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一種燒結冷卻機煙氣低溫余熱利用系統,包括連接于燒結冷卻機中溫冷卻段的引風罩上的第一煙氣管路,該第一煙氣管路連接有卡琳娜循環機構。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通過采用卡琳娜循環機構,可有效回收中溫冷卻段煙氣的余熱,實現燒結冷卻機煙氣余熱的梯級利用,最大限度回收燒結冷卻機煙氣的熱量,有效提高燒結冷卻機的煙氣余熱利用效率。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屬于燒結
,具體涉及一種燒結冷卻機煙氣低溫余熱利用系統。
技術介紹
目前燒結冷卻機的余熱回收主要是回收高于200℃以上的煙氣余熱,用于產生蒸汽進行發電;由于燒結冷卻機高溫段的煙氣溫度只有300-400℃,余熱發電機組產生的蒸汽品質低,導致發電效率不高。而對于低于200℃的煙氣不進行利用或者直接熱回收,如進行熱風燒結、作為燒結點火器助燃風等,因此,燒結冷卻機低溫段煙氣余熱也未得到充分的利用,使得燒結冷卻機煙氣余熱利用率較低。同時,燒結冷卻機余熱發電系統由于受到燒結運行狀態的影響,余熱發電機組穩定性差,年利用小時數短,約為5000小時。燒結冷卻機余熱發電系統運行不穩定的主要原因:一是燒結礦粒度隨著燒結配碳量、制粒過程水分、燒結礦粉的粒度等變化而變化,造成冷卻機冷卻風量變化,余熱利用系統輸入能量發生波動;二是進入燒結冷卻機的燒結礦溫度受到燒結運行狀態的影響,當燒結過程過度欠燒或者過燒時,導致進入冷卻機的燒結礦溫度偏低;三是燒結實際運行過程中燒結機由于某些原因經常發生短時間停機,造成燒結冷卻機熱量輸入中斷,發電機組被迫停機。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實施例提供一種燒結冷卻機煙氣低溫余熱利用系統,至少可解決現有技術的部分缺陷。本技術實施例提供一種燒結冷卻機煙氣低溫余熱利用系統,所述燒結冷卻機包括有高溫冷卻段、中溫冷卻段和低溫冷卻段,所述系統包括連接于所述中溫冷卻段的引風罩上的第一煙氣管路,所述第一煙氣管路連接有卡琳娜循環機構。作為實施例之一,所述中溫冷卻段包括沿料流方向依次布置的中溫冷卻一區、中溫冷卻二區、中溫冷卻三區和中溫冷卻四區,各冷卻區上方分別設有引風罩;所述第一煙氣管路連接于所述中溫冷卻二區和/或所述中溫冷卻三區的引風罩上。作為實施例之一,所述卡琳娜循環機構包括過熱器,所述第一煙氣管路與所述過熱器的熱源介質入口連通。作為實施例之一,所述中溫冷卻四區的引風罩上連接有第二煙氣管路;所述過熱器包括沿工質流通方向依次設置的低溫換熱段和高溫換熱段,所述低溫換熱段設有煙氣入口且與所述第二煙氣管路連通,所述高溫換熱段設有煙氣入口且與所述第一煙氣管路連通。作為實施例之一,所述第二煙氣管路上分支連接有一分支管路,所述分支管路及所述第二煙氣管路上均設有控制閥,所述第二煙氣管路上的控制閥位于分支連接點與所述過熱器之間。作為實施例之一,所述卡琳娜循環機構還包括加熱器,所述過熱器的熱源介質出口與所述加熱器的熱源介質入口連通。作為實施例之一,所述加熱器的熱源介質出口通過第一煙氣出口管道與所述低溫冷卻段的冷卻風供應機構連接。作為實施例之一,所述低溫冷卻段包括沿料流方向依次布置的低溫冷卻一區和低溫冷卻二區;所述第一煙氣出口管道與所述低溫冷卻一區的冷卻風供應機構連接。作為實施例之一,所述第一煙氣出口管道上分支連接有第二煙氣出口管道,所述第二煙氣出口管道與所述中溫冷卻一區的冷卻風供應機構和/或所述中溫冷卻二區的冷卻風供應機構連接,所述第二煙氣出口管道上設有控制閥。作為實施例之一,所述卡琳娜循環機構包括汽輪機和輔助電機,所述輔助電機、所述汽輪機的轉子主軸及燒結主抽風機的驅動軸依次同軸連接。本技術實施例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采用卡琳娜循環機構可有效回收中溫冷卻段煙氣的余熱,實現燒結冷卻機煙氣余熱的梯級利用,最大限度回收燒結冷卻機煙氣的熱量,有效提高燒結冷卻機的煙氣余熱利用效率。(2)通過將中溫冷卻二區和/或中溫冷卻三區的煙氣送入卡琳娜循環機構的過熱器的高溫段,將中溫冷卻四區的煙氣送入卡琳娜循環機構的過熱器的低溫段,實現燒結冷卻機中溫冷卻段的煙氣能量的梯級利用,利用效率更高、更為合理。(3)通過分支管路分配中溫冷卻四區煙氣的流向,可根據中溫冷卻四區煙氣的溫度選擇進入過熱器的高溫段或者低溫段,并且,可通過該分支管路調節輸入過熱器的熱量,使得過熱器的輸入熱量保持相對穩定。(4)卡琳娜循環機構的出口煙氣送至低溫冷卻段作為冷卻風循環利用,實現煙氣的循環利用,有效降低燒結冷卻機的能耗。(5)通過設置輔助電機,在卡琳娜循環機構的過熱器產生的氣態工質不足以保證主抽風機穩定正常運行時,該輔助電機投入工作,可保證燒結主抽風機的正常穩定運行附圖說明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專利技術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專利技術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它的附圖。圖1為本專利技術實施例提供的燒結冷卻機煙氣低溫余熱利用系統的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下面將結合本技術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技術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技術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诒炯夹g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它實施例,都屬于本技術保護的范圍。如圖1,本技術實施例提供一種燒結冷卻機煙氣低溫余熱利用系統,所述燒結冷卻機包括有高溫冷卻段91、中溫冷卻段92和低溫冷卻段93,高溫冷卻段91、中溫冷卻段92和低溫冷卻段93沿料流方向依次設置。上述燒結冷卻機煙氣低溫余熱利用系統包括連接于中溫冷卻段92的引風罩上的第一煙氣管路4,所述第一煙氣管路4連接有卡琳娜循環機構。該卡琳娜循環機構優選為采用低沸點工質作為換熱介質,采用煙氣作為熱源介質,其中,上述低沸點工質主要采用氨-水混合物。采用卡琳娜循環機構可有效回收中溫冷卻段煙氣的余熱,實現燒結冷卻機煙氣余熱的梯級利用,最大限度回收燒結冷卻機煙氣的熱量,有效提高燒結冷卻機的煙氣余熱利用效率。其中,如圖1,所述中溫冷卻段92包括沿料流方向依次布置的中溫冷卻一區921、中溫冷卻二區922、中溫冷卻三區923和中溫冷卻四區924,各冷卻區上方對應設有引風罩;其中,上述中溫冷卻一區921鄰近于高溫冷卻段91設置,上述中溫冷卻四區924鄰近于低溫冷卻段93設置。上述第一煙氣管路4連接于所述中溫冷卻二區922和/或所述中溫冷卻三區923的引風罩上,本實施例中,該第一煙氣管路4具有兩第一煙氣入口管道41,分別連接于上述中溫冷卻二區922和中溫冷卻三區923的引風罩上。可在兩第一煙氣入口管道41上分別設置控制閥,通過調節兩控制閥的開度,調節送至卡琳娜循環機構的煙氣熱量,保證卡琳娜循環機構適應實際工況及滿足生產需要。進一步優選地,如圖1,上述中溫冷卻二區922和中溫冷卻三區923的引風罩上還連接有第三煙氣管路2,該第三煙氣管路2可將至少部分的中溫冷卻二區922和中溫冷卻三區923的煙氣送至燒結冷卻機煙氣的高溫余熱利用系統進行余熱利用,該高溫余熱利用系統主要采用余熱鍋爐1,該第三煙氣管路2連接至該余熱鍋爐1的低溫段入口,該余熱鍋爐1的高溫段入口則接收由高溫冷卻段91的引風罩抽出的高溫冷卻段煙氣。進一步地,上述第三煙氣管路2具有兩第二煙氣入口管道,兩第二煙氣入口管道分別連接于上述中溫冷卻二區922和中溫冷卻三區923的引風罩上。連接于中溫冷卻二區922引風罩上的第一煙氣入口管道41和第二煙氣入口管道可均直接連接于引風罩上,也可呈分支連接關系,第一煙氣入口管道41分支連接在第二煙氣入口管道上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燒結冷卻機煙氣低溫余熱利用系統,所述燒結冷卻機包括有高溫冷卻段、中溫冷卻段和低溫冷卻段,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統包括連接于所述中溫冷卻段的引風罩上的第一煙氣管路,所述第一煙氣管路連接有卡琳娜循環機構。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燒結冷卻機煙氣低溫余熱利用系統,所述燒結冷卻機包括有高溫冷卻段、中溫冷卻段和低溫冷卻段,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統包括連接于所述中溫冷卻段的引風罩上的第一煙氣管路,所述第一煙氣管路連接有卡琳娜循環機構。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燒結冷卻機煙氣低溫余熱利用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溫冷卻段包括沿料流方向依次布置的中溫冷卻一區、中溫冷卻二區、中溫冷卻三區和中溫冷卻四區,各冷卻區上方分別設有引風罩;所述第一煙氣管路連接于所述中溫冷卻二區和/或所述中溫冷卻三區的引風罩上。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燒結冷卻機煙氣低溫余熱利用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卡琳娜循環機構包括過熱器,所述第一煙氣管路與所述過熱器的熱源介質入口連通。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燒結冷卻機煙氣低溫余熱利用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溫冷卻四區的引風罩上連接有第二煙氣管路;所述過熱器包括沿工質流通方向依次設置的低溫換熱段和高溫換熱段,所述低溫換熱段設有煙氣入口且與所述第二煙氣管路連通,所述高溫換熱段設有煙氣入口且與所述第一煙氣管路連通。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燒結冷卻機煙氣低溫余熱利用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煙氣管路上分支連接有一分支管路,所述分支管路及所述第二煙氣管...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劉子豪,李社鋒,朱文淵,宋自新,陶玲,覃慧,陳堃,
申請(專利權)人:武漢都市環保工程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湖北;42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