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熱管結構,包含:一本體;所述本體由一第一板體及一第二板體及一毛細結構及一工作流體所構成,其中所述第一、二板體相互疊合并夾持該毛細結構,所述毛細結構開設至少一溝槽;所述第一、二板體其中任一向該毛細結構凸伸一凸部,并該凸部與該毛細結構貼合并相鄰該溝槽,藉此,本發明專利技術提供一種厚度極薄之熱管結構者。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熱管結構,尤指一種具有厚度極薄的熱管結構。
技術介紹
現行電子行動裝置朝向即為輕薄為走向,新式電子行動裝置不僅輕薄其運算效能亦隨之提升,但隨運算效能之提升以及整體厚度縮減其內部容置電子元件之空間亦隨之受限,當運算效能提高時,相對的電子元件運算時所產生之熱量亦隨之增加,故需要散熱元件加以輔助各電子元件之散熱工作,又因該電子行動裝置因為薄化的條件下,其內部空間已極為狹窄難以設置風扇等散熱元件,故僅能設置銅薄片或鋁薄片作為增大散熱面積使用,但對于散熱效能之提升仍然不足。已知技術中將熱管或均溫板制成薄型化時因整體采取薄型化,致使薄型熱管因薄型化后填粉燒結困難,難以實現極薄型化之結構,或填粉燒結后壓制成扁平狀結構時,熱管內部燒結粉末或其他毛細結構(網格體或纖維體)受到擠壓破壞而失能。另外,已知均溫板為更微薄型化,省略內部之支撐結構令均溫板抽氣封口后,內部腔室容易變形,故習知薄型化熱管及均溫板內部之蒸汽通道容易被壓縮變小或甚至沒有蒸汽通道,影響內部整體汽液循環之效率,故如何改良薄型化后之均溫板及熱管內部之汽液循環結構即為當下必須改善之目標。
技術實現思路
為有效解決上述之問題,本專利技術之主要目的,提供一種具有可撓性且厚度極薄之熱管結構。為達上述目的本專利技術提供一種熱管結構,包含:一本體,具有一第一板體及一第二板體及一毛細結構及一工作流體,所述第一、二板體相互疊合并夾持該毛細結構,所述毛細結構開設至少一溝槽,所述第一、二板體其中任一向該毛細結構凸伸至少一凸部,并該凸部與該毛細結構貼合并相鄰該溝槽。所述毛細結構為網格體或纖維體或粉末燒結體或線狀編織體或燒結粉末體其中任一。所述溝槽相鄰兩側皆具有該凸部。所述凸部選擇為凸條或連續凸點或非連續凸點其中任一。所述第一、二板體厚度為0.01~0.15mm,所述毛細結構厚度為0.01~0.2mm。更具有一蒸發區及一冷凝區,所述蒸發區與該冷凝區分設于該本體之兩端,并所述溝槽兩端連接該蒸發區及該冷凝區。更具有一蒸發區及一冷凝區,所述蒸發區設于該本體靠近中央處,所述冷凝區設于該蒸發區兩端,并所述溝槽兩端連接該蒸發區及該冷凝區。所述凸部對應凸伸于該毛細結構中央處,所述溝槽設置于該左及右兩側。透過本專利技術之熱管結構可令熱管進行薄型化結構設計時,仍可保留內部汽液循環之空間維持汽液循環工作之順暢且確保爭氣通道暢通,并透過該凸部之設置,進而令該本體內部工作流體之產生汽液循環時可進一步于本體之徑向或軸向同時產生汽液分離減少壓力阻抗之發生,并因熱管整體實現薄型化,不僅可使用于狹窄之空間外更可施以外力自由彎曲。【附圖說明】圖1為本專利技術之熱管結構之第一實施例之立體分解圖;圖2為本專利技術之熱管結構之第一實施例之組合圖剖視圖;圖3為本專利技術之熱管結構之第二實施例之組合圖剖視圖;圖4為本專利技術之熱管結構之第三實施例之組合圖剖視圖;圖5為本專利技術之熱管結構之第四實施例之組合圖剖視圖;圖中各附圖標記對應的構件名稱為:本體1第一板體1a第二板體1b毛細結構11溝槽111凸部12蒸發區13冷凝區14工作流體2汽態工作流體21液態工作流體22軸向X徑向Y【具體實施方式】本專利技術之上述目的及其結構與功能上的特性,將依據所附圖式之較佳實施例予以說明。如圖1、圖2所示,為本專利技術之熱管結構之第一實施例之立體分解及組合圖剖視圖,如圖所示,本專利技術熱管結構,包含:一本體1;所述本體1具有一第一板體1a一第二板體1b及一毛細結構11及一工作流體2,所述第一、二板體1a、1b相互疊合,并夾持該毛細結構11于該第一、二板體1a、1b之間,該毛細結構11上設有至少一沿該本體1之軸向X延伸之溝槽111,該溝槽111并向該本體1之徑向Y貫穿該毛細結構11上、下兩側。所述第一、二板體1a、1b其中任一向該毛細結構11之方向凸伸一凸部12,所述凸部12相鄰該溝槽111并與該毛細結構11連接(接觸)。所述本體1更具有一蒸發區13及一冷凝區14,所述蒸發區13與該冷凝區14分別設置于該本體1之兩端,并所述溝槽111兩端連接該蒸發區13及該冷凝區14。如圖3所示,為本專利技術之熱管結構之第二實施例之組合圖剖視圖,如圖所示,本實施例部分結構技術特徵與前述第一實施例相同,故在此將不再贅述,惟本實施例與前述第一實施例之差異在于凸部12為復數凸體121間隔排列所組成,并該等凸體121之間具有至少一通道122,該等復數凸體121令該汽態工作流體21于該溝槽111中沿該本體1之軸向X進行擴散循環,所述液態工作流體22于該毛細結構11受該毛細力作用沿該本體1之軸向X相反該汽態工作流體21之方向以及沿該凸體121間之通道122間向該本體1之徑向循環。如圖4所示,為本專利技術之熱管結構之第三實施例之組合圖剖視圖,如圖所示,本實施例部分結構技術特徵與前述第一實施例相同,故在此將不再贅述,惟本實施例與前述第一實施例之差異在于本實施例中之本體1更具有一蒸發區13及一冷凝區14,所述蒸發區13設于該本體1靠近中央處(中段處),所述冷凝區14設于該蒸發區13兩端,并所述溝槽111兩端連接該蒸發區13及該冷凝區14,該凸部12亦沿該溝槽111之軸向一側或兩側設置。如圖5所示,為本專利技術之熱管結構之第四實施例之組合圖剖視圖,如圖所示,本實施例部分結構技術特徵與前述第一實施例相同,故在此將不再贅述,惟本實施例與前述第一實施例之差異在于所述凸部12對應凸伸于該毛細結構11中央處,所述溝槽111設置于該凸部12左及右兩側,所述蒸發區13及冷凝區14分設于該毛細結構11之兩端。前述第一~四實施例中之所述毛細結構11為網格體或纖維體或線狀編織體或燒結粉末體其中任一;所述第一、二板體1a、1b厚度為0.01~0.15mm,所述毛細結構11厚度為0.01~0.2mm。所述凸部12選擇為凸條或連續凸點或非連續凸點其中任一,本專利技術以凸條作為說明實施例,但并不引以為限。本專利技術主要目的透過設置于該毛細結構11上之溝槽111作為蒸汽通道使用,并由設置于該溝槽111凸部12作為將汽態工作流體21及液態工作流體22汽液分離使用之結構體或凝結液態工作流體22之結構體,并使汽態工作流體21于溝槽111內沿該本體1之軸向X進行循環,而液態工作流體22于該毛細結構11中沿該本體1之徑向Y及圖示中相反該汽態工作流體21之軸向X方向進行循環,令當熱管薄型化時仍保有足以進行汽液循環之蒸汽通道以及工作流體2回流之空間。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熱管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包含:一本體,具有一第一板體及一第二板體及一毛細結構及一工作流體,所述第一、二板體相互疊合并夾持該毛細結構,所述毛細結構開設至少一溝槽,所述第一、二板體其中任一向該毛細結構凸伸至少一凸部,并該凸部與該毛細結構貼合并相鄰該溝槽。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熱管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包含:
一本體,具有一第一板體及一第二板體及一毛細結構及一工作流體,所述第一、二板體相互疊合并夾持該毛細結構,所述毛細結構開設至少一溝槽,所述第一、二板體其中任一向該毛細結構凸伸至少一凸部,并該凸部與該毛細結構貼合并相鄰該溝槽。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之熱管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毛細結構為網格體或纖維體或粉末燒結體或線狀編織體或燒結粉末體其中任一。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之熱管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溝槽相鄰兩側皆具有該凸部。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之熱管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凸部選擇為凸條或連續凸點或非連續凸點其中任一。
5.根...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謝國俊,
申請(專利權)人:奇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中國臺灣;71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