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具備自動潤滑功能的發動機內帶輪,包括第一旋轉輪,所述第一旋轉輪的內部安裝有潤滑油存放罐,所述潤滑油存放罐通過進料管與所述第一旋轉輪的外壁連接,所述潤滑油存放罐通過若干個L型出油管與所述第一旋轉輪、所述第二旋轉輪和所述第三旋轉輪的內壁連接,所述L型出油管內部設置有緩沖器,所述緩沖器的一側安裝有出油擋板,所述出油擋板上設置有若干個出油孔,所述潤滑油存放罐的內部安裝有液位傳感器,所述液位傳感器通過導線與控制箱連接,所述控制箱的內部安裝有控制器、蓄電池和蜂鳴報警器,該種發動機內帶輪,既能保證良好的潤滑效果,又能有效地防止潤滑油泄露。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發動機內帶輪
,具體為一種具備自動潤滑功能的發動機內帶輪。
技術介紹
發動機內帶輪當代機械設備中一種舉足輕重的零部件。可以將汽車發動機產生的能量傳遞到其他物體上,以便于帶動其他設備運轉,保證設備的正常運行,現有的發動機內帶輪在使用時需要手動添加潤滑油,在使用一段時間后需要將其拆卸后添加潤滑油,這樣不僅費時費力,同時工作效率也比較低,因此,設計一種具備自動潤滑功能的發動機內帶輪是很有必要的。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具備自動潤滑功能的發動機內帶輪,以解決上述
技術介紹
中提出的問題。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專利技術提供如下技術方案:一種具備自動潤滑功能的發動機內帶輪,包括第一旋轉輪,所述第一旋轉輪的中心處設置有安裝孔,所述第一旋轉輪的一側安裝有第二旋轉輪,所述第二旋轉輪的一側安裝有第三旋轉輪,所述第三旋轉輪上對應設置有若干個凹槽,所述第一旋轉輪的內部安裝有潤滑油存放罐,所述潤滑油存放罐通過進料管與所述第一旋轉輪的外壁連接,所述潤滑油存放罐通過若干個L型出油管與所述第一旋轉輪、所述第二旋轉輪和所述第三旋轉輪的內壁連接,所述L型出油管安裝在所述第一旋轉輪、所述第二旋轉輪和所述第三旋轉輪的內部,所述L型出油管內部設置有緩沖器,所述緩沖器的一側安裝有出油擋板,所述出油擋板上設置有若干個出油孔,所述潤滑油存放罐的內部安裝有液位傳感器,所述液位傳感器通過導線與控制箱連接,所述控制箱的內部安裝有控制器、蓄電池和蜂鳴報警器。進一步的,所述液位傳感器的輸出端與控制器的輸入端電性連接,所述控制器的輸出端與蜂鳴報警器的輸入端電性連接。進一步的,所述緩沖器的內部填充有石英沙顆粒。進一步的,所述進料管的頂端安裝有蓋帽。進一步的,所述出油孔均勻分布在出油擋板上。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專利技術的有益效果是:該種具備自動潤滑功能的發動機內帶輪,在發動機內帶輪的第一旋轉輪、第二旋轉輪和第三旋轉輪內開設有L型出油管,并在L型出油管的內部設置有緩沖器和出油擋板,潤滑時,只需在從進料管內注入一定量的潤滑油,潤滑油會保存在潤滑油存放罐內,潤滑油存放罐內的潤滑油會從L型出油管排出,對發動機內帶輪進行潤滑,既能保證良好的潤滑效果,又能有效地防止潤滑油泄露,L型出油管和緩沖器可以減緩發動機內帶輪高速旋轉時產生的離心力,使潤滑油能夠從L型出油管內緩慢排出,達到持續對發動機內帶輪進行潤滑的效果,液位傳感器的設置可以實時檢測潤滑油存放罐內潤滑油的存儲量情況,并將收集的信號傳遞給控制器,當潤滑油存放罐內的潤滑油含量不足時,控制器控制蜂鳴報警器報警,提醒使用者注意及時補充潤滑油,以保證設備的正常運行。附圖說明圖1是本專利技術的整體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專利技術的局部結構示意圖之一;圖3是本專利技術的局部結構示意圖之二;圖4是本專利技術的局部結構示意圖之三;圖5是本專利技術的局部結構示意圖之四;附圖標記中:1-安裝孔;2-第一旋轉輪;3-第二旋轉輪;4-凹槽;5-第三旋轉輪;6-潤滑油存放罐;7-L型出油管;8-控制箱;9-液位傳感器;10-進料管;11-出油擋板;12-緩沖器;13-控制器;14-蓄電池;15-蜂鳴報警器;16-出油孔。具體實施方式下面將結合本專利技術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專利技術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專利技術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專利技術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專利技術保護的范圍。請參閱圖1-5,本專利技術提供一種技術方案:一種具備自動潤滑功能的發動機內帶輪,包括第一旋轉輪2,第一旋轉輪2的中心處設置有安裝孔1,第一旋轉輪2的一側安裝有第二旋轉輪3,第二旋轉輪3的一側安裝有第三旋轉輪5,第三旋轉輪5上對應設置有若干個凹槽4,第一旋轉輪2的內部安裝有潤滑油存放罐6,潤滑油存放罐6通過進料管10與第一旋轉輪2的外壁連接,潤滑油存放罐6通過若干個L型出油管7與第一旋轉輪2、第二旋轉輪3和第三旋轉輪5的內壁連接,L型出油管7安裝在第一旋轉輪2、第二旋轉輪3和第三旋轉輪5的內部,L型出油管7內部設置有緩沖器12,緩沖器12的一側安裝有出油擋板11,出油擋板11上設置有若干個出油孔16,潤滑油存放罐6的內部安裝有液位傳感器9,液位傳感器9通過導線與控制箱8連接,控制箱8的內部安裝有控制器13、蓄電池14和蜂鳴報警器15。進一步的,所述液位傳感器9的輸出端與控制器13的輸入端電性連接,所述控制器13的輸出端與蜂鳴報警器15的輸入端電性連接,便于信號的傳輸,保證設備的正常運行。進一步的,所述緩沖器12的內部填充有石英沙顆粒,石英沙顆粒具有穩定的化學性質,不會與潤滑油發生反應而改變潤滑油的性質,可以很好的減緩潤滑油的移動速度,同時也可以對潤滑油進行過濾。進一步的,所述進料管10的頂端安裝有蓋帽,可以有效防止潤滑油存放罐6內的潤滑油泄漏。進一步的,所述出油孔16均勻分布在出油擋板11上,便于少量的潤滑油從L型出油管7排出,以便于使潤滑油可以持續對發動機內帶輪進行潤滑。工作原理:發動機內帶輪的第一旋轉輪2、第二旋轉輪3和第三旋轉輪5內開設有L型出油管7,并在L型出油管7的內部設置有緩沖器12和出油擋板11,潤滑時,只需在從進料管10內注入一定量的潤滑油,潤滑油會保存在潤滑油存放罐6內,潤滑油存放罐6內的潤滑油會從L型出油管7排出,對發動機內帶輪進行潤滑,既能保證良好的潤滑效果,又能有效地防止潤滑油泄露,L型出油管7和緩沖器12可以減緩發動機內帶輪高速旋轉時產生的離心力,使潤滑油能夠從L型出油管7內緩慢排出,達到持續對發動機內帶輪進行潤滑的效果,液位傳感器9的設置可以實時檢測潤滑油存放罐6內潤滑油的存儲量情況,并將收集的信號傳遞給控制器13,當潤滑油存放罐內6的潤滑油含量不足時,控制器13控制蜂鳴報警器報警15,提醒使用者注意及時補充潤滑油,以保證設備的正常運行。盡管已經示出和描述了本專利技術的實施例,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脫離本專利技術的原理和精神的情況下可以對這些實施例進行多種變化、修改、替換和變型,本專利技術的范圍由所附權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具備自動潤滑功能的發動機內帶輪,包括第一旋轉輪(2),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旋轉輪(2)的中心處設置有安裝孔(1),所述第一旋轉輪(2)的一側安裝有第二旋轉輪(3),所述第二旋轉輪(3)的一側安裝有第三旋轉輪(5),所述第三旋轉輪(5)上對應設置有若干個凹槽(4),所述第一旋轉輪(2)的內部安裝有潤滑油存放罐(6),所述潤滑油存放罐(6)通過進料管(10)與所述第一旋轉輪(2)的外壁連接,所述潤滑油存放罐(6)通過若干個L型出油管(7)與所述第一旋轉輪(2)、所述第二旋轉輪(3)和所述第三旋轉輪(5)的內壁連接,所述L型出油管(7)安裝在所述第一旋轉輪(2)、所述第二旋轉輪(3)和所述第三旋轉輪(5)的內部,所述L型出油管(7)內部設置有緩沖器(12),所述緩沖器(12)的一側安裝有出油擋板(11),所述出油擋板(11)上設置有若干個出油孔(16),所述潤滑油存放罐(6)的內部安裝有液位傳感器(9),所述液位傳感器(9)通過導線與控制箱(8)連接,所述控制箱(8)的內部安裝有控制器(13)、蓄電池(14)和蜂鳴報警器(15)。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具備自動潤滑功能的發動機內帶輪,包括第一旋轉輪(2),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旋轉輪(2)的中心處設置有安裝孔(1),所述第一旋轉輪(2)的一側安裝有第二旋轉輪(3),所述第二旋轉輪(3)的一側安裝有第三旋轉輪(5),所述第三旋轉輪(5)上對應設置有若干個凹槽(4),所述第一旋轉輪(2)的內部安裝有潤滑油存放罐(6),所述潤滑油存放罐(6)通過進料管(10)與所述第一旋轉輪(2)的外壁連接,所述潤滑油存放罐(6)通過若干個L型出油管(7)與所述第一旋轉輪(2)、所述第二旋轉輪(3)和所述第三旋轉輪(5)的內壁連接,所述L型出油管(7)安裝在所述第一旋轉輪(2)、所述第二旋轉輪(3)和所述第三旋轉輪(5)的內部,所述L型出油管(7)內部設置有緩沖器(12),所述緩沖器(12)的一側安裝有出油擋板(11),所述出油擋板(11)上設置...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舒永紅,李軍,代金全,許棟,
申請(專利權)人:東風十堰通用鑄造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湖北;42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