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o6k0g"></ul>
    <ul id="o6k0g"></ul>

    雙彈簧輔助拉伸系統技術方案

    技術編號:14552850 閱讀:105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2-05 02:01
    一種機械設計技術領域的雙彈簧輔助拉伸系統,包括兩個調節腔、兩個旋轉板、控制體、離心軸、離心腔、離心體、離心彈簧、圓弧板、松緊帶、兩個拉伸彈簧,離心腔、離心體、離心彈簧、圓弧板、松緊帶均布置在控制體內,離心體的一端布置在離心腔內并通過離心彈簧與離心軸相連接,離心體的另一端為圓弧結構,離心體的另一端與圓弧板密封接觸,松緊帶布置在圓弧板的外表面。當發動機轉速較高時,旋轉板逆時針旋轉,進氣管路總容積變??;當發動機轉速較低時,旋轉板順時針旋轉,進氣管路總容積變大。本發明專利技術設計合理,結構簡單,適用可變進氣管系統優化設計。

    Double spring assisted drawing system

    Double spring assisted tensile system of a mechanical design technology, including two adjusting cavity, two rotating plate, control body, centrifugal shaft, centrifugal chamber, centrifugal body, centrifugal spring, circular plate, elastic band, two tension springs, centrifugal chamber, centrifugal body, centrifugal spring, circular arc plate, elastic belt are arranged in the control body is disposed in the cavity and the centrifugal centrifugal body by centrifugal centrifugal spring and the shaft is connected, the other end of the centrifugal body is a circular structure, and the other end of the circular plate centrifugal body sealing contact, an elastic band arranged on the outer surface of the circular plate. When the engine speed is higher, the rotating plate counter clockwise rotation, the total volume of the intake pipe becomes smaller; when the engine speed is low, the rotating plate clockwise rotation, the total volume of the intake pipe becomes larger. The invention has the advantages of reasonable design and simple structure, and is suitable for the design of the variable intake pipe system.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的是一種機械設計
    雙彈簧輔助拉伸系統,特別是一種適用于發動機進氣管路總容積可變系統的雙彈簧輔助拉伸系統。
    技術介紹
    現在的發動機可分為自然吸氣式和增壓式,其中增壓式又可分為機械增壓、渦輪增壓和最新的氣波增壓。自然吸氣式是沒有增壓器的,指空氣單純經過空氣濾清器、節氣門、進氣歧管到達汽缸,汽油是通過噴油嘴直接噴射在進氣歧管里的。以四缸發動機為例,一個活塞作一次功有四個行程:下行(進氣門打開,存在壓力差,空氣和燃油的混合氣在壓力差的作用下進入汽缸),上行(進氣門關閉,壓縮混合氣,活塞上行到最高點時點火),又下行(混合氣燃燒膨脹,推動活塞對外做功,輸出動力),又上行(排氣門打開,排氣)。自然吸氣式就是指在上面第一個行程中,混合氣是靠自然形成的壓力差進行吸氣,增壓式就是指先把氣體壓縮,提高氣體的壓力和密度,當氣門打開的時候靠壓力差和氣體自身的高壓來增加進氣量,提高功率。對于自然吸氣發動機來說,可變進氣歧管技術較為普遍??勺冞M氣歧管通過改變進氣管的長度和截面積,提高燃燒效率,使發動機在低轉速時更平穩、扭矩更充足,高轉速時更順暢、功率更強大。在理想的情況下,在低速工況時進氣歧管容積越大越好,在高速工況時進氣歧管容積越小越好,這樣在各個轉速,發動機的充氣效率都較高,性能都較好。經過現有文獻檢索,發現專利申請號為20142022823.6,名稱為小排量發動機可變進氣歧管的專利技術,提供了一種排氣管容積兩級可變的技術,但是它不能進氣管容積現實連續可變。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針對上述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了一種雙彈簧輔助拉伸系統,可以使發動機進氣管路總容積根據發動機轉速進行自我調節。本專利技術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的,本專利技術包括前端進氣管、后端進氣管、空濾、節氣門、發動機、排氣管、催化器、消音器、第一調節腔、第一旋轉板、控制體、拉伸軸、拉伸桿、離心軸、離心腔、離心體、離心彈簧、圓弧板、松緊帶、旋轉桿、第一旋轉軸、第二調節腔、第二旋轉軸、鏈條、第二旋轉板、第一拉伸彈簧、第二拉伸彈簧,節氣門的兩端分別與前端進氣管、后端進氣管相連接,發動機的進氣道與后端進氣管相連接,發動機的排氣道與排氣管相連接,空濾布置在前端進氣管上,催化器、消音器依次布置在排氣管上,第一調節腔布置在后端進氣管的下壁面上,第一調節腔的內部腔體縱截面為圓弧狀,第一旋轉軸鑲嵌在第一調節腔的壁面上,第一旋轉板布置在第一調節腔內并與第一旋轉軸固結在一起,第一旋轉板的壁面與第一調節腔內壁面密封接觸,第一旋轉軸的伸出端與旋轉桿的一端固結在一起,第二調節腔布置在后端進氣管的上壁面上,第二調節腔的內部腔體縱截面為圓弧狀,第二旋轉軸鑲嵌在第二調節腔的壁面上,第二旋轉板布置在第二調節腔內并與第二旋轉軸固結在一起,第二旋轉板的壁面與第二調節腔內壁面密封接觸,第二旋轉軸的伸出端通過鏈條與第一旋轉軸的伸出端相連接,旋轉桿另一端與拉伸桿的一端鉸接在一起,拉伸桿的另一端與拉伸軸的一端固結在一起,拉伸軸的另一端與控制體內部的上端圓弧板固結在一起,離心軸的一端穿過控制體的前壁中心后鑲嵌在控制體的后壁上,離心腔、離心體、離心彈簧、圓弧板、松緊帶均布置在控制體內,離心腔與離心軸固結在一起,離心體的一端布置在離心腔內并通過離心彈簧與離心軸相連接,離心體的另一端為圓弧結構,離心體的另一端與圓弧板密封接觸,松緊帶布置在圓弧板的外表面,離心軸的另一端通過鏈條與發動機的曲軸相連接,第一拉伸彈簧布置在第一調節腔內,第一拉伸彈簧的兩端分別與第一旋轉板、第一調節腔內壁面相連接,第二拉伸彈簧布置在第二調節腔內,第二拉伸彈簧的兩端分別與第二旋轉板、第二調節腔內壁面相連接。進一步地,在本專利技術中控制體內部腔體的橫截面為圓形,離心腔、圓弧板在控制體內均為陣列式布置,圓弧板的個數大于或等于離心腔的個數,圓弧板之間的間隙寬度小于離心體的橫截面寬度,松緊帶內部帶有彈性鋼絲結構。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專利技術具有如下有益效果為:本專利技術設計合理,結構簡單;進氣管路總容積可以根據發動機轉速進行連續可調,從而兼顧發動機的各種運行工況。附圖說明圖1為本專利技術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專利技術中后端進氣管的縱剖面圖;圖3為圖2中A-A剖面的結構示意圖;圖4為本專利技術中控制體的剖面圖;圖5為圖4中B-B剖面的結構示意圖;圖6為圖5中C-C剖面的結構示意圖;其中:1、前端進氣管,2、后端進氣管,3、空濾,4、節氣門,5、發動機,6、排氣管,7、催化器,8、消音器,9、第一調節腔,10、第一旋轉板,11、控制體,12、拉伸軸,13、拉伸桿,14、離心軸,15、離心腔,16、離心體,17、離心彈簧,18、圓弧板,19、松緊帶,20、旋轉桿,21、第一旋轉軸,22、第二調節腔,23、第二旋轉軸,24、鏈條,25、第二旋轉板,26、第一彈簧,27、第二彈簧。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專利技術的實施例作詳細說明,本實施例以本專利技術技術方案為前提,給出了詳細的實施方式和具體的操作過程,但本專利技術的保護范圍不限于下述的實施例。實施例如圖1至圖6所示,本專利技術包括前端進氣管1、后端進氣管2、空濾3、節氣門4、發動機5、排氣管6、催化器7、消音器8、第一調節腔9、第一旋轉板10、控制體11、拉伸軸12、拉伸桿13、離心軸14、離心腔15、離心體16、離心彈簧17、圓弧板18、松緊帶19、旋轉桿20、第一旋轉軸21、第二調節腔22、第二旋轉軸23、鏈條24、第二旋轉板25、第一彈簧26、第二彈簧27,節氣門4的兩端分別與前端進氣管1、后端進氣管2相連接,發動機5的進氣道與后端進氣管2相連接,發動機5的排氣道與排氣管6相連接,空濾3布置在前端進氣管1上,催化器7、消音器8依次布置在排氣管6上,第一調節腔9布置在后端進氣管2的下壁面上,第一調節腔9的內部腔體縱截面為圓弧狀,第一旋轉軸21鑲嵌在第一調節腔9的壁面上,第一旋轉板10布置在第一調節腔9內并與第一旋轉軸21固結在一起,第一旋轉板10的壁面與第一調節腔9內壁面密封接觸,第一旋轉軸21的伸出端與旋轉桿20的一端固結在一起,第二調節腔22布置在后端進氣管2的上壁面上,第二調節腔22的內部腔體縱截面為圓弧狀,第二旋轉軸23鑲嵌在第二調節腔22的壁面上,第二旋轉板25布置在第二調節腔22內并與第二旋轉軸23固結在一起,第二旋轉板25的壁面與第二調節腔22內壁面密封接觸,第二旋轉軸23的伸出端通過鏈條24與第一旋轉軸21的伸出端相連接,旋轉桿20另一端與拉伸桿13的一端鉸接在一起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

    【技術保護點】
    一種雙彈簧輔助拉伸系統,包括前端進氣管(1)、后端進氣管(2)、空濾(3)、節氣門(4)、發動機(5)、排氣管(6)、催化器(7)、消音器(8),節氣門(4)的兩端分別與前端進氣管(1)、后端進氣管(2)相連接,發動機(5)的進氣道與后端進氣管(2)相連接,發動機(5)的排氣道與排氣管(6)相連接,空濾(3)布置在前端進氣管(1)上,催化器(7)、消音器(8)依次布置在排氣管(6)上,其特征在于,還包括第一調節腔(9)、第一旋轉板(10)、控制體(11)、拉伸軸(12)、拉伸桿(13)、離心軸(14)、離心腔(15)、離心體(16)、離心彈簧(17)、圓弧板(18)、松緊帶(19)、旋轉桿(20)、第一旋轉軸(21)、第二調節腔(22)、第二旋轉軸(23)、鏈條(24)、第二旋轉板(25)、第一拉伸彈簧(26)、第二拉伸彈簧(27),第一調節腔(9)布置在后端進氣管(2)的下壁面上,第一調節腔(9)的內部腔體縱截面為圓弧狀,第一旋轉軸(21)鑲嵌在第一調節腔(9)的壁面上,第一旋轉板(10)布置在第一調節腔(9)內并與第一旋轉軸(21)固結在一起,第一旋轉板(10)的壁面與第一調節腔(9)內壁面密封接觸,第一旋轉軸(21)的伸出端與旋轉桿(20)的一端固結在一起,第二調節腔(22)布置在后端進氣管(2)的上壁面上,第二調節腔(22)的內部腔體縱截面為圓弧狀,第二旋轉軸(23)鑲嵌在第二調節腔(22)的壁面上,第二旋轉板(25)布置在第二調節腔(22)內并與第二旋轉軸(23)固結在一起,第二旋轉板(25)的壁面與第二調節腔(22)內壁面密封接觸,第二旋轉軸(23)的伸出端通過鏈條(24)與第一旋轉軸(21)的伸出端相連接,旋轉桿(20)另一端與拉伸桿(13)的一端鉸接在一起,拉伸桿(13)的另一端與拉伸軸(12)的一端固結在一起,拉伸軸(12)的另一端與控制體(11)內部的上端圓弧板(18)固結在一起,離心軸(14)的一端穿過控制體(11)的前壁中心后鑲嵌在控制體(11)的后壁上,離心腔(15)、離心體(16)、離心彈簧(17)、圓弧板(18)、松緊帶(19)均布置在控制體(11)內,離心腔(15)與離心軸(14)固結在一起,離心體(16)的一端布置在離心腔(15)內并通過離心彈簧(17)與離心軸(14)相連接,離心體(16)的另一端為圓弧結構,離心體(16)的另一端與圓弧板(18)密封接觸,松緊帶(19)布置在圓弧板(18)的外表面,離心軸(14)的另一端通過鏈條與發動機(4)的曲軸相連接,第一拉伸彈簧(26)布置在第一調節腔(9)內,第一拉伸彈簧(22)的兩端分別與第一旋轉板(10)、第一調節腔(9)內壁面相連接,第二拉伸彈簧(27)布置在第二調節腔(22)內,第二拉伸彈簧(27)的兩端分別與第二旋轉板(25)、第二調節腔(22)內壁面相連接。...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雙彈簧輔助拉伸系統,包括前端進氣管(1)、后端進氣管(2)、空濾(3)、
    節氣門(4)、發動機(5)、排氣管(6)、催化器(7)、消音器(8),節氣門(4)的兩
    端分別與前端進氣管(1)、后端進氣管(2)相連接,發動機(5)的進氣道與后端進氣
    管(2)相連接,發動機(5)的排氣道與排氣管(6)相連接,空濾(3)布置在前端進
    氣管(1)上,催化器(7)、消音器(8)依次布置在排氣管(6)上,其特征在于,還
    包括第一調節腔(9)、第一旋轉板(10)、控制體(11)、拉伸軸(12)、拉伸桿(13)、
    離心軸(14)、離心腔(15)、離心體(16)、離心彈簧(17)、圓弧板(18)、松緊帶(19)、
    旋轉桿(20)、第一旋轉軸(21)、第二調節腔(22)、第二旋轉軸(23)、鏈條(24)、第
    二旋轉板(25)、第一拉伸彈簧(26)、第二拉伸彈簧(27),第一調節腔(9)布置在后
    端進氣管(2)的下壁面上,第一調節腔(9)的內部腔體縱截面為圓弧狀,第一旋轉軸
    (21)鑲嵌在第一調節腔(9)的壁面上,第一旋轉板(10)布置在第一調節腔(9)內
    并與第一旋轉軸(21)固結在一起,第一旋轉板(10)的壁面與第一調節腔(9)內壁面
    密封接觸,第一旋轉軸(21)的伸出端與旋轉桿(20)的一端固結在一起,第二調節腔(22)
    布置在后端進氣管(2)的上壁面上,第二調節腔(22)的內部腔體縱截面為圓弧狀,
    第二旋轉軸(23)鑲嵌在第二調節腔(22)的壁面上,第二旋轉板(25)布置在第二調
    節腔(22)內并與第二旋轉軸(23)固結在一起,第二旋轉板(25)的壁面與第二調節
    腔(22...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曹曉暉
    申請(專利權)人:上海佑熱高溫材料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上海;31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評論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人妻av无码专区| 亚洲午夜无码久久久久小说| 午夜福利无码不卡在线观看| 精品无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AV| 亚洲av无码专区在线观看下载 | 97无码人妻福利免费公开在线视频 | 蜜桃成人无码区免费视频网站 | 亚洲AV综合色区无码一区爱AV| 精品欧洲av无码一区二区14| 无码8090精品久久一区| 91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L| 无码的免费不卡毛片视频| 老司机亚洲精品影院无码|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AAA片| 国产精品亚洲专区无码牛牛| 少妇人妻无码精品视频app| 精品无码一级毛片免费视频观看| 精品无码AV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中文字幕有码无码AV| 国产日韩AV免费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 无码av免费网站| 中文无码人妻有码人妻中文字幕| 无码熟妇人妻av| 无码VA在线观看| 亚洲熟妇av午夜无码不卡| 精品无码久久久久国产| 精品无码人妻夜人多侵犯18 | 亚洲日韩精品无码专区| 亚洲大尺度无码专区尤物| 国产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蜜桃 | 国产亚洲精久久久久久无码77777|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毛片搜| 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无码| 无码日韩人妻av一区免费| 69成人免费视频无码专区| 精品国产性色无码AV网站| 人妻无码久久中文字幕专区| 小泽玛丽无码视频一区 | 无码精品久久久天天影视| 久久老子午夜精品无码怎么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