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液壓缸的結構。
技術介紹
雙作用雙級液壓缸伸出可以獲得較長的工作行程,縮回時可以保持很小的結構尺寸,因此被廣泛用于頂舉作業機具上。但是現有采用液壓復位的雙作用雙級液壓缸需要在一級活塞桿內部設置輔助油道,使液壓油通過該油道進入二級活塞桿的有桿腔中,才能使二級活塞桿完成復位。在一級活塞桿和二級活塞桿之間增加輔助油道無疑增加了活塞桿的壁厚,減小了二級活塞的有效面積,因此削弱了舉升力。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是為了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油缸速比較小、結構緊湊的內置輔助油道式雙作用雙級液壓缸。本專利技術的目的是這樣實現的:內置輔助油道式雙作用雙級液壓缸,包括缸筒、前端套、中空的一級活塞桿、第一活塞、中空的二級活塞桿、第二活塞、后端蓋,前端蓋連接在缸筒的前端,一級活塞桿穿置在缸筒內并伸出前端蓋,第一活塞連接在一級活塞桿的后端,第二活塞連接在二級活塞桿的后端,第二活塞、二級活塞桿設置在第一活塞、一級活塞桿內,且二級活塞桿的前端伸出一級活塞桿,后端蓋連接在缸筒的后端,在所述第一活塞內密封連接旋蓋,在二級活塞桿內設置中空結構的通油桿,通油桿的后端通過螺塞與旋蓋固定連接;在第一活塞、旋蓋、通油桿上設置第一油道,第一油道將一級活塞桿有桿腔與通油桿的內腔相連通;通油桿的前端與二級活塞桿設置間隙,通油桿與二級活塞桿之間設置間隙,在二級活塞桿的后端設置第三油道,第三油道將二級活塞桿的內腔與一級活塞桿的內腔相連通;在第一活塞上還設置第二油道,第二油道連通第一活塞的無桿腔和第二活塞的無桿腔。當無桿腔 ...
【技術保護點】
內置輔助油道式雙作用雙級液壓缸,包括缸筒(6)、前端套(2)、中空的一級活塞桿(5)、第一活塞(18)、中空的二級活塞桿(3)、第二活塞(19)、后端蓋(12),前端蓋(2)連接在缸筒(6)的前端,一級活塞桿(5)穿置在缸筒(6)內并伸出前端蓋(2),第一活塞(18)連接在一級活塞桿(5)的后端,第二活塞(19)連接在二級活塞桿(3)的后端,第二活塞(19)、二級活塞桿(3)設置在第一活塞(18)、一級活塞桿(5)內,且二級活塞桿(3)的前端伸出一級活塞桿(5),后端蓋(12)連接在缸筒(6)的后端;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活塞(18)內密封連接旋蓋(9),在二級活塞桿(3)內設置中空結構的通油桿(4),通油桿(4)的后端通過螺塞(10)與旋蓋(9)固定連接;在第一活塞(18)、旋蓋(9)、通油桿(4)上設置第一油道(20),第一油道(20)將一級活塞桿(5)有桿腔與通油桿(4)的內腔相連通;通油桿(4)的前端與二級活塞桿(3)設置間隙,且通油桿(4)與二級活塞桿(3)之間設置間隙,在二級活塞桿(3)的后端設置第三油道(22),第三油道(22)將二級活塞桿(3)的內腔與一級活塞桿(5)的 ...
【技術特征摘要】
1.內置輔助油道式雙作用雙級液壓缸,包括缸筒(6)、前端套(2)、中空的一級活塞桿(5)、第一活塞(18)、中空的二級活塞桿(3)、第二活塞(19)、后端蓋(12),前端蓋(2)連接在缸筒(6)的前端,一級活塞桿(5)穿置在缸筒(6)內并伸出前端蓋(2),第一活塞(18)連接在一級活塞桿(5)的后端,第二活塞(19)連接在二級活塞桿(3)的后端,第二活塞(19)、二級活塞桿(3)設置在第一活塞(18)、一級活塞桿(5)內,且二級活塞桿(3)的前端伸出一級活塞桿(5),后端蓋(12)連接在缸筒(6)的后端;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活塞(18)內密封連接旋蓋(9),在二級活塞桿(3)內設置中空結構的通油桿(4),通油桿(4)的后端通過螺塞(10)與旋蓋(9)固定連接;在第一活塞(18)、旋蓋(9)、通油桿(4)上設置第一油道(20),第一油道(20)將一級活塞桿(5)有桿腔與通油桿(4)的內腔相連通;通油桿(4)的前端與二級活塞桿(3)設置間隙,且通油桿(...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陳傳俊,王翔,湯敏,
申請(專利權)人:揚州市江都永堅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江蘇;32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