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提供一種行星滾柱式動力傳遞裝置,具備:固定輪;太陽軸,以與該固定輪同心的形狀配置在該固定輪的內側;多個行星滾柱,以壓入到所述固定輪與太陽軸之間的狀態設置于所述固定輪與太陽軸之間;行星架,將各行星滾柱分別支承為旋轉自如,并且與該行星滾柱的公轉連動而旋轉;及圓板狀的支承板,支承能夠與所述行星滾柱的周面接觸的含油構件,其中,所述支承板構成為,利用所述太陽軸或能夠與該太陽軸一體旋轉地與該太陽軸一體化的構件和所述行星滾柱限制軸向的游動,且利用與所述太陽軸或所述構件的接觸而與該太陽軸的旋轉連動從而能夠相對于該太陽軸相對旋轉。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在2015年7月6日提出的日本專利申請2015-135213的公開,包括其說明書、附圖及摘要作為參照而全部包含于此。
本專利技術涉及行星滾柱式動力傳遞裝置。更詳細而言,涉及使用含油構件而進行裝置內的潤滑的行星滾柱式動力傳遞裝置。
技術介紹
由于與行星齒輪式的動力傳遞裝置相比沒有轉速變動,且能夠高精度地傳遞電動機的動力,因此,以往,在打印機的供紙機構等使用行星滾柱式動力傳遞裝置。在行星滾柱式的動力傳遞裝置中,通過金屬制的太陽軸、行星滾柱及固定圈間的摩擦而依次傳遞動力。為了防止基于金屬摩擦的構件的燒熔,作為潤滑劑一般使用潤滑脂。但是,在使用裝置中有時潤滑脂被從該裝置排除,而潤滑脂枯竭。若潤滑脂枯竭,則金屬摩擦開始,因此發生燒熔而裝置的壽命下降。因此,為了延長裝置的壽命,提出了將合成樹脂粉末和油混合而燒結成輥狀的含油輥與潤滑脂一起使用的方案(例如參照專利第三104006號說明書)。專利第三104006號說明書記載的行星滾柱式動力傳遞裝置50如圖7~8所示,具備固定圈52、太陽軸53、多個行星滾柱54、行星架55。固定圈52固定于殼體51。太陽軸53在該固定圈52的內側與該固定圈52呈同心狀配置。行星滾柱54以壓接于該太陽軸53與固定圈52之間的狀態設置。行星架55將各行星滾柱54分別支承成旋轉自如,通過該行星滾柱54的公轉而旋轉。在相鄰的行星滾柱54間,配置有與該行星滾柱54接觸的含油輥56。各含油輥56被在行星架55的端面與該行星架55分體設置的支承體57的周緣部上突出設置的支承軸58支承成旋轉自如。在支承體57的外周部上相鄰的支承軸58之間,如圖9所示,形成有與將行星滾柱54軸支承成旋轉自如的滾柱軸59卡合的卡合凹部60。通過這些卡合凹部60與各自對應的滾柱軸59卡合,支承體57能與行星架55同心地旋轉。動力傳遞裝置50中,若太陽軸53旋轉,則行星滾柱54一邊自轉一邊公轉,與該公轉一起而行星架55旋轉。此時,支承體57的卡合凹部60與行星滾柱54的滾柱軸59卡合,因此支承體57與行星架55一起旋轉。被支承體57的支承軸58支承的含油輥56以追隨行星滾柱54的方式公轉,并且一邊與該行星滾柱54的周面接觸一邊自轉。由此,從含油輥56向行星滾柱56供給油,在該行星滾柱54與固定圈52的滾動面形成油膜。含油輥56被支承軸58支承,由此其半徑向的位置被保持為一定,因此不會卷入固定圈52與行星滾柱54之間。動力傳遞裝置50中,卡合凹部60的周向的寬度大于滾柱軸59的直徑,因此支承體57能夠相對于行星架55以規定角度向周向位移。因此,被支承軸58支承的含油輥56能夠相對于行星滾柱54以所述規定角度向公轉方向位移。由此,含油輥56在被行星滾柱54適度按壓的狀態下旋轉,向該行星滾柱54供給油。但是,現有的動力傳遞裝置50中,在行星架55與支承體57之間的間隙c(參照圖8)塞滿潤滑脂。有時由于該潤滑脂而該支承體57固定于行星架55。若支承體57固定于行星架55,則存在不能將含油輥56按壓于行星滾柱54的情況。即,若支承體57固定于行星架55,則支承體57和行星架55共轉。其結果是,存在如下情況:被支承體57定位的含油輥56如圖10所示,在與行星滾柱54不接觸的分離的位置,與行星架55一起持續公轉。該情況下,不能從含油輥56向行星滾柱54供給油,因此不能延長裝置的壽命。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目的在于提供能夠穩定進行向行星滾柱的油供給的動力傳遞裝置。本專利技術的一方式的行星滾柱式動力傳遞裝置(以下也簡稱為“動力傳遞裝置”)的構成上的特征為,具備:固定輪;太陽軸,以與該固定輪同心的形狀配置在該固定輪的內側;多個行星滾柱,以壓入到所述固定輪與太陽軸之間的狀態設置于所述固定輪與太陽軸之間;行星架,將各行星滾柱分別支承為旋轉自如,并且與該行星滾柱的公轉連動而旋轉;及圓板狀的支承板,支承能夠與所述行星滾柱的周面接觸的含油構件,其中,所述支承板構成為,利用所述太陽軸或能夠與該太陽軸一體旋轉地與該太陽軸一體化的構件和所述行星滾柱限制軸向的游動,且利用與所述太陽軸或所述構件的接觸而與該太陽軸的旋轉連動從而能夠相對于該太陽軸相對旋轉。附圖說明前述及后述的本專利技術的特征及優點通過下表面的具體實施方式的說明并參照附圖而明確,其中,相同的標號表示相同的部件。圖1是本專利技術的動力傳遞裝置的一實施方式的縱剖視圖。圖2是圖1所示的動力傳遞裝置的B-B線剖視圖。圖3是設有含油輥的支承板的側視圖。圖4是設有含油輥的支承板的立體說明圖。圖5是本專利技術的動力傳遞裝置的另一實施方式的剖面說明圖。圖6是設有含油輥的支承板的側視圖。圖7是現有的動力傳遞裝置的縱剖視圖。圖8是圖7所示的動力傳遞裝置的A-A線剖視圖。圖9是圖7所示的動力傳遞裝置中的支承板的正視圖。圖10是說明含油輥與行星滾柱的不接觸狀態的局部縱剖視圖。具體實施方式以下,參照附圖,詳細說明本專利技術的動力傳遞裝置的實施方式。此外,本專利技術不限于這些例示,由權利要求書表示,包括與權利要求書均等的含義及范圍內的全部變更。圖1是本專利技術的一實施方式的動力傳遞裝置1的縱剖視圖。圖2是圖1所示的動力傳遞裝置1的B-B線剖視圖。動力傳遞裝置1是使電動機的高速旋轉減速而輸出的裝置。動力傳遞裝置1具備固定圈2、太陽軸3、多個行星滾柱4、行星架5、支承板6。固定圈2利用螺栓9固定于在電動機的殼體7形成的托架8。托架8呈一端側敞開的圓筒形狀,在其內部配置有太陽軸3及支承板6。在固定圈2的軸向兩側面,分別配置有用于引導行星滾柱4的擋圈10。擋圈10的內周10a為了限制自轉及公轉的行星滾柱4的向軸向的移動,而相比固定圈2的外周面2a稍微向徑內方向突出。擋圈10與固定圈2一起利用螺栓9固定于托架8。固定圈2能夠由例如高碳鉻軸承鋼等金屬制作。另外,擋圈10能夠由例如工具鋼等金屬制作。在電動機軸11的前端部,利用螺釘12固定有圓筒形狀的聯軸器13。聯軸器13具備大徑部13a、小徑部13b。大徑部13a的外徑大于小徑部13b的外徑。大徑部13a的內徑大于小徑部13b的內徑。在大徑部13a的孔14內插入有電動機軸11。在小徑部13b的孔15內壓入有太陽軸3的一端。太陽軸3在固定圈2的內側與該固定圈2同心狀地配置。行星滾柱4在壓接于固定圈2與太陽軸3之間的狀態下配置。本實施方式中,3個行星滾柱4沿周向等間隔地配置。行星滾柱4能夠由例如高碳鉻軸承鋼等金屬制作。行星架5配置于行星滾柱4的軸向一側(圖2中為左側)、且與電動機相反的一側。行星架5呈圓板形狀,向在其外周部形成的周孔16中壓入有滾柱軸17。滾柱軸17由圓柱體構成,以其局部向軸向突出的方式被壓入周孔16內。滾柱軸17的前端部、即向軸向突出一側的端部經由滑動軸承18插入到行星滾柱4的孔4a內。滑動軸承18設于行星滾柱4的內周面4b與滾柱軸17的外周面17a之間。在行星架5的中央孔19壓入有輸出軸20的一端部20a。托架8的開口被圓板形狀的罩21封閉。罩21通過螺栓9與固定圈2及擋圈10一起固定于托架8。在罩21的中央孔22中嵌入有球軸承23。球軸承23的外圈24被壓入罩21的中央孔22內。向夾著滾珠25而在外圈24的內方設置的內圈26內壓入有輸出軸20。支承板6配置于行星滾柱4的電動機側(圖2中為右側)。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行星滾柱式動力傳遞裝置,具備:固定輪;太陽軸,以與該固定輪同心的形狀配置在該固定輪的內側;多個行星滾柱,以壓入到所述固定輪與太陽軸之間的狀態設置于所述固定輪與太陽軸之間;行星架,將各行星滾柱分別支承為旋轉自如,并且與該行星滾柱的公轉連動而旋轉;及圓板狀的支承板,支承能夠與所述行星滾柱的周面接觸的含油構件,其中,所述支承板構成為,利用所述太陽軸或能夠與該太陽軸一體旋轉地與該太陽軸一體化的構件和所述行星滾柱限制軸向的游動,且利用與所述太陽軸或所述構件的接觸而與該太陽軸的旋轉連動從而能夠相對于該太陽軸相對旋轉。
【技術特征摘要】
2015.07.06 JP 2015-1352131.一種行星滾柱式動力傳遞裝置,具備:固定輪;太陽軸,以與該固定輪同心的形狀配置在該固定輪的內側;多個行星滾柱,以壓入到所述固定輪與太陽軸之間的狀態設置于所述固定輪與太陽軸之間;行星架,將各行星滾柱分別支承為旋轉自如,并且與該行星滾柱的公轉連動而旋轉;及圓板狀的支承板,支承能夠與所述行星滾柱的周面接觸的含油構件,其中,所述支承板構成為,利用所述太陽軸或能夠與該太陽軸一體旋轉地與該太陽軸一體化的構件和所述行星滾柱限制軸向的游動,且利用與所述太陽軸或所述構件的接觸而與該太陽軸的旋轉連動從而能夠相對于該太陽軸相對旋轉。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行星滾柱式動力傳遞裝置,其中,所述支承板具有能夠供所述太陽軸或所述構件貫通的中央孔,該中央孔的內周面與所述太陽軸或所述構件的外周之間的第一間隙設定為所述固定輪的內周與所述含油構件之間的第二間隙以下。3.根...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渡邊肇,
申請(專利權)人:株式會社捷太格特,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日本;JP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