襯套12、四擋襯套13和二擋襯套14。如圖2所示,所述的輸出軸1的軸向設有主導油孔15,主導油孔15沿軸向貫通全軸。輸出軸1的徑向上設有軸上導油孔16~19。所述的輸出軸1上設有三個安裝臺階、兩個花鍵和一個輸出齒輪,在輸出軸1的兩端設有左軸承8和右軸承9,并通過左軸承8和右軸承9固定在殼體10上。一擋襯套11、三擋襯套12、四擋襯套13和二擋襯套14依次設置于輸出軸1的安裝臺階上。一三擋同步器6設置于一擋襯套11和三擋襯套12之間,二四擋同步器7設置于二擋襯套14和四擋襯套13之間。所述的一擋從動齒輪總成2、三擋從動齒輪總成3、四擋從動此輪總成4和二擋從動齒輪總成5分別通過滾針軸承28設置于一擋襯套11、三擋襯套12、四擋襯套13和二擋襯套14上。所述的一擋導油孔16對應一擋從動齒輪總成2的安裝位置,三擋導油孔17對應三擋從動齒輪總成3的安裝位置,四擋導油孔18對應四擋從動齒輪總成4的安裝位置,二擋導油孔19對應二擋從動齒輪總成5的安裝位置。所述的一擋導油孔16、三擋導油孔17、四擋導油孔18和二擋導油孔19分別與主導油孔15相連通。所述的一擋襯套11、三擋襯套12、四擋襯套13和二擋襯套14上分別設有一擋襯套導油孔29、三擋襯套導油孔30、四擋襯套導油孔31和二擋襯套導油孔32,并與相應的軸上導油孔連通。如圖3~6所示,所述的一擋從動齒輪總成2的右端面設有一擋結合齒20,左端面上設有一擋導油槽21;三擋從動齒輪總成3的左端面上設有三擋結合齒22,右端面上設有三擋導油槽23;四擋從動齒輪總成4的右端面上設有四擋結合齒24,左端面上設有四擋導油槽25;二擋從動齒輪總成5的左端面上設有二擋結合齒26,右端面上設有二擋導油槽27。如圖7~8所示,所述的一擋導油槽21包括三個半圓形槽,環形均布于一擋從動齒輪總成2的左端面上,半圓形槽的軸向和從動齒輪總成2端面徑向之間的夾角α、β、γ為銳角;三擋導油槽23包括三個半圓形槽,環形均布于三擋從動齒輪總成3的右端面,半圓形槽的軸向和從動齒輪總成3端面徑向之間的夾角α=β=γ,為銳角。;四擋導油槽25包括三個半圓形槽,環形均布于四擋從動齒輪總成4的左端面上,半圓形槽的軸向和從動齒輪總成4端面徑向之間的夾角α、β、γ為銳角;所述的二擋導油槽27包括三個半圓形槽,環形均布于二擋從動齒輪總成5的右端面上,半圓形槽軸向和從動齒輪總成5端面徑向之間的夾角α、β、γ為銳角。所述的潤滑油通過襯套導油孔進入襯套和滾針軸承的縫隙,滾針軸承與從動齒輪軸孔間也有縫隙,從動齒輪端面的導油槽貫通端面臺階,連接了從動齒輪的軸孔與滾針軸承的間隙和從動齒輪端面的潤滑面,構成完整的貫通油路。本裝置工作時,殼體10內存有潤滑油,齒輪高速旋轉時,將潤滑油飛濺到變速器殼體10內的各個角落。此時,相當一部分潤滑油進入輸出軸1的主導油孔,由于離心力的作用,主導油孔15中的潤滑油從軸上導油孔16~19中甩出,通過襯套導油孔29~32進入到滾針軸承內,對軸承與齒輪進行潤滑。而后,從動輪總成端面的從動輪導油槽將潤滑油甩出。從動齒輪導油槽的每個半圓形槽與端面徑向之間的夾角α、β、γ為銳角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變速器輸出軸總成的潤滑系統,其特征在于,包括:設置于輸出軸的主導油孔和軸上導油孔、設置于襯套上的襯套導油孔和設置于從動齒輪總成上的從動齒輪導油槽,其中:軸上導油孔的一端與主導油孔和襯套導油孔相連通,另一端與從動齒輪槽相連通。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變速器輸出軸總成的潤滑系統,其特征在于,包括:設置于輸出軸的主導油孔和軸上導油孔、設置于襯套上的襯套導油孔和設置于從動齒輪總成上的從動齒輪導油槽,其中:軸上導油孔的一端與主導油孔和襯套導油孔相連通,另一端與從動齒輪槽相連通。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變速器輸出軸總成的潤滑系統,其特征是,所述的襯套導油孔徑向設置于每一個襯套上。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變速器輸出軸總成的潤滑系統,其特征是,所述的主導油孔設置于輸出軸中心,沿軸向貫穿全軸。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變速器輸出軸總成的潤滑系統,其特征是,所述的軸上導油孔,包括:一擋導油孔、二擋導油孔、三擋導油孔和四擋導油孔,其中:一擋導油孔、二擋導油孔、三擋導油孔和四擋導油孔沿軸向依次設置在輸出軸的軸壁上。...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王彥斌,儲著金,魏子云,徐沙,
申請(專利權)人:上海汽車變速器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上海;31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