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提高鑄帶表面質量的裝置以及方法,通過清潔結晶輥以提高所述鑄帶的表面質量,其中,裝置包括沿所述結晶輥的徑向對稱分布的第一毛刷輥與第二毛刷輥,所述第一毛刷輥的刷毛植密度為30%-40%,所述第二毛刷輥的刷毛植密度為10%-20%,所述第一毛刷輥與所述第二毛刷輥的刷毛均由毛徑為0.15-0.20mm的粗毛以及毛徑為0.08-0.12mm的細毛混合而成,所述粗毛與所述細毛的比例為6:4-8:2。采用本發明專利技術的這種裝置以及方法,便于對結晶輥進行清理從而提高鑄帶表面質量。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薄帶連鑄
,具體來說,涉及一種提高鑄帶表面質量的裝置以及應用該裝置提高鑄帶表面質量的方法。
技術介紹
近年來,國內外對開發鋼帶直接澆鑄技術(即帶鋼近終形加工技術)的研究活動越來越活躍,這其中發展最快的是雙輥薄帶連鑄技術。雙輥薄帶連鑄技術最早是1865年HenryBessemer提出這一想法的(USPatent:49053)。薄帶連鑄將連續鑄造、軋制、甚至熱處理等工序融為一體,使生產的薄帶坯稍經后續軋制就一次性形成工業成品,大大簡化了從鋼水到鋼帶的生產工序,縮短了生產周期,使鋼鐵生產流程更緊湊、更連續、更高效、更環保;同時生產成本顯著降低,并且生產出的薄帶產品質量不亞于傳統工藝。因此,這一技術一旦被突破,將會給世界上整個鋼鐵業帶來革命性的沖擊。具體地說,如圖1所示,雙輥薄帶連鑄過程典型的是:直接將熱態的鋼水從鋼包1經過中間包2和浸入式水口3,通過布流器4將鋼水均勻布流到一個由兩個相向旋轉的水冷結晶輥6和側封板5形成的熔池中,經過水冷結晶輥6的冷卻形成1~5mm鑄帶7,鑄帶經過夾送輥8送入在線軋機9中軋制成0.7-2.5mm的薄帶,然后通過輸送輥道10以及冷卻控制裝置11,然后經過卷取前的夾送輥12,最后進入卷取機13卷取成熱軋鋼帶。對連鑄過程,無論是傳統板坯連鑄,還是薄板坯或薄帶連鑄過程,影響鑄帶凝固狀態的主要因素是拉坯的阻力,即凝固坯殼與結晶輥(結晶器)之間相對運動時的摩擦力。薄帶連鑄工藝由于缺少了傳統連鑄結晶器振動臺的振動和保護渣的潤滑,因此更容易產生粘輥。當鑄帶局部粘輥發生時,會出現裂紋、鑄帶撕裂等缺陷,從而影響鑄帶表面質量;當粘輥嚴重時,即鑄帶粘輥的面積較大,鑄帶粘到輥面會將結晶輥包住,會造成結晶輥堵轉,使結晶輥設備損傷。結晶輥是薄帶連鑄的核心設備,提高結晶輥的壽命是薄帶連鑄降低成本的關鍵。在冶金中常用的方法是結晶輥表面鍍層,如鍍鎳、鈷等元素,提高結晶輥的耐磨性,但該方法不能從根本上解決鑄帶表面質量問題。由于融熔的鋼水在鑄輥輥面的冷卻速度很快,同時會有很多金屬顆粒、金屬氧化物或非金屬氧化物析出并黏結在結晶輥輥面上。如果這些顆粒物分布不均勻會影響鑄輥輥面局部導熱強度,進而會使鑄帶表面產生裂紋,導致鑄帶表面的質量缺陷。為保證鑄帶表面質量,世界各國雙輥薄帶連鑄機多使用毛刷輥進行輥面清理,毛刷輥的形式多種多樣,作用在鑄輥輥面的方法也有所不同,目的都是利用毛刷輥清理鑄輥上的黏著物顆粒。中國專利CN200420107544.x中提到的一種輥面清理裝置,使用的是金屬刮刀貼緊輥面刮削輥面殘留物,利用刮刀后部的彈簧提供頂緊力。這種方法對鑄輥輥面的磨損劇烈,而且受到結構限制不能清理輥面微小的金屬氧化物。還有如美國專利US5307861中介紹的一種用一排毛刷平行放置于鑄輥表面,鑄輥轉動時毛刷可以做軸向運動,二者形成相對運動達到清理輥面的效果。如上所述,結晶輥輥面清理的好壞對整個薄帶連鑄生產的工藝穩定性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薄帶連鑄澆鑄過程中,假如輥面清理裝置對結晶輥輥面清理的不干凈,結晶輥輥面會聚集越來越多的“外來沉積物”,沉積在結晶輥輥面上,沉積厚度達到一定程度,會顯著降低結晶輥導熱系數,嚴重時直接導致斷帶事故的發生。假如輥面清理裝置對結晶輥輥面清理的“太干凈”,說明設置的輥面清理裝置對結晶輥的壓力較大,長期工作條件下,會對結晶輥輥面造成較大磨損。由此可見,合理地使用毛刷輥,設定合理的輥面清理工藝參數,是提高鑄帶表面質量的一個關鍵環節。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針對現有技術所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種提高鑄帶表面質量的裝置以及方法,其能夠增強對結晶輥的清潔效果并能夠避免傷害結晶輥,從而保證鑄帶的質量。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專利技術的技術方案在于:一種提高鑄帶表面質量的裝置,通過清潔結晶輥以提高所述鑄帶的表面質量,該裝置包括沿所述結晶輥的徑向對稱分布的第一毛刷輥與第二毛刷輥,所述第一毛刷輥的刷毛植密度為30%-40%,所述第二毛刷輥的刷毛植密度為10%-20%,所述第一毛刷輥與所述第二毛刷輥的刷毛均由毛徑為0.15-0.20mm的粗毛以及毛徑為0.08-0.12mm的細毛混合而成,所述粗毛與所述細毛的比例為6:4-8:2。作為優選方案,所述粗毛與所述細毛的比例為7:3。作為優選方案,所述第一毛刷輥的刷毛長度以及所述第二毛刷輥的刷毛長度均為40-50mm。作為優選方案,所述第一毛刷輥以及所述第二毛刷輥上均設置有壓力傳感器,所述第一毛刷輥以及所述第二毛刷輥均與液壓缸相連,能夠通過所述液壓缸驅動向著靠近或者遠離所述結晶輥的方向移動。作為優選方案,所述第一毛刷輥以及所述第二毛刷輥的刷毛的材質均為不銹鋼。作為優選方案,所述清理裝置還包括粉塵收集系統,用于收集所述第一毛刷輥以及所述第二毛刷輥工作時所產生的粉塵。另外,本專利技術還公開一種提高鑄帶表面質量的方法,用于對結晶輥進行清理,該方法為,沿著結晶輥的徑向對稱設置第一毛刷輥與第二毛刷輥,所述第一毛刷輥與所述第二毛刷輥的刷毛植密度不同,并且其刷毛均采用粗毛與細毛混合而成,結晶輥轉動時,第一毛刷輥以及第二毛刷輥分別對其進行清理。作為優選方案,通過液壓缸分別調整所述第一毛刷輥以及所述第二毛刷輥對所述結晶輥的壓力,且為了保證輥面清理的效果,需要保證第一毛刷輥的刷毛和第二毛刷輥的刷毛壓靠在結晶輥面上的彎曲量保持恒定,可以通過輥面清理裝置自帶的壓力傳感器,來調節液壓缸動作,以確保毛刷輥的刷毛壓靠在結晶輥面上的彎曲量恒定,因為隨著澆鑄的持續進行,毛刷輥的刷毛會逐漸被磨損而變短,同時結晶輥6也會逐漸受熱膨脹,毛刷輥與結晶輥輥面之間的真實距離是在不斷變化的。作為優選方案,所述第一毛刷輥以及所述第二毛刷輥的旋轉方向均與所述結晶輥的旋轉方向相反。作為優選方案,所述第一次毛刷輥以及所述第二毛刷輥壓靠在所述結晶輥面上的彎曲量均為10-16mm。實施本專利技術的提高鑄帶表面質量的裝置以及方法,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本專利技術通過上下組合式的第一毛刷輥與第二毛刷輥的排布方式,達到良好的輥面清理效果,并且二者的刷毛植密度不同,能更好地避免損害結晶輥;(2)采用混雜刷毛的形式,能夠徹底實現結晶輥紋理底部的清理,同時刷毛硬度適當,有效避免了對結晶輥面的損害;(3)通過毛刷輥壓力傳感器來控制液壓缸的行程,保證毛刷輥的刷毛壓靠在結晶輥面上的彎曲量保持恒定,可以實現長時、穩定的輥面清理工序,有效改善帶鋼表面質量,減少裂紋的發生幾率,提高生產過程的穩定性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4)布置有粉塵收集系統,用于對輥面清理出來的粉塵和顆粒物進行收集,可以大大改善作業環境;(5)本專利技術選用熔點更高硬度更大的不銹鋼刷毛,可以避免生產中刷毛被鋼液滴燒損。附圖說明通過閱讀參照以下附圖對非限制性實施例所作的詳細描述,本專利技術的其它特征、目的和優點將會變得更明顯:圖1為薄帶連鑄連軋機機組的工藝流程示意圖;圖2為本專利技術的提高鑄帶表面質量的裝置的示意圖;圖3為本專利技術中,毛刷輥對結晶輥面的壓力與刷毛長度的曲線關系示意圖;圖4為本專利技術涉及的結晶輥和刷毛局部放大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對本專利技術進行詳細說明。以下實施例將有助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進一步理解本專利技術,但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專利技術。應當指出的是,對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提高鑄帶表面質量的裝置,通過清潔結晶輥以提高所述鑄帶的表面質量,其特征在于,包括沿所述結晶輥的徑向對稱分布的第一毛刷輥與第二毛刷輥,所述第一毛刷輥的刷毛植密度為30%?40%,所述第二毛刷輥的刷毛植密度為10%?20%,所述第一毛刷輥與所述第二毛刷輥的刷毛均由毛徑為0.15?0.20mm的粗毛以及毛徑為0.08?0.12mm的細毛混合而成,所述粗毛與所述細毛的比例為6:4?8:2。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提高鑄帶表面質量的裝置,通過清潔結晶輥以提高所述鑄帶的表面質量,其特征在于,包括沿所述結晶輥的徑向對稱分布的第一毛刷輥與第二毛刷輥,所述第一毛刷輥的刷毛植密度為30%-40%,所述第二毛刷輥的刷毛植密度為10%-20%,所述第一毛刷輥與所述第二毛刷輥的刷毛均由毛徑為0.15-0.20mm的粗毛以及毛徑為0.08-0.12mm的細毛混合而成,所述粗毛與所述細毛的比例為6:4-8:2。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提高鑄帶表面質量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粗毛與所述細毛的比例為7:3。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提高鑄帶表面質量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毛刷輥的刷毛長度以及所述第二毛刷輥的刷毛長度均為40-50mm。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提高鑄帶表面質量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毛刷輥以及所述第二毛刷輥上均設置有壓力傳感器,所述第一毛刷輥以及所述第二毛刷輥均與液壓缸相連,能夠通過所述液壓缸驅動向著靠近或者遠離所述結晶輥的方向移動。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提高鑄帶表面質量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毛刷輥以及所述第...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吳建春,方園,葉長宏,于艷,
申請(專利權)人:寶山鋼鐵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上海;31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